論語 憲問十四 第16章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白話>
孔子說:「晉文公作風不正派、詭詐而重權術;齊桓公作風則多直道而行,不喜歡利用權術。」
 
<文義>
1. 晉文公(前671~628):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2. 譎:音「決」,詭詐、權詐。
3. 齊桓公(前? -643):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4.  正:正直。仗義執言,不用詭術。

<思惟提綱>
1.孔子對晉文公和齊桓公的評價為何?
2.孔子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標準為何?
3.何謂「譎」?何謂「正」?並舉例說明。
4.我該如何避免「譎而不正」、做到「正而不譎」?

<義理解釋>   
一、引用資料
1. 春秋五霸 : 「霸」,霸主,即是諸侯之領袖。職責:尊王攘夷(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五霸指那五位國君,目前史學界尚無定論。列舉兩種說法:
(1)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2)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

(一)文義
孔子說:“晉文公作風不正派、詭詐而重權術;齊桓公作風則多直道而行,不喜歡利用權術。”

(二)春秋霸主 : 晉文公和齊桓公
1.“晉文公”和“齊桓公”是在春秋時代的五霸的其中兩位。
2. 這兩位國君都相繼被諸侯推為霸主,他們率領著諸侯“尊王攘夷”。
3. 孔子以“譎”和“正”來評論晉文公和齊桓公,“譎”就是詭詐、玩弄權術、耍手段、不循正途;“正”則是依循著正途,不詭詐濫用權術。

(三)晉文公“譎而不正”
為何孔子說晉文公“譎而不正”呢?
《左傳》上面記載一些歷史故事,其中有一則說晉文公招周天子和諸侯進行“踐土會盟”。他用臣子的身分召天子來盟會,可見得,晉文公雖然做一個樣子要尊重周天子,實際上他心裡沒有真正對天子的禮敬,這種“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實際上已經不符合禮了,因此孔子說:“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不可以訓”的“訓”是教訓的訓,意思就是說晉文公的行為不可以做為人們的法則、榜樣。

(四)齊桓公“正而不譎”
齊桓公在“葵丘會盟”時,對周天子都能一切以禮相待,他要求天下回歸“君君臣臣”這個美好的倫理秩序,無論什麼時候,都把“霸”放在“王”之下,因此孔子稱他是正而不譎。

(五)為什麼春秋五霸中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常被提及?
原來當時的周天子是名存實亡,然而晉文公和齊桓公在稱霸之時仍領導諸侯要奉行臣道而不忘周天子,以各種方法,不管是譎的,還是正的方法來維護周的統一局面。

(六)孔子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標準
1. 孔子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標準都是以民族國家長遠的的利益為前題,至於行為上是否盡合禮義道德尚在其次。
2. 所以在子張篇,孔子曾經這樣說:“ 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意思就是說人的德行,在大處上不可以逾越界線跟規範;小處上有些出入取捨是可以被包容的。
3. 從孔子對這兩位春秋霸主的評比,我們就能深切的體會到孔子對人的觀察非常的細緻,不是只看表面上做的,而看他的存心何在,存心也是透過你的一舉一動來看,都是從細微處就能觀察出來,瞞不過別人。

(七)我該如何避免“譎而不正”
所以,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在這些表面行動上去掩飾、去作假,這就是譎而不正。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1.應該反省自己內心,內心要正,不能有半點虛偽、欺世盜名,這種心就不正。
2.聖人教我們一切要正,自己的心更要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子就可以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柔軟。
3.依著次第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豐富我們整個生命的多采多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