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為命,裨諶(ㄆㄧˊㄔㄣˊ)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白話>
孔子說:「鄭國的外交文書,由裨諶草擬文稿立大意,再請世叔論斷、修正大意,接著由外交事務官子羽修飾增刪文字,最後由東里的子產潤色的更完美。」
<文義>
1. 為命 : 撰寫外交文書。「命」,外交文書。
2. 裨諶、世叔、子羽、子產:四個人名,此四人皆是鄭國大夫。
3. 草創:先寫草稿,定出大意。「草」,粗略;「創」,造作。
3. 討論:尋究講論,對大意做修正。
4. 行人:官名,掌管朝覲(ㄐㄧㄣˇ)聘問,即外交事務。
5. 脩飾:增損字句,使文書大意明顯允愜。
6. 東里:地名,鄭國大夫子產居住的地方。
7. 潤色:加以文采,使文書益見美好。
<思維題綱>
1.「為命」指的是甚麼命令?
2. 孔子說鄭國的外交公文,是由那四位大夫如何共同完成 ?
3. 本章的子曰,孔子要傳達什麼樣的密意呢?
4. 鄭國起草一份外交文書,集眾多賢士的智慧,協同完成 ,目的為何呢?
5. 鄭國「為命」的作法,我如何運用在管理上?如何運用在生命提升上 ?
<義理解釋>憲問篇-第9章
一ヽ引用資料
1.程樹德《論語集釋 .四書困勉錄》:
「此章即鄭之為命,以見事之貴詳審,而又見能得人能用人之效,群賢之和衷,子產之不自用,共有五意。」
2.藕益大師《論語點睛 . 補注》: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不可以不
慎也。」
3.《四書困勉錄》:「又由為命而推之凡事,由鄭國而推之凡為國者。」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一) 文義解釋
1.“命”是國與國之間的“盟會之辭”,或“盟會之書”,是一種外交文書。
2.“為命”就是撰寫外交文書。
3. 裨諶(ㄆㄧˊㄔㄣˊ)、世叔、子羽、子產四人,都是鄭國的大夫。
(1) 裨諶足智多謀“草創”:
裨諶這個人足智多謀,所以先讓他“草創”,草擬一個基本文稿,將大意立出來。
(2) 世叔“博通典故以實際案例來論證”:
但是一個人的意見未必能夠楷定,而世叔這個人卻博通典故,所以讓他以實際案例來論證,去論斷所立大意和觀點是否正確。
(3) 子羽“懂得外交” 在文字上作修飾 :
雖然通過如此評定、考駁,但文字運用詳略、多寡不一定得當,所以請懂得外交的大夫子羽在文字上作修飾,在用詞上作增刪。
(4) 子產“作潤色”:
雖然在文字上作了裁剪,但詞藻未必華麗可觀,最後由東里的子產作潤色,加以文采,使這篇外交文書無論在觀點和文采上都達到完美。
4.本章譯文:
孔子說:“ 鄭國要作外交文書,先請大夫裨諶草擬文稿立大意,再請大夫世叔以具體案例來作論證和論斷,然後由了解外交事務的大夫子羽修飾、增刪文字,最後由東里的子產潤色辭藻。 ”
(二) 鄭國在危境中生存之道 —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1.春秋時期的鄭國是夾在晉國、楚國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時刻受到大國的軍事和領土威脅。
2.所以鄭國對內安撫百姓,對外團結諸侯,努力保持國家的和平安寧,使大國、強國不敢侵略。
3.子產執政時期的鄭國之所以能夠在危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其主要原因是,鄭國有眾多的賢才,有許多優秀的政治家,而且他們都能夠得到任用,發揮作用,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三) 喻—鄭國的外交文書由四人合力完成
1.“為命”是最重要的外交事務
外交文書,古代叫“辭命”,這是國家最最重要的外交事務,特別是小國與大 國打交道,軍事和經濟上無法一爭高低,只有通過訂立和平條約、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等手段,平息紛爭,贏得和平。
2. 集合四位賢才完成外交文書,無往不利
為此他們集中四位賢才、四位政治家的智慧,以四道手續,將外交文書進行詳盡嚴密的思維論證,以及在語言表達和文采上進行潤色,以如此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態度來應對各諸侯國,很少有敗亡之事出現!
(四) 鄭國“為命”的作法,被保存下來
鄭國撰寫外交文書的審慎和嚴謹,作為一個優良傳統其實被很好地保存了下 來。
1.玄奘譯經與鄭國為命,如出一轍
唐代玄奘大師從印度取回大量佛經後,召集各路高僧大德,組織了規模龐大的譯經場。玄奘大師對佛經的翻譯製定了嚴格的十道手續,即譯主、徵義、證文、書手、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梵唄,確保佛經翻譯的正確、完整、通俗和優美。這和鄭國的做法,如出一轍。
2.內地黨務採取協同創作
到了現代,代表黨和國家聲音的黨代會、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等其實都是召集各個行業、各種類型的專家,以嚴格的程序,集中廣大的智慧,進行協同創作,無論內容和形式堪稱典範。
(五) 本章子曰要傳達什麼密意呢?
鄭國以高度謹慎的態度對待外交文書的撰寫,被孔子弟子記入《論語》一書,究竟要傳達什麼樣的密意呢?
1.程樹德《論語集釋》中引《四書困勉錄》說:“此章即鄭之為命,以見事之貴詳審,而又見能得人能用人之效,群賢之和衷,子產之不自用,共有五意。《四書困勉錄》中說到鄭國起草外交文書對我們有五個方面的啟發:
(1)對待事情的態度是貴在謹慎為之,能夠詳盡、周密地去審察。
(2)得人心者得天下,鄭國聚集了一批賢才為國家所用。
(3)賢才都能得到重用,人盡其才,沒有浪費。
(4)賢才們雖各有所長,但互相不猜嫌,都具有公而忘私、貢獻國家的赤誠之心,具足同心共濟、相互配合的協作精神。
(5)子產作外交文書時,自己沒有剛愎自用,而是發揮集體智慧共同完成。
2.藕益大師點評此章只四個字:“作文要訣”。大師以畫龍點睛的禪解方式啟發我們對本章內涵要作深入思考。這個作文要訣,當然不僅僅是說要告訴我們寫文章的技巧,而是治國理政的要訣,乃至個體正心誠意的要訣。
3.除了上述五個方面給予我們啟發以外,我們也可以試著以盲人摸象的方式去體會這個要訣究竟是什麼?
(六)外交無小事,然今有些國家與鄭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1.我們常常說:外交無小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在言語、禮節等所有細節上 都不能馬虎,如果草率從事,輕則有辱國格,有損國家形象,遭到國際社會的恥笑;重則外交被動,談判或訂立條約處於不利局面,經濟遭受損失,乃至國
家傾覆,人民遭殃。
2.當今世界,也有個別國家和總統口無遮攔,喜怒無常,言而無信,乃至在一些白皮書、諮詢文、正式演講等代表國家聲音的場合,公然與其它國家為敵,視他國為競爭對手,傳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價值觀,為自己乃至世界製造混
亂,埋下隱患,終將為國際社會所拋棄。這與 2000多年前鄭國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
(七) 小國的鄭國,憑什麼可以在大國中生存?
王道與霸道,從古爭論至今。作為小國的鄭國,沒有經濟與軍事的硬實力支撐,憑什麼可以夾在大國中求得生存?
1. 鄭國在乎發出去的是善言“ 講信修睦,解紛息爭”的和平言論
(1)從撰寫外交文書一事,可看出其中的端倪。江謙先生在藕益大師《論語點睛》中為本章作了補注:“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不可以不慎也。”
(2)一個國家對外發出去的都是善言,那麼普天下的國家和人民,無論遠近, 都會響應和擁護它; 相反,一個國家對外發出去的都是不善之言,那麼普天下的國家和人民,無論遠近,都會反對它。
(3)故鄭國之所以非常重視外交文書,他們在乎發出去的是善言還是惡言,能否講信修睦,解紛息爭”的外交理念和和平言論,向諸侯和天下表達,這是能否贏得和平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2. 鄭國的外交文書是集眾多賢士的智慧,協同完成
(1) 裨諶草創之
先請善於謀略的大夫裨諶起草大綱,總體構思,列出大意,表述基本觀點。這些觀點將代表一個國家的思想和價值觀。是僅僅站在自己一國謀略,還是為天下所有諸侯謀略。是合作共贏的多邊主義,還是一國至上的單邊主義。
這些在現代國際關係中爭論不休的問題,卻是重要的外交思想,是一國文化的體現。可以想像鄭國在起草這樣的外交文書中,一定要表達出讓諸侯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能夠認同並心服口服的普世價值觀,才能求得立足之地。
(2) 世叔討論之
裨諶雖然善謀,但是否懂得天道不得而知,所以請了第二位博通典故的人物世叔,對裨諶提出的觀點,用歷史典故、用經典進行印證、論議、決斷,使它更符順於古聖先賢的思想,符合仁義道德,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後人的評判,讓鄭國在外交關係中站到了道德、仁義的至高點。
(3) 子羽脩飾之
有了這個還夠不夠?還不夠!雖然在義理上已經楷定,但表述過程中,詳略未必得當,多一句或多一字會累贅,少一句或少一字會不足,故請出了外交官子羽進行修飾,將文字進行增刪,使之在義理的表達上更加清晰流暢,更符順於外交禮儀。
(4) 子產潤色之
如此還不夠!鄭國人真的是追求完美,最後由子產對文字進行潤色,使之更有文采,詞藻更加華麗,讓聞者獲得美感,心生歡喜。
(八)總結
1.孔子之所以對鄭國撰寫外交文書的行為如此讚賞,因為這只是一例,鄭國人對所有的事情都能謹慎為之!這對治國理政具有普遍意義。
2.《四書困勉錄》後面又說:“ 又由為命而推之凡事,由鄭國而推之凡為國者。”引文的最後,提出了兩個推廣:
(1)鄭國對待“詞命”的態度和方式,要向其它所有的事情推廣,凡事都應如此謹慎、認真;
(2)向所有國家推廣,鄭國的做法不只是適合鄭國國情的一個個案,而是具有普遍意義,不管大國、小國,弱國、強國,所有的國家都應當效學。
3.藕益大師所說的“作文要訣”,其實是個治國理政的要訣,做人的要訣!
4.我們要向鄭國人學習,在善言善行的造作上,就要追求完美,不能有一點點馬虎苟且,如此來治理國家,國家就可以擺脫危機,實現富強。對個人而言,以這樣的態度來正心誠意,我們的生命就會日日改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