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0章-2

10-1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10-2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白話>
10-1有人向孔子提問子產這個人怎樣?孔子答說:「是個寬厚慈惠的人。」
又問到子西這個人怎樣?孔子答說:「他呀,他呀!」
10-2又問到管仲這個人怎樣?,孔子回答:「他是個人物。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領地,使伯氏全家只能吃粗糲的飯食,但是他們到死沒有抱怨無怨言。」
<文義>
1. 伯氏:齊國的大夫。
2. 駢邑:地名,今山東臨朐縣,隸屬濰坊市
3. 沒齒:即終身。
4. 飯疏食:飯,作「吃」解。疏食,粗飯ヽ粗糧。疏今作「蔬」。
<思惟提綱>
1.「罰而不怨」是執政者的一種很高的境界,管仲是怎麼做到的呢?
2. 這一章談及了三位著名的在權者:一位是鄭國的子產,一位是楚國的子西,一位是齊國的管仲,他們三人的結局分別是如何呢?
3. 孔子不畏權貴,對三名執政者做出了點評,您認為孔子是為評論而評論,還是有其他的目的呢?
4. 孔子老師透由本章想是要教我什麼道理呢?如何去體會孔子這份循循善誘的慈悲心?

<義理解釋>
一ヽ引用資料
1.《論語·八佾·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論語·憲問·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 康有為《論語注》:「管仲真有存中國之功,雖奪人邑而人不怨言,功業高深,可為一世之偉人也。」
4. 陽復子江謙《論語點睛》補註:「人也,猶言仁也。可知不仁即非人。使怨家無怒言。非仁者感化之深不能也。」
5. 漢《孝經緯》:孔子云:「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
6.《孟子·藤文公章句下·9》:「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7.《論語·憲問·31》: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8.《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二 ヽ重點摘記
(一)管仲及孔子對他的評價
1. 管仲在齊國執政四十年,使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被問到管仲的時候,孔子說這個人很了不起,齊國的伯氏有罪,他的家財有駢邑三百戶的賦稅,被管仲罰沒。
2. 正常情況下來說,伯氏是不是應該很恨管仲呢?但是因為這個行為在當時是做得非常公正的,非常符合道義的,因此,即使後來伯氏家人,日子過得非常淒慘,吃著非常粗糲的飯食,一直到死,都沒有說過一句埋怨管仲的話。
3. 這裡面隱藏的意思就是管仲很了不起!這個“人也”,一種說法就是說“這是個人物啊”,還有一種說法通“仁”,有仁愛之心。
(二)為什麼認為孔子在此處是稱頌管仲是仁
1. 為什麼認為孔子稱頌管仲是仁呢?前面我們學過,孔子專門批評過管仲不知禮,但是又誇他“不以兵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天下的秩序,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福祉。
2. 康有為在《論語注》中說:“管仲真有存中國之功,雖奪人邑而人不怨言,功業高深,可為一世之偉人也。”管仲的偉大在於出於仁心、執政公正,“罰而不怨”是執政者的一種很高的境界,執政者不能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必須持正守平,堅持法則,做一位真正的仁者,正如江謙先生說:使怨家無怒言,非仁者感化之深不能也。
(三)孔子對三名執政者的點評簡練、精準
從整部《論語》來看,孔子特別欣賞善於發問的學生,在此章與學生對答過程中,孔子真正的仁政思想,得到了體現。當學生問孔子三名執政者的情況,孔子點評簡練、精準---子產愛而不溺,始得善終;子西愛而近溺,自取滅亡;管仲寬嚴相濟,可稱“人”(仁)矣。
(四)透由本章,深入體會孔子的用心
1. 通過對話,孔子傳遞了仁政的內涵
(1)“孔子云: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的評價對執政者的影響可見一斑。
(2)孔子對以上三人的評價儘管沒有展開,但其看政績的角度確實給當朝及後來的執政者很大的影響,通過對話,他向弟子們(執政者)傳遞了仁政的內涵。
2. 孔子評論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學習
(1)大凡當政者人尚在世,人們礙於情面或迫於壓力,大多是不敢妄加評論的,即使有所評價,也多是溢美之詞。因為你位高權重,聽到的是溢美的詞語,而不中聽的公正評價卻聽不到的。
(2)孔子不畏權貴,評價客觀公正而智慧深遠,但他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去學習,他不是為評論而評論。如果為評論人而評論,那叫方人。子貢方人,連孔子說,“我都沒空,你怎麼還有這個空去評論人?”
(3)孔子怎麼能去隨便評論人,如果對他人沒有幫助的,孔子絕不會做,所以對子西就不評論。他評論的目的是讓我們學習,教我們學習君子之道、仁政思想。
3. 體會孔子這份循循善誘的慈悲心
(1)《孝經》開篇上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子產為政對百姓給予很多恩惠,非常仁厚,使國家太平、和睦相處。
(2)管仲為政,做到了用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萬民歸服、上下無怨。
(3)他們真正做到了孔子倡導的仁政,孔子希望弟子們(執政者)效學子產、管仲,去為天下百姓努力實踐仁愛思想,孔子這份循循善誘的慈悲心,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是否能真實地體會到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