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4章-2

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論語•憲問•14-2》
〈白話〉
 公明賈回答說:「這是告訴你這話的人言過其實啊!公孫夫子只是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所以人家不討厭他的話;

〈文義〉
1.  以告者過:以,猶「此」,言此乃告訴你的人過甚其詞。
2.   夫子時:夫子,亦指文子。時,適當時機。

〈思維提綱〉
1.對於一個傳聞「不言、不笑、不取」的人,您會有何想法?
2.您覺得夫子為什麼會詢問公叔文子這個人?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 《禮記·檀弓》說: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諡於君。君曰:「昔者衛國凶飢,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國之政,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衛國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

2. 漢經學家馬融說「美其得道,嫌不能悉然」,意思是讚揚公叔文子做事情符合仁道,但對仁道又不能瞭然於心。


二、重點摘記
(一)恭誦本章
1.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

(二) 針對公明賈前半段的回答
針對孔子的詢問,公明賈回答說: 「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意思是,這是傳的人講錯了。我們夫子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時候才說,不該說的時候就一言不發。換言之,他要麼不說,要說的話一定都中禮中節,對人有幫助、對解決問題有助益,所以人們都不討厭聽他說話,都愛聽他講話;可能是因為聽他講話的機會少,結果傳成了夫子不愛講話。就像某樣希貴的東西很難見到,結果就傳說成沒有這種東西,其實是傳走樣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