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8章-2

18-1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18-2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18-3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白話>
18-1子貢就問老師孔子說:「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沒有自殺、為公子糾殉死,卻又輔佐了齊桓公,當了宰相。」 
18-2孔子回答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人民到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早已經成為披頭散髮、穿衣服開左邊的文化落後民族了! 
18-3管仲哪裡會像一般的百姓拘泥著小節小信,上吊自殺於溝渠,而最後也沒有人知道他呢。」

<文義>(僅10-2)
1. 一匡天下:匡正天下。匡,匡正。
2. 微:無、沒有。
3. 被髮左衽:頭髮披散,衣襟向左,此為胡人的裝扮。與華夏民族束髮右衽的風俗不同。被,音ㄆㄧ,通「披」,覆蓋。衽,音ㄖㄣˋ,衣襟。  

<思惟提綱>
1. 孔子在第17、18兩章各從何角度稱讚管仲?
2.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我們沒有落入夷狄之道這是誰的功勞?原因為何?
3. 夫子為何婉惜管仲器小?孔子用心為何? 

讀誦/   魏琳蓁老師 領讀  /  17 ’29”
今天進度,慢讀、緊讀、背讀、串讀 10遍  
18-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第14-3章~第18-2章 各章讀誦5遍、串讀 5遍
14-3.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15.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6.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17.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8-1~2.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義理解釋>   張崑將老師 /4’26”
一、 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憲問‧17》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2. 《論語‧八佾‧22》: 「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二、重點摘記                               
(一) 夫子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肯定管仲的仁者之功
1. 我們從這一章裡邊,我們提練出第二個特點,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一章,孔子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大大的肯定管仲的仁者之功。
2.也就是說,這一章跟前一章,子路問管仲是否仁者的這一章的差別在哪裡呢?上一章,孔子是從管仲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智慧和平的方式達到匡正天下、稱霸天下的目的。這一章,只是從文化傳承的方式進一步肯定管仲仁者之功的功勞。
3.所以朱熹說:“聖人呢,不責其死而稱其功。”就是說:“聖人呢,不會去責備他死不死,但是呢,稱讚他對於文化傳承的功勞。”
4.也就是說,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管仲雖然用霸道輔佐齊桓公,但是呢,霸道跟王道的差別呢,是霸者還懂得用仁義的招牌,也就是說一個民族的文化禮儀或倫理之道,是經過一個長期文化的累積而成。
5.那我們看到歷史上有很多的帝國,因為外族的入侵,結果把整個民族全部、過去的這些所積累的這些文化,全部洗劫乾淨。那麼這就是說,一旦整個民族成為夷狄之道了,那仁義的招牌,連仁義的招牌都不見了,以後想要恢復這個仁義的招牌那麼也不太可能,所以因為它已經沒有了核心的仁義之道,那整個文化的傳承就斷了。
6.所以如果從這個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管仲確實為這個中華文化保留了很大的文化的延續,也就是所以為什麼說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否則就過著夷狄之道。這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大大地肯定管仲仁者之功的功勞,這是第二點。

(二)夫子藉著說管仲小 鼓勵弟子們要成為大器
1. 因此呢,剛剛提到一個仁者的標準,這兩章連續孔子都肯定管仲,所以第三點我要講的是,管仲是已經是成器了,就是器皿的器,已經是非常不簡單了,但是呢,終究他還是沒有成為大器。我想這樣來評價管仲是比較最忠懇的。
2.我們知道在〈八佾篇〉,孔子雖然稱 “管仲之器小哉! ”看起來好像這個批評管仲,但是,主要是管仲他也不知禮,這好像在批評管仲不好。不過,如果我們將子路與子貢問管仲這兩章合起來看的話,孔子所謂的器小,其實是表達是有點可惜的意思。因為如果以才跟德來說的話,管仲已經很具有才了,但是,德卻還不夠,否則就不會有不知禮、奢侈的行為。
3.所以器小,至少已經是成器了,很多人連器都談不上。而孔子是在鼓勵我們先要成器,然後要把它擴大。孔子一方面欣賞管仲的才氣,但可惜器小了些,並非批評管仲,那也藉這樣子來鼓勵弟子們要成為大器,不要只停留在小器。好,這是第三點。也就是說管仲已經是成器了,只是還沒有成為大器。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