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8章-3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白話>
「管仲哪像一般的百姓拘守小節小信,上吊自殺於溝渠,也沒有人知道他呢!」
<文義>
1. 匹夫匹婦:指普通人。
2. 諒:信。
3. 自經於溝瀆:自經,自縊而死。溝瀆,田間水道。

<思惟提綱>
1.對管仲的評價,子路說他不仁、子貢說他非仁者,他們為什麼這麼說?
2.有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您認為呢?
3.孔子是如何評價管仲的?
4.「生命生死的價值取捨」?應有的格局為何?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2.《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二、重點摘記
(一) 為主君殉死是小信
第四點,我要表達的是拘泥於小信的問題,也就是 “若匹夫匹婦之為諒,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是否拘泥於小信,應該看事情相對的脈絡而言。
這裡有兩件事情都很大:一個是為主君殉死的個人名節,一個是肩負有傳承文化的大任。兩者比起來,前者的殉死只是小信。

(二)“ 亡國亡天下 ” 的辯論
明末清初有很多的大儒是殉國,其實也不是對主君殉死,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他說,曾有一句名言,有 “ 亡國亡天下 ” 的辯論。根據顧炎武亡國跟亡天下的差別是在哪裡呢?他說有亡國與有亡天下, “ 亡國與亡天下奚辯? ” 曰: “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所以這裡呢,我們看到這種亡國跟亡天下的差別。

(三)管仲抉擇傳承文化大任,不拘泥於小信
1. 儒者面臨兩難,會用高標來衡量自己
一個儒者,他在面臨兩難的問題的時候,他的抉擇都是用比較高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至於那個所謂的個人的名節,而為主君殉死,他放在一個傳承文化的大任比起來的話,當然,所謂的“為主君殉死”的個人的名節,就只是一個小信的問題了。所以,管仲傳承文化,其實保留了整個文化的功勞,是具有為天下保留一個倫理之道的這麼大的功勞。

2. 孟子“ 男女授受不親 ”的辯論
所以孟子就有一章談 “ 男女授受不親 ”的辯論。人家說這個男女授受不親,這是一個禮,但是,如果你的大嫂溺水了,那麼你是不是還拘泥於男女授受不親?孟子當然就說,如果大嫂溺水了,如果不去救的人,那這樣的人是豺狼,當然要用手去救她。所以,如果男女授受不親,它相較於大嫂溺水,其實男女授受不親只是小信小義,這個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

3. 管仲不像老百姓拘泥於小信的格局
所以如果什麼叫做小信?什麼叫做小義?應該要看事情的相對脈絡來說,所以如果我們從這一點來看、來評價管仲的話,那事實上就會理解這一章提到的,為什麼孔子把他稱為 “若匹夫匹婦之為諒,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不能跟一般老百姓他們的拘泥於小信這樣的一個格局而已。

(四)結攝
1. 儒家並不鼓勵非理性的殉死
最後我要補充的是,這兩章在日本二戰期間,事實上日本的軍部是把《論語》這兩章刪除的,理由是跟日本當時的國體制度不符合,這也反映出日本君主至上的天皇主義的問題。殉死,為主君殉死,被高度操縱成為為軍國主義服務。但從這兩章看來,儒家並不鼓勵非理性的殉死。孔子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千萬不要誤解為,是一個只是懂得尊君主義的孔子。其實這一章要表達的是,做國君要國君的樣子,做父親要父親的樣子,這種責任倫理,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與日本封建時代跟戰前的天皇主義截然不同。

2. 今日正逢國學復興時代,期許自己成為傳承文化的君子
最後,我想這一章,這兩章非常地重要,但是這一章,要表達的是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其實是人人有責,我們在這裡傳承文化,感覺很有殊勝的意義,因為今日正逢國學復興的時代,儒家文化這麼美,而那些歷朝歷代懷抱天下蒼生的君子聖賢,都是我們效學的典範。但是文化傳承需要一批君子,期許自己成為傳承文化的君子,也期許大家成為傳承文化的君子。孟子曾經引用顏淵的話說: “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大家互相共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