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32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話>
孔子說:「不愁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學,只憂愁自己沒有真實的學問。」

<文義>
1.患:憂愁。
2.其不能:其,代名詞,指自己。不能,無才能。

<思惟提綱>
1.為何“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不妨捫心自問,我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3.生活中您有過他人不了解的痛苦嗎?您如何處理?
4.當你忘記宗旨時,會想到夫子的教誡,拉回到自我生命的提升嗎?

<義理解釋>憲問篇-第32章-義理解釋  黃勇 老師 6’46”
引用經文
1.《論語.衛靈公.18》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論語.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3.《論語.述而.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4. 《論語.述而.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論語.里仁.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 《論語.述而.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一)解釋原文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擔心別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真正要擔心的是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本事。

(二)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孔子還說過另外一句十分類似的話。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說,“君子只慚愧自己沒有能力,不怨恨他人不知道自己。”
2.可見孔子是經常說這樣的話的,因此這句話就很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反省。

(三). 生活中他人不了解之苦?
1.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真正擔心的是什麼?我真正關注的是什麼?
2.我們很多人特別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理解、被他人認可,得不到期待的理解和認可時,就痛苦憂傷。
3.這樣的情景你一定不陌生:一位下屬在提案被領導否定後,就抱怨領導沒水平,理解不了自己的想法;一個學生在論文被老師打低分後,就感到痛苦壓抑,抱怨老師不理解自己的論文思路。
4.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痛苦都是因為他人的不了解?

(四). 老師分享,在意他人認可的經歷
1. 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他人的認可呢?我想分享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考。
2. 十年前,有一次我負責籌劃一個活動。因為這個活動很重要,我非常欽佩的一位老師也會參加,所以我全力以赴,絞盡腦汁,連每個參與者的座位、分組等細節都反覆思考推演,做出了自以為是非常周詳的活動方案。
3.當活動開始前一天,我見到這位老師時,就非常興奮地將活動方案呈給他,但不想他僅僅翻看了一分鐘,就把方案甩在桌子上,嚴厲地說,“這樣安排不行。”然後就提出了新的安排方案。
4.我馬上插嘴,想解釋我如此安排的理由。可剛一辯解,老師就更嚴厲地說:“你這樣是學不到東西的。”
5.當時我就感覺被打了一悶棍,委屈、擔憂、恐慌,內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的難受。
6.雖然耐著性子勉強聽完他的想法,可心中已經完全被負面情緒佔據,根本無法跟著老師的說明去思考。
7.接下來的時間更是難熬,我內心痛苦,想趕緊離開老師,躲到一個角落自我療傷,可偏偏還要陪著他安排各項活動準備。我如同行屍走肉般跟在老師身旁,內心卻只想逃離。

(五). 我來是做什麼的?我是來學習,提升自己的。
1.晚上,當我終於躺在床上,卻開始失眠了。越想越覺得委屈:我規劃的每一點都是用心推敲過的,為什麼就不聽我說明呢?我辛辛苦苦,為什麼就一句肯定的話都得不到?如此輾轉反側,突然想起老師的話:“你這樣是學不到東西的。”
2. 我反問自己,我來是做什麼的?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誇讚,證明我很厲害、很能幹,還是來學習,提升自己的?突然如同一道陽光照進黑暗,我頓時心開意解。3.老師不就是來幫助我提升自己的嗎?這時再對比他的新方案,就發現了我的方案考慮的層次比較低,思考的角度也很狹隘。
4. 當下內心喜悅,有老師指導真是太幸運了!
5. 想通了,也不失眠了,安然入睡。後面幾天再跟在老師身邊,感覺時時處處都在學習,幸福無比。

(六). 通過學習,從不能變成能
1.其實“人之不己知”是自己完全無法控制的,我最多可以影響他人的想法,但不能控制他人的想法;反之,“不能”則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的,因為我可以通過學習,從不能變成能。
2.更進一步說,我真想影響他人的想法,還必須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七).總結
1.當我忘記學習的宗旨時,一心只關注名譽虛榮,自然時時關注他人的評價,患得患失。
2.但一旦我將關注點拉回到自我提升,每一個時刻都會是學習成長的契機。
3.這方面,孔老夫子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生命榜樣。孔子“十五志於學”,終身保持好學之心,不斷精進,只擔心“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4.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卻從不擔心他人是否了解自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論順境、逆境,都不忘初心,泰然處之。何等的自在灑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