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白話>
齊國大夫陳恒把齊簡公殺了。孔子得到訊息後,齋戒沐浴上朝,面見魯哀公說:「陳恆把他的國君殺了,請出兵討伐。」哀公說:「你去報告孟孫、仲孫、季孫三位大夫吧!」
<文義>
1. 陳成子:名恆,成子是其諡號,齊國大夫。
2. 簡公:齊簡公(前485年—前481年),名壬,齊國國君。
3. 沐浴而朝:沐浴齋戒,上朝廷稟告魯君。表示慎重其事不敢疏忽。當時孔子無職居魯。
4. 哀公:魯哀公。
5. 三子:孟孫、叔孫、季孫三家。
<思惟提綱>
1.發生了什麼大事,孔子要進朝廷稟告魯哀公?
2.孔子進朝之前,做了什麼準備,為什麼?
3.孔子建議哀公要派兵討伐陳恆,如此是否不仁?
4.本章孔子的行誼給我們的啟發為何?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2.《左傳》:「陳恒弑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
二、重點摘記
(一) 原文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弑其君,請討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分三部份學習,先看第一部份。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二) 文義
1.魯哀公十四年,齊國大夫陳恒把齊簡公殺了。陳恒久懷篡逆之心,暴露之後,便殺害了簡公。
2.這一年,是夫子結束周遊列國後,重返魯國的第四年。此時夫子已經金盆洗手,退出政治江湖,埋頭於刪定六經的學術活動,非大事不會入朝。
3.陳恒弑君的消息傳來,夫子非常鄭重的沐浴齋戒,入朝面君,向哀公報告說:陳恒殺了他的君主,請您發兵討伐!
4.宣導仁政的夫子,建議魯君發動戰爭,是否不仁呢?《論語》中指出王道國家秉持的是“興滅國,繼絕世”的國際政治原則——別的國家出了禍亂,面臨亡國的危險,應當出兵相助,平亂之後再把政權交還給該國。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彰顯的不正是大仁大義嗎?
5.對於夫子的建議,魯哀公的回答是:“告夫三子”。他叫夫子去告訴三子。三子指孟孫、叔孫、季孫三家,他們是魯國的權臣,把控著實權。魯哀公的君位形同虛設。夫子的建議他雖覺不錯,但想到自己不做大哥已經很多年,所以就叫夫子去三子那兒說說看。
(三) 哀公要夫子“告夫三子”的另一層原因
有人認為,哀公要夫子“告夫三子”,還有一層原因:他覺得夫子的建議雖然富有王道精神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卻沒有可行性。因為齊國強大,魯國弱小,以小搏大,毫無勝算。所以就以一句“告夫三子”,把夫子支走。
(四) 夫子的建議不可行嗎?
以夫子聖者的智慧,會提沒有可行性的建議嗎?當然不會。據《左傳》記載,夫子當時就為哀公分析了取勝的可能性。他說:“陳恒弑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意思是說,陳恒殺害國君,齊國一多半的百姓都是反對的,只要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可以克敵制勝的。
(五) 夫子的行誼對我們的啟發
1.夫子的行誼啟發我們,當我們給別人提建議時,一定要考慮所提建議的可行性。
2.如何使建議具有可行性呢?舉一個反例。東晉的晉惠帝是一個養尊處優、不問世事、喝肉粥長大的皇二代。繼位之後趕上荒年,百姓連粗糧都沒得吃,只能吃樹皮草根,餓死很多。消息傳來,晉惠帝推己及人的琢磨半天,提出一個建議:既然沒粗糧可吃,那就建議他們喝肉粥嘛。
3.這個反例告訴我們:只有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相關的知識儲備,以及對他人現實處境的觀察瞭解,才有可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夫子如此好的建議被哀公一句“告夫三子”給婉拒了,夫子會作何反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