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白話>
子貢批評別人。孔子說:「賜阿!有比別人高明(有才德)嗎?我就沒有這種閒工夫!」
<文義>
1.方人:批評他人、說別人過失。
2.賜:子貢名。
3.賢乎哉:賢,有才德。乎哉,疑問助詞。
4.不暇:沒有閒工夫。暇,閒暇。
<思惟提綱>
1.子貢為什麼會「方人」?我會「方人」嗎?
2.「方人」會有什麼過患?
3.對「方人」,孔子給的教誡是什麼?
4.當你「方人」時,如何運用夫子的教誡?效果如何?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2. 曹丕《典論 • 論文》:「有龍泉之利,然後可以議斷割;有南威之容,然後可以論淑媛。」
3.《大學.傳九釋齊家治國》:「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4.《論語.述而.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論語.憲問.25》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6.《論語.憲問.29》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7.《論語.憲問.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貢方人。子曰: “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一)本章文義
1.這一段非常簡短,可是意義非常深遠。
2.子貢方人,這個“方”呢,就是批評,透過比較去批評,主要就是隨意的批判別人,說別人的過失。
3.孔子對於子貢的提點有兩個:一個是,賜也賢乎哉?第二個是,夫我則不暇!
(二) 子貢方人
1.子貢是言語科的學生,出身又是富貴商賈人家,所以出生高貴又非常聰明,能言善道。這樣的一個生命狀態,其實就容易陷入隨意批評別人的這樣的一個偏失。
2.這樣的偏失當然也不是只有在子貢身上出現,我們也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偏失。
(三) 為什麼我們習慣“方人”
我們想想看,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去隨意的、或者習慣的去批評別人、說別人的錯誤呢?至少有幾個心態。
1.我比他高明
第一個就是我比他高明,就是一種高慢的心態,有一種高高在上,批評別人嘛,從批評別人去墊高自己的一種位置。
2.我是他非
另外一個就是說我看他的表現,看他的言行是不以為然,甚至說是不順眼的。為什麼不以為然、不順眼呢?這裡其實就是站在一個己是而他非,就是我是對的,他是錯的,站在一個真理的一方,這也是一種高慢的心態,就是認為自己是對、別人是錯的。
(四) 方人,要極力避免
1.更麻煩的是,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其實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是對於自己的過錯呢,是看不見的。所以任意的批評別人這件事情,是一個在學習上,我們必須要避免的一種過錯。
2.可是我們眼睛又習慣向外看,不習慣向裡看,所以孔子才會提醒我們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整個學習非常非常重要的方向,是觀察自己的過失,發現過失,感到羞愧,然後努力去改過;而不是整天眼睛盯著看著別人的錯誤,任意地批評指責,這個對自己的學習,跟幫助他人的一種學習,是毫無助益的。
3. 所以這裡子貢方人,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可能是他能力、語言的能力,能言善道,然後一個出身,容易形成這樣方人的習氣,可是隨意批評別人,言人過錯,這也是我們必須要極力避免的。
(五) 孔子對子貢的教誨之一“賢乎哉”
1.我們看孔子怎麼教誨他,孔子指出兩個檢查的點:第一個就是說,我有比別人高明嗎?也就是說,我要批評別人,前面我們說過就是自以為是高高在上嘛,可是我們仔細去檢查的話,我真有比他高明嗎?
2.在《論語 •公冶長篇》裡面孔子跟子貢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就是談到子貢跟顏回誰在學習上是比較聰慧精進,子貢曾經說:“賜也何敢望回! ”就是端木賜,就是自稱嘛,就是子貢“ 我不敢跟顏回比較,望塵莫及呀。 ” 為什麼呢?因為“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也就是子貢面對比他聰慧精進、層次更高的顏回,是有自知之明的。可是面對在內心認定比自己更弱的人,或者更差的人,子貢看起來是缺少這種自知之明,也是缺少一種智慧。
3.所以這裡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從孔子的提點裡面看到,我們在人我比較上面會有一種高下的比較,比我高的人,我認為比我厲害的人,比我層次高的人,成就高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謙卑諂媚,或者會有一種諂媚。可以對於自己認定比自己差的人,就有一種高慢,這個高慢心就容易生出一種隨意批評的一種心態跟言行。
4.所以孔子要子貢,也是要我們去檢查,第一個,我有比別人好嗎?曹丕的《典論 • 論文》裡面提到就是 “ 有龍泉之利,然後可以議斷割;有南威之容,然後可以論淑媛。 ” 就是批評別人漂不漂亮呢,你要像南威這個美女一樣,你才能夠有資格去批評別人;你要談別人的劍利不利呢,你要擁有龍泉劍,這把名劍,才能去論述別人。也就是說 “ 有諸己,才能求諸人 ”,否則的話,就是妄論是非,這是第一個檢查。
(五) 孔子對子貢的教誨之二“夫我則不暇”
1. 第二個檢查,孔子就現身說法,夫我則不暇。這個 “夫”呢,就是這件事情,就是隨意批評別人這件事情,孔子說我是沒時間的。
2. 為什麼沒有時間呢?除了延續前面檢查自己跟別人誰比較高明這個事情、這個觀點之外,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會覺得生命非常的短暫,可以學習的時間那是更加的寶貴,可以學習的時間這麼寶貝,所以我們不應該浪費我們珍貴的學習時間。珍貴的學習時間應該來學什麼呢?應該來學自己生命的一種向上向前的跨步、努力、精進,而不是用來關照批評別人的過失。
3.所以這裡其實是對於生命那種寸陰、珍貴珍惜寶貴生命時間的一種深刻的提醒,孔子確實也是如此。
(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我們可以再補充一點。孔子在學習的時候,當然,我們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總有優劣的一個呈現,這也是如實的,孔子提醒我們在觀察比我優劣的時候,可以從一種更寬容、更多元的角度去看,這個就是我們常提到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2.也就是說,從我自己學習的角度來看,別人總有比我優秀的地方。優秀的,我就好好跟他學,希望跟他一樣;不如我的,我就希望能夠拉他一把,或者作為我的警惕,這個才是真正正確的學習態度。
3.也就是,第一個是關注在自己的學習上面,第二個,不管是別人比我優秀,或者別人稍遜於我,我都是策勵自己的學習,然後希望能夠幫助到他,這樣才是一個學習真正正確的一個心態,而不是隨意批評別人。好,這個是有關於這一章。
(七) 結攝:接續25、29、30、31章,都是孔子對我們學習的教誨
如果把這一章跟前面幾章作一個連接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從前面
(25章)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個是學習方向一個楷定;
到前面二十七章
(29章)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對於自己言行的一種決定跟檢查;
二十八章(30章),對於知、仁、勇三方面的一種學習跟把握,以仁為中心,以知輔仁,以勇行仁;
到這裡同樣地(31章),也是在具體的行為的表現上,怎麼樣可以督促自己的學習,珍惜可貴的學習時光,而不是浪費暇滿的人生在任意批評別人身上。所以這幾章,我們也可以連接起來看,可以看到孔子對於我們學習的心態應該怎麼樣安立?然後學習的實踐應該怎麼樣入手?都有非常非常珍貴的提示,值得我們再三的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