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蘧伯玉使人問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26-2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白話>
26-1(孔子返回魯國後)衛國的大夫蘧伯玉派一位使者來探望孔子。孔子與使者同坐而詢問:「蘧老先生最近在做什麼?」
26-2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但是還沒能做到。」使者離開了以後,孔子連聲讚嘆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呀!」
<文義>
1. 蘧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國的上大夫,因為賢德而聞名,被歷代尊奉為「君子典範」。他的家鄉(河南省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也因為他被尊為「君子鄉」「君子里」。
<思惟提綱>
1. 您認識衛國大夫蘧伯玉嗎?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他被尊奉為「君子典範」呢?
2. 蘧伯玉作為這一章的主要人物並沒有出場。夫子只是問了一個尋常的問題---「老先生最近忙什麼?」,這個使者就老老實的回答一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居然就引得孔子如此盛讚。請問,這個使者精彩在哪兒?本章又有怎樣的深意?
<義理解釋>
一ヽ引用經文
1.《論語·衛靈公·6》: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2.《韓詩外傳·卷七》:衞大夫史魚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言 蘧伯玉 之賢而不能進, 彌子瑕不肖而不能退。為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死不當治喪正堂,殯我於室足矣。」衞君問其故,子以父言聞,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貴之,而退彌子瑕,從殯於正堂,成禮而后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謂直矣。
3.《淮南子·主術訓》:蘧伯玉為相,子貢往觀之,曰:「何以治國?」曰:「以弗治治之。」簡子欲伐衛,使史黯往覿焉,還報曰:「蘧伯玉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險阻,何足以致之!
4.《列女傳補注》:周衛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靈公與夫人南子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墮行。伯玉、賢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公使問之。果伯玉也。
5.《史書·列傳·張王种陳列傳》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暢常布衣皮褥,車馬羸敗,以矯其敝。同郡劉表時年十七,從暢受學。進諫曰:「夫奢不僭上,儉不逼下,循道行禮,貴處可否之閒。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不希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貴於世乎?」
6. 張居正《四書直解》:大抵天下之義理無窮,人心之出入無定,故寡過未能,非使者為伯玉謙詞,乃真實語也。堯、舜、禹之授受,以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成湯之檢身若不及,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見。古之聖賢,未有不以此存心而成德者,善學者宜加意焉。
7.《四書紹聞篇》:非向裏爲己之人,必無心於欲寡其過。非篤志精進而省身克己常如不及之人,則必自謂其過之已寡。今伯玉以欲寡其過爲心,則見其所以戒警於先,而不使至於有過;懲切於後,而不復容其貳過者,固已隨事用其力矣。而其心則常若有不及改之過,有未能遷之善,此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何如哉。或曰:如是,則伯玉之過已寡,而其自視則若未能乎?曰:非然也。言其欲寡之心誠切,而能自見其所未至也。故集注引『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可見矣。
8. 《孔子家語.卷三.弟子行》:「外寬而內正,自極於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終,蓋蘧伯玉之行也。」
9. 《了凡四訓》: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己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10.《莊子·雜篇·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蘧伯玉活了六十年來隨年變化,與日俱新,沒有不是起初認為是對的而最後斥為錯誤的,他不知道今所肯定的是不是就是五十九歲時所否定的。)
二ヽ重點摘記
(原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一)君子典範---蘧伯玉
1. 蘧伯玉是蘧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國的上大夫,因為賢德而聞名,被歷代尊奉為“君子典範”。他的家鄉(河南省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也因為他被尊為“君子鄉”“君子里”。
2. 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的,主要住在他的家裡。我們看一個人怎麼樣,會注意看他平時結交什麼人做朋友,孔子到衛國願意長期住在他的家裡面,證明這個人確實不一般。
(二)本章消文
這一章是在講孔子返回魯國後,蘧伯玉派一位使者探望孔子。孔子與使者同坐而詢問:“蘧老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但是還沒能做到。”使者離開了以後,孔子連聲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呀!”對這位使者十分的讚嘆。
(三)引起學習本章動機
這一章很有意思,蘧伯玉作為這一章涉及主要人物並沒有出場。夫子也只是問了一個尋常的問題,“老先生最近忙什麼?”這個使者也沒有口吐蓮花,就老老實實回答一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居然就引得孔子如此盛讚。那麼,這個使者精彩在哪兒?本章又有怎樣的深意?
(四)詳細介紹蘧伯玉
按照背誦進度,今天我們學習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1.“能行能藏”的蘧伯玉
我們學過的章節中,有孔子對蘧伯玉的高度稱讚,說“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可見在孔子心中,蘧伯玉是一位“能行能藏”的了不起的人物。
2. 透過“屍諫”而被舉用的蘧伯玉
關於他,歷史上有很多精彩的公案,首先他的被舉用就是通過“屍諫”的方式。史魚是衛國的大夫,他知道蘧伯玉人品才幹非凡,一直向衛靈公舉薦,但衛靈公寵信彌子瑕,不肯任用,史魚就一直為此而努力,直到死前,他告訴兒子說,“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你把我的屍體置於窗下,不要放在正堂,等靈公問起來,你再將實情告訴他。”果然,衛靈公前來弔唁時問起了原因,於是史魚的兒子據實禀告,衛靈公幡然醒悟,說:“寡人之過也”,這才開始任用蘧伯玉。
3. 蘧伯玉為相,晉國放棄攻打衛國
而蘧伯玉也不負所託,主政以後,施行道德教化,使用寬鬆、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讓衛國在戰亂不止的春秋時期穩立中原,人民也得以安居樂業。有資料記載說當時晉國的公卿趙簡子想攻打衛國,派人去觀察衛國,派出去的人回來就報告說:“蘧伯玉為相,未可以加兵,我們不能打。”於是趙簡子就放棄了攻打衛國的想法。由此,蘧伯玉的能力才幹可見一斑。
4. 為人謙遜慎獨的蘧伯玉
(1)他不僅才能卓越,而且為人也謙遜慎獨。說有一天,衛靈公於南子夜坐,就聽外面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到了公門處就停止了,一會又響起來了。南子就說:“這人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問:“何足以知之?”南子說:“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按照禮儀,乘車經過公門時要下車表示敬意,但一般的人,如果看到夜深人靜、四下無人,就不會這麼做了,但蘧伯玉這個人最遵守禮節,必不以暗昧廢禮。 )”衛靈公就叫人去打聽,果然,剛剛經過公門的就是蘧伯玉。
(2)史書上記載蘧伯玉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恥獨為君子!”就是說他不是一個僅僅滿足於個人修養提升的人,甚至以獨善其身為恥,他認為做為一個人,卻不能去幫助他人、幫助社會,這是羞恥的。
5. 蘧伯玉改過精進,寡過知非,無人能及
他不僅才能卓越,德行高超,最讓人驚嘆的是他一生改過精進,寡過知非,無人能及!《了凡四訓》上說:“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為未盡矣,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莊子》多次提到蘧伯玉說:“蘧伯玉五十而五十化,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五)蘧伯玉寡過未能,非使者為伯玉謙辭,乃真實語也
1. 蘧伯玉矢志不渝的改變自己、完善自己,與日俱進
我們看:一個人即有高貴的品格又有滿腹的經綸,別人用,就利於百姓社稷,別人不用,就卷而懷之,這是一個多完美的人了。可是這麼一個完善的人,他卻一直努力、致力於發現自己的缺點、一直矢志不渝的改變自己、完善自己,與日俱進,這就太不容易了。
2. 古之聖賢,沒有不是以此存心而成德的人
張居正說:“堯舜禹之授受,以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成湯之檢身若不及,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見。古之聖賢,沒有不是以此存心而成德的人,善學者宜加意焉。”(古代的聖賢沒有一個不是以此存心而能成就一番功德的,存什麼心呢?就是欲寡過為心!)
3. 一個不善學的人,就不善於認識和發現自己的缺點
反過來,對於一個不善於學習的人,就不善於認識和發現自己的缺點,《四書紹聞篇》:“非向裡為己之人,必無心於欲寡其過。(不是求內明,不是為己而學的人,就不會致力於讓自己寡過。)非篤志精進而省身克己常如不及之人,則必自謂其過之已寡 (不是精進於進德修業的人,就會覺得自己的過失很少。)”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好像不錯,這只是我們不善於學習而已。
4. 寡過未能,非使者為伯玉謙辭,乃真實語也
(1)張居正說:“大抵天下之義理無窮,人心之出入無定,故寡過未能,非使者為伯玉謙辭,乃真實語也。”所以,這位使者說“夫子是欲寡過而未能無過,”這是實話。
(2)以欲寡其過為心,這是施戒警於先,而不使至於有過。又設懲切於後,而不復容其二過,固己隨事用其力(就是這樣隨事用力的)或曰(有人問):“蘧伯玉常若有不及改之過,有未能遷之善。難道是其過已寡,而自視則若未能寡乎?對曰:非然也(不是這樣的)。因其欲寡過之心誠切而能自見其所未至也。”(是他寡過的心太摯誠了,所以能夠一直看到自己還未達到的地方而用力)。
(3)《孔子家語·弟子行》中評價蘧伯玉:“外寬而內正,自極於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終。”(外表寬容而且內心正直,能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別人,努力地追求仁義,終身行善。這是蘧伯玉的品行。)
(六)本章反思
1. 有史料記載說蘧伯玉年長孔子 30 多歲。如果是這樣,那麼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已經 60 多歲了,那時的蘧伯玉也算個 90 歲的老人了。使者依然說他每日所做就是“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還能如此進德修業,這就真是令人驚嘆了。
2. 回想我們自己,也都說要學,但是欲寡過之心忽隱忽沒,甚至別人指過失還不高興,究其根本還是生命沒有建設出“要寡過”的方向。去掉過失,完善功德,這就是斷證,做好了這兩件事,生命無論是內證還是外顯的功德都會有本質的提升。
3. 祈願我們早日學會蘧伯玉的用心,把目光心思真正地集中在自己的問題上,改過遷善,珍愛自己,就是該學蘧伯玉,做這樣的君子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