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9章


19.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 「可以為文矣!」
<白話>
公叔文子無私地推薦他的家臣僎,晉升為大夫,與他平起平坐。孔子聽到這件事就說:「公叔文子可以稱得上『文』的諡號了。」
<文義>
1. 僎:音ㄓㄨㄢヽ,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2. 公:公朝。謂薦之與己同進為公朝之臣也。
3. 諡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權貴、僧道等死後,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韓文公(韓愈)、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等。
<思惟提綱>
1. 公叔文子推薦他的家臣僎,晉升為大夫,並與他平起平坐,您認為做到這件事容易嗎?為什麼?
2. 如果您是公叔文子,您會推薦您的下屬給您的長官,讓他成為和您平起平坐的同事嗎?生活中有類似的經驗嗎?
3. 為什麼從這件事情,孔子就可以評判公叔文子稱得上「文」的諡號呢?
<義理解釋>
一ヽ引用經文
1. 朱熹《四書集注》: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謚法亦有所謂賜民爵位曰文者。洪氏曰:「家臣之賤而引之使與己並,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
2. 周代《諡法解》: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湣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3.《論語·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二ヽ重點摘記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一)本章消文
這一段話原文白話翻譯,我簡單地把它翻譯如下:
公叔文子無私地推薦他的家臣僎,晉升為大夫,並能夠與他平起平坐。孔子聽到這樣,就說公叔文子可以稱得上他被國君所頒的諡號“文”了。
(二)介紹諡號制度的由來
這一段很短,原文顯得很簡單,其實這裡涉及到諡號這個古代的制度。我以下就簡單的介紹關於古代諡號制度的由來。
1. 這個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據他一生所行的事蹟,所給的稱號,例如“漢武帝”、“漢文帝”。其實最特別的是,漢朝在皇帝的諡號之前加上一個“孝”字,所以,應該正式稱為“漢孝文帝”,或“漢孝景帝”、“漢孝武帝”。
2. 但是如果皇帝一生的行誼表現不是很好,那就會被封為諡號像哀傷的“哀”,如“魯哀公”,如西漢的“漢哀帝”等。
(三)諡號“文”代表什麼意思
1. 這是我們在討論公叔文子他死後被衛靈公頒給“文”這樣的諡號,可以說相當肯定公叔文子的。
2. 也就說,在這裡我們要解釋這個“文”到底是什麼意思。依據朱子的註解,說是“順理而成章”,也就是說,公叔文子生前他做了相應與文有關的事情。
3.《論語》中出現的“文”,都是指的禮樂典章制度的事情。可見公叔文子在衛國上,他有很多的建立禮樂制度的事情。
4. 光從我們這一次的原文,公叔文子推舉他的家臣晉升為大夫,成為賢臣,這件事情來看,其實也可以視為建立賢能制度的開風氣之先,並不以階級身份來任用人才,所以孔子聽到了並確認了這件事情之後,他就肯定衛國的國君給他的死後的諡號稱為“文”的做法。
(四)公叔文子舉用賢才的德行
1. 這一章,我們也看到公叔文子這個舉用賢才的德行,這個德行在哪裡呢?我們知道,能夠舉薦曾服侍過自己的家臣,其實這個地位有點像僕人一樣。而且,並不嫉妒這位家臣跟自己平起平坐,其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至少我們在這裡看到兩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2. 第一個不容易的事情是,公叔文子他知人,他至少知道他這位家臣是一個治國的人才,所以把他推薦給國家。
3. 第二個不容易的事情是,公叔文子他打破了階級的分野,用人唯才,他要為國舉材,不在乎彼此身份的懸殊。
4. 這件事情為什麼不容易呢?各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現在是公司的主任,看到原來是我的部下,又比我年輕的部屬,有一天也被提拔,當了主任,跟我平等,平起平坐,甚至他當了總經理,甚至在我之上,成了我的上司,請問你的內心會不會有嫉妒心呢?公叔文子不簡單的地方就在這裡,他的智慧也就在這裡。
(五)反省與觀察
1. 我們在學了這一章以後,我們應回過頭來檢查我們,是否有對於才能且德行比我好的人或者是同事,我們內心裡面是否會產生嫉妒呢?又對於現在才能跟德行不如我們的人或同事,我們內心是不是會產生驕慢呢?
2. 其實驕慢與嫉妒,以及相互比較的心理,都是我們內心很大的敵人,它不但會遮住自己的視野跟心胸以及格局,同時也可能遮住了國家的賢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