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22章-3

22-1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公曰:「告夫三子。」
22-2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22-3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 不敢不告也!」

<白話>
22-1齊國大夫陳恒把齊簡公殺了。孔子得到訊息後,齋戒沐浴上朝,面見魯哀公
說:「陳恆把他的國君殺了,請出兵討伐。」哀公說:「你去報告孟孫、仲孫、季孫三位大夫吧!」
22-2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上卻說:『你去告訴三位大夫!』」
22-3孔子稟魯哀公的命令,向魯國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願派兵討伐。
孔子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文義> (22-3部分)
1. 之三子告: 向魯國三位大夫報告。
2. 不可: 不許可、不願意。

<思惟提綱>
1. 三子為何不同意討伐陳恆?
2. 為何「以吾從大夫之後, 不敢不告也!」?
3. 當您感覺所處的具體環境不理想,自己人微言輕,無法改變他人和環境。此時您會怎樣反應呢?
4. 我們能辦到以夫子為榜樣,以仁為己任嗎?

<義理解釋>  左玉波 老師  4’43”

一、 引用經文
1. 《論語‧泰伯‧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
3. 《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 原文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二)三子不同意討伐陳恆
1. 夫子遵君命去了三子處,將陳恆弒君以及出兵討伐的建議告訴了三子。三子都不同意。
2.三子不同意討伐陳恆是必然的。三子是魯國的權臣,從不拿魯君當回事,禮崩樂壞就是分佈在各個諸侯國的他們這類人一手造成的。
3.他們與陳恆實為一丘之貉。所以討伐陳恆就相當於討伐他們自己,就好比是讓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當眾打自己的臉,他們當然不幹了。

(三)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1.面對三子的反對,夫子說:“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2.因為我還追隨在大夫之後,仍有為國家諫言之責,責任所在,所以不敢不來向你們報告此事。
3.古德云,夫子此語是在教化警戒他們:我來向你們報告,是出於對君主、國家的責任感,因為一個臣子應當盡到他應盡的責任。
4.你們也應該想一想你們身為國家重臣的責任,不應該褻瀆了你們的責任。

(四) 夫子恪守以仁為己任
1.夫子前向哀公提建議,後對三子施教化,都是在恪守“以仁為己任”的終極責任。
2.天下蒼生都是夫子關愛的對象,哀公、三子當然也包括在其中,不會被夫子所棄捨。
3.有人也許會想,以夫子至誠如神的智慧,哀公和三子的態度,應該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了。他何不在家享享清福,採一採菊花,望一望南山,何苦跑出來徒費這些無謂的唇舌呢?面對哀公的沉淪,三子的冥頑,夫子的行誼值得我們深思和效學。
4.無論外境怎樣,夫子總是會恪守住“以仁為己任”的責任,做所應做的事。

(五) 總結
1.也許有時我們會感覺所處的具體環境不理想,自己人微言輕,無法改變他人和環境。此時我們會怎樣反應呢?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還是放棄操守,同流合污?還是悲觀失望、自暴自棄?還是願意象夫子那樣恪守“以仁為己任”的責任?2.恪守責任,也許外境當下不會馬上扭轉,但是求仁得仁,至少我們的心不會被外境所牽,淪為負面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的奴隸,當下就是自由的、快樂的。
3.從長遠來看,“以仁為己任”,做所應做的事,就是在迅速的積德。
《大學》中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隨著德的集聚增厚,人世間種種的吉祥美好就會在不經意間扣響我們的門。
《周易》中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4.我們看夫子,他生逢亂世,處境險惡,一生不得志,但他從未放棄“以仁為己任”的責任,終生為理想而奮鬥,所以他不但生前樂以忘憂為世人所敬重,身後更是名垂千古,為萬世所宗仰。而且無論時代怎樣變遷,孔子的後人一直是中國人裡面最顯赫的族群。
5.如今我們有幸生逢盛世,豈不更應當以夫子為榜樣,以仁為己任,發奮圖強,為家國天下盡一份應盡的責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