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7章-2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白話〉
 孔子說:「齊桓公多次結合諸侯會盟,全以禮義相交,不用兵車驅迫,而諸侯莫不服從,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啊!」

〈文義〉
1. 九合諸侯:朱注:「九,春秋傳做糾(結合),督也;古字通用。」但史記則云:「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合而為九合諸侯。
2.  不以兵車:朱注:「言不假威力也。」即不率戰車軍隊赴會。
3. 如其仁:如作「乃」,言功業如此,乃其仁。朱注:「言誰如其仁者」。再言者,深讚之意。

〈思維提綱〉
1.為什麼夫子會回答子路,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而不說「仁也」或「仁矣」?
2.由本章看,您覺得夫子對一個人是否具仁,標準為何?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 《論語•八佾•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 《論語•憲問•31》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一章,幫助我們去揣摩聖人的心。「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在批評別人,孔老夫子就說:「端木賜啊!你自己是否都好呢?若是我,則沒有閒暇批評別人。」從這一則看起來,孔老夫子不允許他的學生隨便批評別人,那麼,如果他自己卻批評別人,孔老夫子可不可能成為「大成至聖先師」?他的弟子們可不可能對他那麼推崇備至?(引自《論語摸象•八佾•23》)
3. 《論語•公冶長•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4. 《論語•衛靈公•24》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二、重點摘記
(一)恭誦本章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學習體會聖者的深意
1. 夫子在 〈八佾篇〉中曾說管仲器小,不知禮,本章又說管仲“如其仁”,夫子難道會自相矛盾嗎?
2. 這或許是夫子給後人出的一道考題吧,讓我們進一步深入體會聖人的心意為何。
3. 曾聽那些跟著師長學習聖賢心法的弟子,傳遞他們的修學經驗說,當師長所言看似有相違矛盾之時,弟子的心更要提起來,用心揣摩師長為什麼這麼說,這當中必有師長引導教化弟子的一番深意,弟子若就此困住,不能及時跟上,就會錯失這難得的學習提升的機會。
4. 學習〈八佾篇 〉「管仲之器小哉」這一章時,我的老師曾引導我們要結合〈憲問篇〉講管仲的這兩章去作對比,要去想為什麼夫子在此說管仲的問題,後面又說管仲是個仁者,這矛盾嗎?老師說,孔老夫子就是孔老夫子,他的立論非常嚴密,說明一個事理所舉的典型例子,都是絲毫無差。
5. 孔老夫子的重點不在批評管仲是好是壞,而是教誡我們後人應該怎麼做。

(三)跟隨師長學習,認識聖者用心
1. 平常我們談論別人的時候,只是站在某一個角度,孔老夫子則不是這樣,他不輕許人,也不輕易的否定人;他很明確的知道這個人的長處在哪裡、短處在哪裡,每部分都嚴密的抉擇出來以後,讓我們後學曉得怎麼一步一步絲毫無差地走上去。
2. 在老師循循善誘的引導下,我們漸漸認識到,原來“管仲之器小哉”與“如其仁”都不是一句簡單批評或過度讚譽管仲的閒話,而是夫子與弟子之間對於何為仁德,何為禮義,在現實對境中如何知仁行禮,對於這些儒家根本問題,緊密結合實際發生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不斷進行反覆推敲、反覆琢磨的一個觀察思維的過程,由此才能真正顯發出深細、精要的修心內涵。
3. 如果說 “管仲之器小哉”這一章是夫子在教誡我們,人生在世至少要先成個器,但是不能停,不能像子貢那樣僅成個“瑚璉之器”,或像管仲這樣雖具才具功,德行卻略顯不足的器,而是要不斷擴大生命格局,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德行修為。那麼,“如其仁”這一章,夫子也必有教導我們的重要內涵。那又是什麼呢?
4. 首先,夫子是聖者,在他的心中,對人沒有他個人的喜好厭惡,對人都是公正全面的看待。〈衛靈公篇〉中有這麼一句,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夫子說:「 我對人,哪個是我批評,哪個是我稱譽了的呢?我若對人有所譽,必是其人已確有所試,見之於實的了。」這是夫子自己說的,他對人無毀無譽,就算是整部《論語》通篇可見夫子對弟子、時人的評點,他也都是用心良苦,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5. 就算是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他也是不虛美,不隱惡,褒貶予奪一如其實,微言大義暗合妙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即事以明道,將古聖先王的仁政王道、禮樂文明完整的保留在這個世界上。
6. 張居正註解本章時也特別指出:「稽古者當論其世,論人者勿求其全。子徒知管仲之過,而不知管仲之功。」識人觀人需要智慧,需要從輕重、大小、遠近、時空等各個方面做全面深細的觀察取捨,若像子路、子貢示現這樣只限於某一個角度來觀人識人,那都是狹隘片面的。
7. 反觀我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會犯類似的過失呢?常常會因為某人有某方面明顯的缺失,而忽視了他的長處,進而全盤否定這個人呢?夫子說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不會被私慾所蔽,他看人是等量齊觀,看事是兼聽則明的,所以,他對於世間的真相能夠看得非常透徹。一般人則被私慾所蔽,陷死在其中,不管腦筋有多好,也看不清真相,最麻煩的還自以為是,結果就只能是重重的困死自己、也誤解傷害別人。

(四)小結
可見,聖人觀人與凡夫觀人的確是天差地遠,大相徑庭的。夫子一方面直截了當指出“管仲之器小哉”,另一方面又大加稱讚管仲“如其仁”,其中必有很深的用意,需要我們不斷深入地探尋。再再揣摩夫子心意,是否也在策勵我們後人,儘管在趣向仁德的進程中我們還是會被自己的見解所蔽,習性所障,還是會犯各種錯,但只要永遠保有對聖賢之心的嚮往與追求,只要不斷朝向美好的仁德方向去努力,夫子都會對我們豎起大拇指說「如其仁,如其仁」、「孺子可教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