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章-1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白話>
季孫氏想要攻打顓臾小國。冉有和子路一同來見孔子說:「季孫氏將要對顓臾國採取軍事行動。」

<注釋> 
1. 季氏:季孫氏,魯國的執政大夫,握有魯國的政權。
2. 伐:攻打。
3. 顓臾:一個小國,附庸在魯國。
4. 冉有季路:孔門政事科的兩位弟子冉有和子路,當時是季孫氏的家臣。
5. 有事:採取軍事行動,就是前面的“伐”。

<思惟提綱>
1.進入〈季氏篇〉之前,善行總結一下我前面的學習?
2.〈季氏篇〉的呈現,以別於前面篇章之處嗎?
3.〈季氏篇〉整篇看下來,主要談的是什麼?
4.從〈季氏篇〉第一章中,請找出常見的成語?

<義理解釋>
重點摘記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開始學習《季氏第十六》篇。那首先要非常隨喜大家,我們已經到了下論的最後五篇。

總說〈季氏第十六〉
(一)〈季氏第十六〉總共有十四章。
(二) 總結性的論述是比較多
1. 前人在對於〈季氏第十六〉的整體的一種掌握或者是內涵的說明呢,大概會有一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從季氏開始,那種總結性的論述是比較多的。
2. 所謂總結性的論述,它是常常收攝成三點或幾點。比如說,第四章孔子說:“益者三友”,第五章孔子曰:“益者三樂”,第六章“侍於君子有三愆”,第七章“君子有三戒”,第八章,“君子有三畏”,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是三。那第九章“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也是分成三個部分,就是學習有三個層次,那困而不學,當然就不用說了嘛。那“君子有九思”,其實也是一種總體的收攝,所以那種收攝性呢我覺得是相當的強。
3. 這樣的一種收攝,應該是在學說或者說比較後期,一般會從這個角度去看。

(三) 孔子說話,用孔子曰,而不是子曰
1.就是從〈季氏篇〉開始,這個孔子的話呢,就用孔子曰,而不是前面的子曰。2.那大家想想看這個差別是什麼?我們常“子曰子曰”,就是老師說麼;“孔子曰”,就是孔老師說。
3.老師說,表示這個記錄的弟子,是孔子的身邊的弟子;孔老師說,這個有可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弟子,因為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冉求——冉老師,這個端木賜——端木老師,等等。
4.也就是說,子曰,跟孔子曰,還是有些差別,所以因為它是一個比較收攝的一種記錄,對於孔子的稱呼呢,從子曰轉化成孔子曰,所以一般從〈季氏篇〉一直到〈堯曰篇〉這五篇,會被認為就是比較後期的弟子所記錄的。

(四) 內容不外乎內聖跟外王
記錄的內容,我們整個看下來,還是不外乎內聖跟外王。
1. 〈季氏篇〉對於外王,為政,在第一章就是有一個大篇幅的一個開展,第二章也是。
2. 第四章開始,又回到個人的學習跟抉擇。
3. 第十二章,又是對於一個齊景公的一種評論,對照伯夷、叔齊的評論,就是人生的一種目標以及追求。
4. 陳亢問伯魚,就是孔子怎麼教導學生,尤其這個學生又是他的兒子的時候,在內容上重點是什麼。那我覺得這一章,其實是提點一個學習的重點。
5. 最後一章非常特別,看起來是一個國君夫人怎麼樣稱呼的問題,那這個稱呼其實跟儒家的正名是有關係的。那因為這樣一個正確的稱呼,所以才能夠引發一種正確的一種互動跟對待。
所以整個還是不外乎內聖跟外王的一個內涵,一種收攝性的一種總結,所以裡面就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一個篇章。
好,那這個是有關於整個〈季氏〉整體性的內容。

(五) 恭讀〈季氏篇〉第一章
〈季氏〉這一篇我們在學習之前,我還是先把它恭誦一遍: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週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提供參考 : 出自本章的成語 : (思惟提綱4)
1.虎兕出柙。老虎與犀牛跑出柵欄。比喻 失職、有虧職守。兕,犀牛。柙,獸欄。
2.玉毀櫝中。比喻 保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4.既來之,則安之。
5.分崩離析。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6.禍起蕭牆。比喻災禍或災難發生於內部。蕭牆,屏障大門的牆壁,比喻內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