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章-2

1-1.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1-2.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白話>
季氏要攻打顓臾,冉有、季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是你的錯嗎?顓臾曾做過先王的東蒙主,而且就在魯國境內。是魯國的一部分,為何要打它?」
<注釋> 
1、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顓臾(zhuān 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舊說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爲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評了季氏兼併顓臾的企圖,並闡發了孔子以禮治國爲政以德的主張。
2、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爲孔子弟子。見:謁見。
3、有事:這裏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爲國家大事。當時季氏專制國政,與魯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擔憂顓臾會幫助魯哀公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搶先攻打顓臾。
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裏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誌。(在蘇教版中,“是”復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東蒙主:指受封於東蒙。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這,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社稷是祭祀穀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爲國家的象徵,這裏指魯國。社稷之臣意譯爲附屬於大國的小國。
8、何以伐爲:爲什麼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憑什麼。爲:表反問語氣。

<思惟提綱>
1. 試說明本章的背景?
2. 孔子如何教導兩位弟子?
3. 為什麼季氏攻打顓臾站不住腳?
4.為何季氏逾越權位,感謝您孔子深不以為然?

<義理解釋>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ㄧ、原文分成三個小節 
好,那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文本,那關於這一章由於內容非常的長,也非常的豐富,所以我的解讀呢會分成三個小節:                                            1.第一個小節是“季氏將伐顓臾” ,那一直到孔子所說的“何以伐為”;                 2.第二個部分呢是冉有、孔子的第二次的對話,冉有曰:“夫子欲之”,孔子的回應,“是誰之過與”;                                                           3.第三個部分呢是第三次的對話,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一直到最後“而在蕭牆之內也”。

二、本章的背景
1.我們先看第一個部分,這一篇的第一句話,“季氏將伐顓臾。”其實就交代了整個事情的背景。
2.那季氏呢,我們知道就是季孫氏,是魯國的三桓之一,也就是魯國的執政大夫,當時應該是握有魯國的政治權位。伐,伐當然就是攻打。
3.顓臾呢,顓臾是魯國的附庸國,也就是本來是一個小國,附庸在魯國,它也就在魯國境內,魯僖公曾經封顓臾為東蒙主,這個東蒙就是東蒙山,也就是負責祭祀東蒙山這樣的工作。
4.顓臾對這個工作,也非常盡心,這個小國、這個附庸國,對於魯國國君所賦予的使命呢,也是盡心盡力,沒有太多的失誤或者差錯。

三、冉有、季路請益老師
1.那在這個背景底下呢,因為冉有跟季路,就是冉求跟子路呢,在季氏手下做事,冉求官位還相當的大,那兩個人呢就去拜見孔子。
2.那我們看一下,冉求的一個對話,就是“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就前面的伐,這個“攻打”變成“有事”,那這個是一個言語上的一種婉轉。
3.冉求跟子路呢,在孔門四科裡面是屬於政事科,那政事科的兩位弟子一起去見孔子,談在為政上遇到的一個困境,或者說為政上的具體情境,那這件或者這一篇章,我覺得是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意義。
4.那也就是說,這一篇我們可以看到孔門弟子,兩個為政上面最有才華、也最有能力、也是代表性的為政的人才,跟孔子請益在為政上的一個具體的問題。

四、孔子怎麼教導這兩位弟子
1.孔子就說:“求,無乃爾是過與?”就是一開始對於冉求,就點出冉求的一個過失——無乃爾是過與,這個“是”,應該就是“之乎也者”的“之”,就是無乃爾之過與,這個應該就是你的錯。
2.那孔子為什麼這樣說呢?那“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所以孔子第一個其實是談季氏攻打顓臾,在理上面是站不住腳的。

五、季氏攻打顓臾為什麼站不住腳呢?
我們大致上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總結孔子的這一段話:
1.第一個,我們剛剛有提到顓臾是魯僖公,是先君、先王,魯國的國君,早期的國君所封的一個封疆大臣,負責東蒙山的祭祀,堅守職位,沒有犯任何違失的大的一個差錯。所以對於這樣的堅守職位的一個封疆大臣的附庸國,那是不能攻打的,這在攻打上是理上站不住腳,所以是不能攻打。
2.第二個,它其實是歸附於魯國,是魯國的附庸國嘛,而且就在魯國的境內,所以也是不必攻打的。既然不能攻打,又不必攻打,所以攻打其實是理上完全沒有立足點。
3.那即使顓臾有錯,要攻打顓臾,這個也不是季氏的事情。
孔子講君君臣臣,作為一個執政大夫,對於國家的大事——戰伐、攻伐、戰爭這樣的事情是無權做主的。在《季氏篇》的第二章,孔子就說的非常的清楚,禮樂征伐是自天子出,不是自諸侯出,何況於是自大夫出,就是在魯國的境內,主要當然是魯國的國君。
所以,季氏攻打顓臾,顓臾不能打,不必打,而且也非季氏的事情。

六、季氏逾越權位,孔子深不以為然
那可以看到季氏攻打顓臾這件事情上,它背後呢,
1.第一個,沒有把魯國的國君放在眼中,因為戰爭是應該魯國的國君做主的,他卻擅自發兵攻打魯國的附庸國。
2.第二個,他其實並沒有把整個魯國從僖公封顓臾為東蒙主這件事情放在心中,就當下沒有把當時的魯國的國君放在眼裡,第二個也沒有把整個魯國的興衰跟傳統放在心上。
所以是一個無王而且無魯,非常不好的,或者說逾越了作為一個大夫權位的一個行為。那這個行為孔子是深不以為然的。

七、結攝
所以第一個孔子先提點冉求,攻打顓臾這件事情是不可行、不必行、也不能行,完全是逾越的,作為一個執政大夫或者臣子的一個應該所做的,以及他權位上所賦予的一種職責。
好,那這是第一小節,就是孔子跟冉求、季氏之間的,冉求、季路之間的一個回應,就在談到攻打顓臾之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