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章-3

1-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白話〉
冉有說:「這是季氏的主張,不是我們兩人的意思。」
〈文義〉
1. 夫子欲之:夫子,一般敬稱,此指季氏。
2. 欲之,要這麼做。
3. 朱注:「按左傳、史記,二子仕季氏不同時,此云爾者,疑子路(即季路)嘗從孔子自衛返魯,再仕季氏,不久而復之衛也。」
〈思維提綱〉
1.夫子的這位學生—冉有,除本章外,還在哪些篇章和他相遇過?
2.您對冉有回應夫子的這句話,是否有種熟悉感?原因何在?
3.本章,我們可以如何實踐於生活(自我修練)中 ?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論語•先進•16》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2.《論語•雍也•6》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3.《論語•先進•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重點摘記
(一)申論夫子對冉求的指導 
1.回顧一下第二小節,孔子一開始呢,就指出冉求是有過失的,那這個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先進篇》。《先進篇》有一章提到冉求在季氏手下做事,就是“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就是季氏已經非常地富裕了,富可敵國了,可是呢,冉求還是為他斂財。
2.那孔子就認為這樣的作為呢,就已經違失了一個臣子該有的本分,所以孔子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哇,那這個指責其實是非常的嚴厲的,就是幾乎是要把冉求啊逐出師門的味道了。
3.那我想孔子是對於冉求是愛之深責之切,對於一個弟子啊,在為政上面背離了孔子為政的一個理想。那這個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就是說即使像孔子這麼優秀的弟子啊,在為政上有非常好的才華,“求也藝”,這個子路呢,“由也果”,果敢,多才多藝,在為政上確實能有一番作為的弟子,這麼優秀的弟子,在面對具體的實踐的情景呢,其實也會有很多的違失。
(二)冉求心相剖析
1.所以前面提到冉求跟子路回到孔子身邊,跟孔子請益這件事情,我覺得也不無求救的味道,所以孔子一開始就指點了冉求的過失。
2.那可是冉求似乎在這個時候,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到孔子的教導。所以冉求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那這段話呢,你看第一個夫子,夫子就是季孫,就是他輔佐的季孫氏,也就是說,攻打顓臾這件事情呢是季孫氏的主張,吾二臣,就我跟子路呢都沒有這樣的主張。
3.把子路這個好朋友也是同事、又是好同學,給拖下水了。那冉求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
4.那我們可以想到就是孔子對於冉求跟子路的觀察——就是求也退,那求這個學生呢其實是比較退縮的,那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得出來,冉求那種退縮的一種性格,就是遇到師長的一種比較嚴格的,或者嚴厲的教誡的時候,冉求是把責任推給別人的。
(三)我們可以反思的點
1.那我們也常常會這樣子,比如說,欸,我們考試沒有考好,回去父母親問我們說,欸,考試怎麼沒有考好呢?哦,老師題目出的太難了,或者是說,哎呀,我們每次要讀書的時候班上都很吵,班上這個學習氣氛不佳,
2.這是我們很習慣的把自己沒有做好的事推卸給別人,那這個其實是一種學習上的一種退縮的一種形象。冉求是這樣子,其實我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