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40章

子曰:「辭,達而已矣。」
<白話>
孔子說:「說話或寫文章所用的詞句,能夠達意就夠了。」
(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注釋> 
1. 辭:說話或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口說的是言辭,手寫的是文辭。
2. 達:通達。
3. 而已矣:助詞,無他意。

<思惟提綱>
1.夫子說,講話或寫文章使用的「辭」,要達到什麼效果?
2.檢視一下,我的講話「達意」嗎?我的文章「達意」嗎?
3.從《論語》中舉出孔子「達意」的詞句?
4.如何可以做到「辭達」?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禮記》:「情慾信,辭欲巧。」
2.《周易》:「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制動之主。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
3.蕅益大師《論語點睛》:「從古有幾個真正達的。卓吾云﹕五字,便是談文祕密藏。」
4.《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也作「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5.蘇軾《答謝民師書》:「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6.《禮記•表記》 子曰:「情慾信,辭欲巧。」
7.《論語.子罕.27》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8.《論語.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論語,雍也.1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論語,為政.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1.《論語,為政.12》子曰:「君子不器。」
12.《論語,雍也.6》:「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
13.《論語,憲問.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14.《論語.公冶長.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15.《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16.《周易.繫辭上》:「亂之所生也,言語以為階。」 
17.《論語,子路.3》:「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8.《論語,衛靈公.7》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論語,季氏.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0.《論語.述而.20》:「子不語怪力亂神。」
21.《論語.公冶長.5》: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2.《論語,子路.20》: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辭,達而已矣。”
(一)注釋
1. 辭:指言辭與文辭。口說的是言辭,手寫的是文辭。
2. 達:通達。
3.《集注》上說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指講話或者文章以使人能看懂、聽懂為主。
4.“而”“已矣”是助詞,“止此無他”的意思。
5.《潛研堂答問》此辭是為當時邦交而發,指邦交之辭。
6. 張居正認為當時是周朝末年,文盛而真意日漓,所以孔子言此以救其弊。

(二) 文風對一個時代的影響力
那麼文風對一個時代有怎樣的影響,孔子要言此以救其弊呢?
古人說:“言,心聲也;書(即文字),心畫也。”這就表明,話語文章是作者的思想和作風的體現。所以一個時代的文風,往往折射出那個時代執政者和社會精英的思想觀念、社會風貌。
【正的影響】
一個時代,如果文風清新樸實,往往政通人和,例如:
1.西漢前期,無論是政論、奏疏、史傳,還是皇帝詔書,都是質樸暢達深厚切實。
(1)宋人評價說:“兩漢詔令,辭氣藹然,深厚爾雅。”
(2)林紓評點漢景帝詔書:“詞既質樸,期望之意甚深……不多詞費,而明簡可味”。
(3)魯迅先生都說:“疏直激切,盡所欲言。”那種文風就反映了那個時代開明務實、蓬勃向上的社會風貌,和“文景之治”相呼應。
2.  唐代,也是質樸務實的文風。

【負的影響】
1.南朝文風浮艷頹廢,陳後主痴迷艷辭,日夜與大臣妃嬪宴飲賦詩,最終丟了江山,成了俘虜。
2. 世界歷史也是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社會,充斥著詭譎荒誕的文風。就是因為經歷了兩次戰火,人們目睹了相互的殘殺,信念被粉碎,於是藉助詭譎荒誕的文風製造刺激,宣洩不滿和失望。

小結 : 
所以說,文風往往是一個國家國運氣象的徵象。虛浮艷冶的文風往往和統治者紙醉金迷、政治沒落相呼應。

(三) 歷代重視端正文風
《禮記》上說“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歷代有抱負的政治家都重視端正文風。1. 隋朝李諤、唐代魏徵都倡導文風要真切質樸。
2. 宋代歐陽修、明代張居正都痛斥過“浮靡誇侈”的文風。
3. 一些勵精圖治的皇帝也十分重視肅清文風。
朱元璋多次下令“自今有以繁文出入者,罪之”。有個叫茹太素的官員呈奏洋洋萬言,直到最後五百字才入正題,朱元璋便命人杖責,以儆效尤。
4. 《周易》上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制動之主。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
5.所以言行的重要性可比喻成人的樞機,樞機一發,主宰榮辱,驚天動地,不可不慎重。
6.孔子非常重視文辭的作用。此處孔子提出“辭達而已矣”,就是針對周末文盛,真意日漓,開出的藥方。

(四) 好文章就是“辭達而已矣”
1. 單就文學作品來說,能感動人,修辭技巧不一定很多。主要是表達真情實感。
2. 我們看唐代崔護的詩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歌除了“人面”是女子的借代,也沒有其他修辭了。但廣為傳頌感人至深。
3. 所以就文章來說,好文章就是“辭達而已矣”。

(五) 怎樣能辭達?靠格物的功夫。
1. 蕅益大師感嘆,“從古有幾個真正達的。”對我們來說這是事實,大多數人大多數的表達都辭不達意。
2. 怎樣能辭達?靠格物的功夫。
3. 什麼是達?“理義心術,人情物狀,深微難見,而辭能闡之。”這是達,達則天地萬物性情可見矣!如果能達,那麼對天地萬物的性情都可以了然於胸。

(六) 辭至於能達,則文可勝用
1.宋代大文豪蘇軾說:孔子講“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說話不講究文采,流傳就不會久遠。
2.又說“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如果認為言辭僅用於達意,不講究文采,這就不對。
3.“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是說,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就像風中捉影那麼困難,心中能夠把事物徹底弄清楚,大概千萬人中也找不到一個;而況能使了然於口、於手者乎?更何況是用口說或是用手寫把事物表達清楚,
4.“辭至於能達,則文可勝用矣”此處,蘇軾就認為,辭至於能達則文就可以勝用了,能夠達意文采就運用不盡了。這一點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孔子本人的言語實踐來加以判斷。

(七) 夫子是辭達者
1.《禮記•表記》記載,“子曰:情慾信,辭欲巧”,說君子情貌信實要“誠”,而言語則要“和順美巧”。
2.《論語》裡孔子就常善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等等,也經常引用《詩經》。
3.但他同時說“巧言亂德”所以由言辭的“美巧”到“巧言亂德”其間的“度”是怎麼把握?就是《論語》中說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4.孔子說話惜言如金,卻能一針見血,他評價三百餘篇的《詩經》時,就用了三個字“思無邪”;提及君子的標準,他也只說四個字“君子不器”;而評價自己學生時,更是一語中的,“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三個字就把學生們的個性與才能刻畫出來了。

(八) 孔子的“辭達”-- 仁以貫之,約之以禮
對《論語》進行梳理會發現孔子的“辭達”有很多個維度,不僅是內容和形式。
1. 維度一:辭達,必以仁為依歸。
其中之一,就是“有德必有言”“惟仁者為能以言利人。”文辭要達,必要以“仁”為依歸。
(1)《論語》中孟武伯問孔子說:“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問“子路仁乎?。孔子回答說:子路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裡,讓他管理軍事是沒有問題的,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2)我們看“孟武伯”第一次問,孔子回答了自己內心的“仁”的標準;但當孟武伯第二次再問“子路仁乎?”。孔子明白了孟武伯心中對“仁”的標準實際上是一個人做事的才幹,於是就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回答,說:“子路的才幹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管理軍事沒有問題,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
所以,正確理解他人,推己及人是“辭達”的前提。和人對答,要先搞清楚別人的意思。

2. 維度二:辭達,要懂禮,禮是仁的體現。
另外,“禮”是“仁”的體現,好文辭必須合乎於“禮”。
(1)比如同是死亡,《禮記》上的說辭就不一樣:天子死曰“崩”,像高山崩裂震驚四方;諸侯死了稱“薨”,像許多蟲子一起飛起的聲音,雖不像山崩,但也引萬人注目;大夫死了叫“不祿”,庶人死了才稱“死”。一一對應。
(2)辭達要懂禮,非禮勿言。
(3)文辭要“仁以貫之,約之以禮”這就是東方的人文主義特色,“人”是社會的群體的“人”,言談舉止要多從他人處著眼。不同於西方的“人”是個體的、強調個性。
 
(九) 孔子的說話之道
總體從《論語》中我們看孔子的說話之道。
第一是慎言。
“亂之所生也,言語以為階。”,一切混亂的產生,就是由於言語不謹慎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君子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能有一點馬虎。
第二是樸素、本色的說。 辭達而已矣。
第三是擇人擇言。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輪到自己說就說,是浮躁,該說時不說,是隱瞞,不察言觀色、貿然地說,是眼瞎。
除此之外,還要根據說話對像變通說話的方式,“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第四,說話要避免的問題:
一忌內容不當。“子不語:怪、力、亂、神。”
二忌巧言令色。
三忌強嘴利舌。“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最後是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定要一致。

(十) 結攝:“辭達而已矣”五字是談文祕密藏!
這一章孔子著重提倡“辭達”。我們看世上的大思想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是文辭樸素的思想家。相反,越是內涵不夠,越是愛追逐“富麗文艷”。如今很多學術論文,理論報刊,下筆千言,不見一光,不把人說糊塗不罷休。孔子說“辭達而已矣!”領悟這個說話原則太重要了。蕅益大師說:這五字,就是談文的秘密和寶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