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1章-2

1-1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1-2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論語˙堯曰˙第1-2章》  
1-3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1-4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1-5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1-6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白話〉
1-1聖王堯帝說:「真是好啊!你這個舜!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讓你繼承帝位,你要誠心的把握中庸之道。如果天下都很困窮,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聖王舜帝也用這樣的堯所告訴他的這樣來告誡禹。
1-2商湯說:「至高無上的上帝啊,卑微的我,僅用黑公牛來祭祀你,向你禱告。夏朝最後一位天子桀,他是無道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天下的賢人都是上帝之臣,我都不敢隱瞞,您無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數。
1-3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應歸結到我的身上。」
1-4周朝受天賜予天下,使真正善良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武王接著說:「商紂王雖有至親,都不如我周得到諸多的仁人共同來輔佐天下。百姓有錯,在我一人。」
1-5 孔子說:「謹慎的審定計量,周密地制定法度,改正官制或廢除不合理的官制。讓國家的法令暢通無阻行於四方。復興滅絕的國家,承繼斷絕的世族,提拔被埋沒的人才,天下民心都會真心歸附。
1-6 掌權者應該重視人民、糧食、喪葬跟祭祀四種事情。寬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誠信就能使人民幸福,勤勉就能取得政績,公正就能使人民歡悅。」
〈注譯〉
  (1) 曰:以下為湯伐桀後的告天之辭。
(2) 履:這是商湯的名字。
(3) 玄牡:玄,黑色謂玄。牡,公牛。
(4) 皇皇后帝:偉大的上帝。
(5) 帝臣不蔽:言天下賢人,接上帝之臣,己不敢隱蔽。
(6) 簡:閱,這裡是知道的意思。

〈思惟提綱〉
1. 何謂「禪讓制度」? 在中國有哪幾位皇帝實施禪讓制度?
2. 舜有何事蹟被堯選為禪讓帝王的繼承人?
3. 如何做到「大孝終身慕父母」?

〈義理解說〉講師: 張崑將 老師  10分44秒
一、引用經文
1. 《孟子‧萬章章句上‧1》孟子 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2. 《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
3. 《中庸‧17》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二、重點摘要
(ㄧ)重點複習
我們今天接續著《堯曰篇》上一次錄製,我把它分四段,基本上上一段是在說明這四段大致的意涵。今天我會從第一段有關於堯舜禪讓昭告天下的誓詞這邊重點開始說明,那在說明第一段之前,我還是把這四段重點稍微簡單的說明一下。

《堯曰篇》第一章的第一段,闡釋的是堯舜禪讓時昭告天下的誓詞,也就是治國的宣言。內容是這樣:
堯日:「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論商湯得天下時昭告天下的誓詞,突顯得天下的戰戰兢兢的態度。內容如下:
日:「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第三段是周武王得天下,靠仁人得天下,來表達民本的立場。原文如下: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接著第四段,也就是孔子根據上面帝王誥辭做一個為政之道的總評,那仍然是根據民本,以民為本的這樣的原則。內容如下: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二) 禪讓制度是中國公天下的傳統政治
今天,我想花一點時間來說明有關於第一段,堯舜禪讓制度的這個誥辭,也就是為什麼禪讓的政治是中國公天下的一個傳統政治。
也就是說,這裡涉及到什麼樣的天子才能夠何德何能可以得到禪讓?所以禪讓政治開啟的中國傳統的公天下的政治倫理,這個是我們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特別是舜帝跟大禹這兩位天子,他們有何德性、何德何能能夠得到禪讓的這個位置?
所以這是攸關第一段聖王堯他禪讓給舜所昭告的這個誓詞,特別提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所以在這裡我講一講聖王舜與大禹他是如何得到禪讓,成為中國最早的公天下的禪讓政治天子。
(三) 舜,大孝終身慕父母!
我們先講舜帝,舜帝我可能講的會比較多,我就舉《孟子》的《萬章上篇》裡邊的一章,特別講舜帝大孝「終身慕父母」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個大孝子他一定是終生仰慕父母,終生思念父母。那《孟子》的《萬章上篇》裡面原文是這樣子的,「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這一章,我想就白話翻譯如下:孟子說:「人在年幼的時候,總是愛慕著父母;可是到了懂得喜歡女子的年紀,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那有了妻子以後呢,便愛慕妻子;有了官職做的話就愛慕君王,那如果得不到君王的賞識,就內心非常的焦急,焦急得發熱。不過最孝順的人,卻是終身都愛慕著父母,到了50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聖王舜帝身上見到了。」
所以在這一章裡面,其實特別孟子要強調的是「大孝終身慕父母」是最可貴的,也是最情真意切的。為何對父母的愛慕情感是最可貴、也是最真實的?因為從一出生,你就與父母血脈相連,不可分割、也不可取代,可以說是先天的情感;那其它三種,像愛慕年輕的對象、愛慕妻子、愛慕君王得到權力,都是後天的情感。要做到終生慕父母的人非常的難,但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他的愛慕一定是從一而終,而且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四) 舜的大孝故事
偉大的舜帝是如何做到的呢?以下我們講一講舜帝的大孝故事。偉大的舜帝與一般大眾喜歡的愛慕不一樣,我們剛剛提到的大孝終生慕父母,他一生中最愛慕的終究還是父母親,即便他擁有最高、富貴的天子地位,還擁有聖王堯帝以兩位公主女兒嫁給他。這些富貴名利與地位跟妻子,都不能比得到父母親的順心、解除父母親的憂心還重要。
那關於這一點呢,我們要稍微說明舜帝複雜的家庭關係。因為舜帝的父親是個瞎子,個性頑劣,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後母個性也不好,生的弟弟叫象,大象的「象」,個性很驕慢。各位想想,生長在這樣爹不疼、娘不愛,又有恃寵而驕的弟弟,要生起孝順之心已經不太容易了。但是舜帝之所以為舜帝,遭遇到的家庭狀況還不只是如此。
根據漢代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五帝本紀》記載,舜父瞽叟,他愛護後妻及弟弟,常找機會要殺了舜,舜則很巧妙地多次逃過了殺身之禍,但只要舜一小有過失,就常被父母責罰。
各位請再深思一下,剛剛說生在一個爹不疼、後母不愛,而又偏心寵愛弟弟的環境,要生起孝心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又是處在一個生命受威脅,想殺害自己的親人的更惡劣環境之下,而在這種環境之下仍然不減舜帝對父母的孝順之心。
(五) 舜的大孝不可思議
聽起來我們會覺得真的不可思議。
第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天底下竟然有要殺害自己子女的父親。
第二個不可思議的是,作為被虐待的人子舜帝,竟然還終身慕父母,更還以無法解除父母的憂愁,以及以得不到父母的順心為自己的憂慮。
如果不仔細思維的話,我們就會出現一些批評者,認為這根本就是愚孝至極。各位要知道,一般人處這種處境了,一定是產生怨恨親人,最後與親人老死不相往來;但是舜,內心不僅對親人沒有抱怨,還常懷感恩之心,懷有一顆最誠摯、最純粹的善良之心,終生感恩被生下來的自己,畢竟自己生命的源頭還是來自於父母。

(六) 舜,大德必得其位!
由於舜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大孝精神真實感動了當時很多人,也因此天子堯帝找賢才的繼任者時很多人都推薦了舜,舜經過很多的考驗,被確認為德性與能力後,堯帝順利將天子的位置禪讓給舜。
    所以《史記》的《五帝本紀》裡邊記載,堯在舜帝30歲時推薦了他,舜50歲時才給他擔任天子的事情,嘗試著去做看看,到了58歲的時候,堯帝駕崩了,舜帝在61歲的時候就順利地繼任了堯的天子地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段的記載是舜帝是經過層層的考驗,而不是一下子堯就馬上把天子的位置給了舜。所以這就是老天對大孝舜帝的回報。
   所以,《中庸》才會說「大德必得其位」,也就是有偉大德性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地位。
    各位試想,孔子雖然沒有得到皇帝或者天子的地位,但是孔子後來成為萬世師表,至今大家還祭祀他,讀誦他的經典,他的思想與學說還影響到東亞國家跟世界各地,這也是大德必得其位的證明。

論語 堯曰二十 第1章-1

1-1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1-2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1-3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1-4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1-5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1-6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一、白話翻譯:
 
1-1 聖王堯帝說:「真是好啊!你這個舜!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讓你繼承帝位,你要誠心的把握中庸之道。如果天下都很困窮,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聖王舜帝也用這樣的堯所告訴他的這樣來告誡禹。

1-2 商湯說:「至高無上的上帝啊,卑微的我,僅用黑公牛來祭祀你,向你禱告。夏朝最後一位天子桀,他是無道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天下的賢人都是上帝之臣,我都不敢隱瞞,您無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數。

1-3 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應歸結到我的身上。」

1-4 周朝受天賜予天下,使真正善良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武王接著說:「商紂王雖有至親,都不如我周得到諸多的仁人共同來輔佐天下。百姓有錯,在我一人。」

1-5 孔子說:「謹慎的審定計量,周密地制定法度,改正官制或廢除不合理的官制。讓國家的法令暢通無阻行於四方。復興滅絕的國家,承繼斷絕的世族,提拔被埋沒的人才,天下民心都會真心歸附。

1-6 掌權者應該重視人民、糧食、喪葬跟祭祀四種事情。寬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誠信就能使人民幸福,勤勉就能取得政績,公正就能使人民歡悅。」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本章出現了哪些人物?分段為何?分別說了哪些話?
 
 
四、義理解說:
  
重點摘記:
 
(一)本章注解分歧,以朱熹的注解為主:
 
今天我們進入到《論語》的第二十篇,最後一篇《堯曰篇》的第一章。
 
這一章因為注解分歧,有的說斷簡漏句,有的指出是《論語》的後序。就是說《論語》到最後總是要有一個總結,那這一篇好像就是一種總結的序言。這一章涉及到古代堯、舜、禹禪讓,以及湯武革命得天下不同的制度,所以他們因為得天下,他們宣佈了這個誥書,也就是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治國宣言。文句在現今的這個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都沒有記載,所以引起注解家的許多爭議。我今天要跟各位說明是以朱熹的注解為主。
 
(二)分段白話翻譯:
 
因為這一章頗長,我把它分為四段,一段一段來翻譯給大家。先翻譯完,然後再進行義理的分析。因為這一章頗長,所以我今天也會只針對第一段有關於禪讓制度稍微做一個說明,然後呢,以下分兩三段再跟大家說明後面的三段,所以我們今天的重點放在第一段。
 
【 堯日:「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
 
這是第一段,白話的翻譯我簡單說明如下:
 
聖王堯帝說:「真是好啊!你這個舜!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讓你繼承帝位,你要誠心的把握中庸之道。如果天下都很困窮,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聖王舜帝也用這樣的堯所告訴他的這樣來告誡禹。
 
這是第一段的翻譯跟原文。
 
【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
 
這是第二段。第二段有關於商湯的治國宣言,所以這是商湯、聖王商湯的誥書。白話翻譯如下:
 
商湯說:「至高無上的上帝啊,卑微的我,僅用黑公牛來祭祀你,向你禱告。夏朝最後一位天子桀,他是無道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天下的賢人都是上帝之臣,我都不敢隱瞞。您無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數,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應歸結到我的身上。」
 
這是第二段,是商湯的這個誥書,也就是商湯的治國宣言。
 
第三段是有關於周武王的治國宣言。第三段的原文比較短。
 
【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
 
白話翻譯如下:
 
周朝受天賜予天下,使真正善良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武王接著說,「商紂王雖有至親,都不如我周得到諸多的仁人共同來輔佐天下。百姓有錯,在我一人。」
 
好,所以這邊的「賚」就是給予的意思,「周有大賚」的「賚」是給予的意思。這邊的「周有」「雖有周親」的「周」是至親的意思,指的是商紂王雖然有至親,但是都不如我周得到諸多的仁人。這是第三段。
 
講完了三段有關於堯舜的誥書,再來就是商湯聖王的誥書,再來聖王武王的誥書。講完之後,第四段孔子做一個總結。這個總結的內容是這樣:
 
【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
 
白話翻譯如下:
 
孔子說:「謹慎的審定計量,周密地制定法度,改正官制或廢除不合理的官制。讓國家的法令暢通無阻行於四方。復興滅絕的國家,承繼斷絕的世族,提拔被埋沒的人才,天下民心都會真心歸附。掌權者應該重視人民、糧食、喪葬跟祭祀四種事情。寬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誠信就能使人民幸福,勤勉就能取得政績,公正就能使人民歡悅。」
 
那這裡涉及到「興滅」、「繼絕」就是「興滅國,繼絕世」,指的是比如說堯、舜、夏、商,前一代被後代取代之後,那麼「興滅國」這個國家被滅掉了,可是不代表他們的後人就也被滅掉了,會給他一個封地,繼續讓他們後代的子孫能夠繼續延續著香火。「舉逸民」也是一樣,前朝的國家被滅掉了之後,可是前朝有一些賢能的人,會把他舉用在新王朝時代來重用他。所以這個「舉逸民」是這個意思。

論語 子張十九 補充



(陳玟秀老師貼文)
子貢 福智雙全,福蔭後世。
至今端木氏子孫已傳有八、九十代。
東吳大學前校長(1984~1987 )端木愷,是子貢的八十八後代,他是美國紐約大學法學博士。
他傳持子貢的家風,「無私奉獻,留給後代一所務實、開明而臻於完整的學府--東吳大學,感召許多後進為這樣的一所風格獨樹的學校戮力盡心。」
知道子貢的後代也在台灣,為這塊土地奉獻過,您是不是覺得子貢離我們更近了 (!)
東吳前校長 端木愷 (1903-1987) (red arrow down)
更正 : 端木愷 擔任東吳大學校長是: 1969~1983
端木愷 擔任東吳校長十四年,致力建立完整大學規模。
端木愷先生擔任校長,長達14年不支薪工作,卻常常各地奔波,為東吳籌措大量資源,對學校校務發展影響至深。
令人敬仰教育家  學者,多幾位這樣風範教育家,何愁社會風氣不會好?!

論語 子張十九 第25章-3

25-3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白話>

25-3夫子之不可及,就像天一般,是不能踩著階梯爬上去的。夫子如果得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的任用。

<文義>
1.階 : 梯也。
2.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故曰不可階而升。喻其至高。

<思惟提綱>

1.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天>有什麼特點呢?
2. 子貢學習後感到孔子的博大精深,逐漸認定孔子就是聖人,對今天的學人具有何種非凡意義 ?
3. 孔門所有的弟子都稱頌老師,但以子貢之贊為巔,子貢對老師有哪些超絕描繪?
4. 子貢眼中,孔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無冕之王”,讚嘆子貢非凡眼界的同時, 想想我們可曾像子貢這樣真正仰望過他人的生命,帶給我們生命的尊嚴感動呢?
                                                                                                  (一) 引用經文 
1.《中庸•27 》: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2. 《張居正》:
古史臣贊堯之德如天,子貢贊孔子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誠見其道之同也。
3. 《朱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
4. 《孟子 •公孫丑上》:“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5.《論衡》:
“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一年二年之時,子貢未知孔子之聖,
6.《論語 • 子罕•1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7.《孟子• 公孫丑•上》: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8.《韓詩外傳•卷8•15》:
齊景公問子貢曰:「先生何師?」對曰:「魯仲尼。」曰:「仲尼賢乎?」曰:「聖人也,豈直賢哉!」景公嘻然而笑曰:「其聖何如?」子貢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始言聖人,今言不知,何也?」子貢曰:「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譽,得無太甚乎!」子貢曰:「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亦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杷泰山,無損亦明矣。」景公曰:「善豈其然!善豈其然!」《詩》曰:「綿綿翼翼,不測不克。」
9.《論語•子張•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10.《論語•子罕•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1.《論語•子張•23》: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二.重點摘記
(一)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
1.子貢說:“老師的德行高超,就像天一樣是不可踩著臺階爬上去的。天有什麼特點呢?總結說來有兩點:
第一,天是最高最廣的,“峻極於天”;
第二,天能發育萬物、佈施陽光雨露、澤被群倫。
2. 《中庸》上說“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中國古人認為,一個人修行到了至高境界就可以德配天地。
3.張居正先生說:
“古史臣贊堯之德如天,子貢贊孔子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誠見其道之同也。”
  這是子貢說老師和堯一樣。
4.南懷瑾老先生說:
“這是子貢情深意真的心聲吐露,更是子貢真誠懇切的定論,這也可以說是預 
  言。”
5.德國哲學家卡爾研究人類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軸心時代”:
(1)是說,在同一時期世界上主要宗教、哲學、以及最偉大的人同時出現了。
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
中國出現了孔子,
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
耶穌稍晚一點。
這些人的出現,讓整個人類的發展以他們作為中軸來界定。
因為這他們的出現,讓人類的生命變得價值無比,人人意識到透過修行或是覺悟可以成為一個仁者聖者。
(2)孔子就是東方的聖人。
  朱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孟子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
(二) 子貢學習後感到孔子的博大精深,逐漸認定孔子就是聖人 :
子貢初拜孔子為師時,也沒感到孔子有什麼了不起。
1.《論衡》載:
“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一年二年之時,子貢未知孔子之聖,
2.子貢是透過學習越來越感到了孔子的博大精深,逐漸認定孔子就是聖人。
他對孔子由俯視到平視、再到仰視的自我蛻變,對今天的學人具有啟示性的意
義。為人子弟,只有追隨師長,一門深入的學,才能真正成才成器、締造奇跡。
(三) 古代學者都瞭解孔子在弟子心中偉大超凡評價 :
 孔門弟子不唯子貢這樣評價老師 :
1.顏淵評價孔子時說: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我越努力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
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在後面。
老師一步一步地誘導我,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已經用盡我最大的努力,可仍然感到它在前面矗立著。”
2.一百多年後,孟子追述宰我、子貢、有若的話,宰我說:
“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說:“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說:“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ㄉ一ㄝˊ」,河海之於行潦「ㄌㄠˇ」,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夫子也。”
3. 莊子裡形容,顏淵跟老師學習 :
說顏淵在後面追著孔子跑,孔子慢慢走,他也慢慢走,夫子快步跑,他也快步跑,最後夫子奔逸絕塵,跑的太快了,灰塵都停下來了,找不到蹤跡可以跟了。這是莊子的描寫。
4.這都代表古代學者都瞭解孔子在他弟子心中偉大超凡。
  孔門弟子對老師的評價,讓我們看到了依止法的高度,弟子相的高度,也正是  
  因為孔門弟子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儒家傳承千年不斷。
5. 現在的教育,不講究弟子相了,只強調老師的責任。如果“師不師,生不生”,老師再高明又能怎樣呢?
(四)孔門所有的弟子都稱頌老師,但以子貢之贊為巔 :
1.子貢以“天高地厚”“江海之深”“泰山之高”比喻孔子 :
《韓詩外傳》上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子貢使齊,齊景公謂子貢曰:“先生何師?”子貢說“魯仲尼。”齊景公問“仲尼賢乎?”子貢說“聖人也,豈直賢哉!”景公嘻而笑曰:“其聖何如?”子貢說:“不知也。”景公勃然作色。說:“你說是聖人,又說不知道其聖如何?”子貢曰:“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
我跟著老師學習,就像拿著瓢到江海裡飲水,喝飽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說:“先生之譽,得無太甚乎?”子貢說:“臣何敢甚言,尚慮不足耳。我對老師的讚譽,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無益其光明;反過來說,即便是任何人想損老師的名譽,也不過是用手挖走泰山上的兩把土,也不會有損於泰山的崇高。”景公曰:“善!豈其然?善!豈其然?”我們看,子貢以“天高地厚”“江海之深”“泰山之高”比喻孔子。可以說孔門所有的弟子都稱頌老師,但以子貢之贊為巔。
(1)子貢是最早意識到孔子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偉大意義的,是子貢指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最偉大的傳持者。
(2)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唯孔子這樣的聖賢無所不學,從而把握了文武之道的根本精神。子貢的這一點見識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一點孔子自己受困於匡地的時候也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也自認是文武之道的傳持者。
2.第二,子貢指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宗廟 :
(1)子貢用“及肩之牆”自比,卻以“數仞之牆”比孔子,
指出孔子思想之博大精深,非普通人所能探知的。
這不是他自謙,而是源於他對老師思想的深刻認識。
子貢有才,但才能多表現於處理實際事務、思考問題的敏捷,這很容易被外人看到。
而孔子的思想體系既關係到國家的治理、理想的社會關係的確立、文明的繁榮昌盛,又探索了人生的意義、完善人格的途徑和思維方法等等。
(2)中國人常說“堯天舜日”。堯舜盡心盡力照顧百姓但他們沒留下思想的系統,他們照顧百姓最多幾十年,照顧不到三代以後。
而孔子有思想有體系,世世代代的人都可以被他照顧到。
3.第三,子貢把孔子比喻為日月 :
(1)指出了孔子在東方文化史上的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
以歷史的眼光看。孔子作為數千年東亞文明的精神導師,在東方是無人與之相匹的,當今西方戰略家也是用“儒家文化”的概念來概括東亞文化傳統,把它與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並列,把他視為當今和未來世界最有活力的精神文化。
因此,子貢對孔子的頌揚並非只是出於學生對老師的敬仰之情而表達的溢美之詞,而是一個有廣博知識、豐富閱歷和卓越眼光的學者、一個政治家和外交家,對孔子的思想學問和道德人格做出的一種超絕描繪。
子貢用詩一樣的語言把孔子的道德文化比喻成日月之光明、天地之高厚、江海之深廣、泰山之偉大,他是這樣讚美孔子的“中國第一人”。
(2)而且,義正詞嚴辭地批駁詆毀孔子的言論,正史記載,子貢也是同門中僅見的一位。
子貢眼中,孔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無冕之王”,這也顯示了子貢令人驚歎的非凡眼界。後來的歷史也驗證了子貢的評價。
(五)總結 :
想想看,我們在生命中可曾有值遇過這樣的人,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我們可曾真正仰望過他人的生命?對父母師長,可曾體會過這份仰望帶給我們生命的尊嚴和感動呢?

論語 子張十九 第25章-2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白話>
子貢說:「君子一句話說得當,人家會以為是智者;一句話說得不當,人家就以為不智者。說話不可不謹慎啊!

<思惟提綱>
1. 如果你是子貢,聽到子禽的評論,你會如何回應?子貢又是如何回應?
2.「人說話就在標識自己」你認為呢?
3. 現代常見「語言傷害」,一言的威力不可不慎啊 ! 你有感受嗎 ?
4. 子貢做了大官又賺大錢又能千古盛名,關鍵何在?
5. 總結一下這兩天的學習心得?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張居正《四書直解》:「智與不智,但係於一言之微。」
2.《孝經•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3.蕅益大師《論語點睛》:「卓吾曰﹕對癡人,不得不如此淺說。向他說極淺事,他便見得深。向他說極深理,他既不知,反認作淺。」
4.《孔子集語•太平御覽•賞賜》: 孔子曰:「自季孫之賜我千鍾也,而交友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動;德雖高,必有勢而後行。」
5.《孔子集語》卷七:「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

二、重點摘記
〈子張篇〉第25章 -2
(一)原文及其譯文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子貢說:「君子說話一言說對,能使人稱讚他有智;一言說錯,會使人笑他不智,說話不能不謹慎啊。」
錢穆先生說:上一章叔孫武叔毀仲尼,性質比較嚴重,子貢就直接懟了回去,說他是「欲自絕、何傷於日月?」。這一章陳子禽是出於糊塗,用的疑問的口氣,子貢言辭也相對委婉,沒懟他、而是耐心的解釋。

(二)人說話就在標識自己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人說話就是在標識自己,出口一句,就好比在自己的額頭上貼上字兒「智慧」或是「愚蠢」,自己貼在額頭上。不願意做愚蠢的人,就得控制說話。「智者知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有識人之明,對了解不夠的人輕下妄斷,就是沒有知人之明。沒有知人之明不要緊、說話謹慎可以彌補,但不明卻自以為明、還隨便就給人下定論這就不行了。

(三) 子貢糾正子禽不要「妄下評判」
1. 我的老師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講到詮釋正法兩派傳承,第一個是那蘭陀寺,第二個是止迦摩囉室囉的傳承。說我們學的是止迦摩囉室囉的,然後我老師特別提醒「不是說止迦摩囉室囉的這一派就比那蘭陀寺的精彩,而是我們的程度合適止迦摩囉室囉。讓我們千萬不要妄判是非,說這會造成了不應理的取捨。」
2.「妄下評判」這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特別容易犯的毛病。原本陳子禽稱讚子貢很好,可是他非要加一個評價「孔子不如你」。這就不好了,如果不是子貢的糾正,他就造成了不應理的取捨。而且,陳子禽可能也不知道。
3.在子貢心中,老師就是日月山海,他怎麼聽得了別人這樣的評價呢?而且,做弟子的直呼孔子為仲尼,也很奇怪。有學者認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面有學者認為他不是孔門弟子。《史記》上沒有記錄他。
(四) 現代人易犯語言傷害、語言暴力
語言是我們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資源,可惜的是:我們從一歲多學會後,卻很少刻意練習怎麼使用。我們從小就學著大人的樣子用貌似客觀的語言表達判斷。如果老師佈置的作業我不想做,那就是「老師的作業太多了」。如果別人大聲講話,我就說他是粗魯,如果我大聲講話呢,那就是你讓我太著急了。女朋友想要多些體貼,那是「她太黏人了」,如果我需要多些體貼,那就是「他太冷漠了」。如果她太愛乾淨,就是有潔癖,如果我愛乾淨,就是別人實在太髒了。這些輕易出口的判斷絲毫不公正,就是語言傷害。現代社會,我們都很少遭遇肢體的暴力傷害,但大部分人都在遭受語言的暴力。
有一個調查說前一段時間疫情居家隔離,爆發了夫妻和親子關係的兩大矛盾,國內國外都呈現出離婚率上升,家暴上升。瑞典有一項研究:讓男性和女性分別匯報自己和伴侶在家務上承擔多少?研究者發現,當丈夫認為夫妻平分了家務,而妻子認為自己做得更多時,夫妻關係最不穩定。而丈夫承認妻子做了更多的家務並讚揚妻子的,婚姻滿意度最高。這就引出了一件重要的事,表達與溝通。人與人要溝通、更要好好溝通。所有的講話都包含了聽者和說者雙方。不考慮對方,語言的表達就陷入了自傳式,完全當聽者不存在,談話就變得很荒謬。如果說話通篇都是「你應該、你為什麼不做?你不對。」那還和別人說什麼話呢?

(五) 智與不智,但係於一言之微
1.張居正說「智與不智,但係於一言之微。」。
2.什麼是智?就是是非的價值判斷,進退的法則、標準。這不能憑自己的感覺,不然,你覺得對的,可別人恰恰認為是錯的,要依循著經典的標準。
3.《孝經》上說:「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對女性說話,就需要表達珍愛,而男人則需要敬和愛兩樣。如果你渴望被愛,被呵護,可你說出去的話卻是讓人遠離。對方又要怎樣配合你呢?於是我們是自己為自己的幸福設置了重重障礙。人類擁有語言的資源,可遺憾的是,很多人一直用它製造傷害,不知道如何用它散發溫暖,更談不上言以載道。而子貢說話,可以產生興滅國的威力,他太知道言語的力量了。

(六) 子禽為何批評夫子不如子貢
1.孔子在世時,世人只見他「干七十餘君而不遇」,形容他「喪家之狗」。過世後,就更不了解他了。剛過世,人們就開始比來比去。
2.原本由於孔門後起之多賢,本該讓人益見孔子之偉大,可當時的人卻隨意評價說他不如弟子。世間人評價就是看外相,但同是孔門弟子陳子禽也這樣說,就令人驚訝了。
3.蕅益大師引了李卓吾先生的話說,「對癡人,不得不如此淺說」,這個話很直接,說陳子禽是屬於愚癡的人,沒有智慧,所以子貢對他只能淺說,說他,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又引方外史曰:「世間癡人都如此,向他說極淺事,他便見得深。向他說極深理,他既不知,反認作淺。」
4.什麼是淺事?比如學習論語,有人把他講成陰謀詭計,有人把他講成經營,聽的人就覺得很有道理。反而像這種要求大家老老實實百遍讀書,審定義理和對境實踐,提升自己,大家卻覺得不願意學、太淺。06'26"

(七) 「言談孔子」中,你恭敬嗎?
我在21歲進入浙江衛視,有一次拍片子認識一位韓國教授,吃飯時大家談到東西方的一些哲學思想,忽然有人提到了孔子。當時那位教授騰的一下站起來,一臉的肅穆。我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們都很吃驚,有些年輕人覺得他有問題,低下頭偷著笑。結束時,我問他為什麼這樣,沒料到他異常激動,說:「孔子是你們的聖人,你們怎麼這麼不恭敬他,嘴裡嚼著東西,嬉笑怒罵中就提他的名號。」那時我沒學儒家文化,但這件事留給我深刻的記憶。後來,有一段時間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祖先,很多人不滿。那時我就想起了那位教授。07'12"

(八) 若我在聖者身邊,我懂得珍惜嗎?
現在我們知道,當年如果有機會成為孔子的學生、跟隨在孔子的身邊,該是多麼的榮耀?就像釋迦牟尼的弟子有機會跟釋迦牟尼一起一樣,人類幾千年,也就只有那幾十個弟子可以離聖人那麼近,也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有機會跟聖人生活在一起。
可問題是:如果我們真與聖人同處於一個時代,我們能認知、會珍惜麼?
耶穌受同時代的人,珍惜了耶穌麼?孔子受當時的人,珍惜了孔子麼?現在看都沒有。
所以陳子禽的問題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眼看子貢錢比孔子多、官比孔子大,折衝各國之間又有大功,而孔子周遊列國都不見用。換做你我,活在那個的時代,是否也會認為,仲尼豈賢於子貢呢?08'07"

(八)「尊師重教」是子貢一生最有價值的貢獻
1.孔子曾感嘆:「自季孫(魯國大夫季孫氏)之賜我粟千鍾,而友益親;自南宮敬叔(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的弟弟)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
2.「大道」的弘揚必需借重於外部的「時」和「勢」。
3.孔子曾經說:「自吾得賜(子貢)也,遠方之士日至。」子貢能言善辯、遊歷四方、有才幹功勳,關鍵他對孔子的由衷的欽佩和弘揚師道的使命感。他把經商致富、政治外交,一直統攝在宣揚孔子的道學之中。
4.換句話說「尊師重教」,正是子貢一生最閃光、對世界最有價值的貢獻。

(九)子貢依止法的高度,成就享譽萬世的盛名!
而事實就是這樣:若非孔子,即使子貢官做得再大,錢賺得再多,也早已灰飛煙滅,如果沒有孔子,就算是子貢成為王侯將相、國家首富,也依然會淹沒於歷史的長河,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贈子貢為「黎侯」,陪祭孔子;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端木子」。
沒有依止法的高度,子貢不會獲得配祭孔子、享譽萬世的功績。

(十)總結 : 子貢智足以知聖人
沒有老師,他就算具有再多的才能,也終將被歷史淹沒、斷不會如此顯榮。而這也正是子貢所具備的智慧,眼光,胸襟和氣魄。子貢的不忘師恩,被後人演繹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身負震驚世人的才能,他對老師的情感震古爍今。但更讓我欽佩的是他有著震驚世人的「識人之慧」,子貢智足以知聖人。

論語 子張十九 第25章-1

25-1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
25-2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25-3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25-4 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一、白話翻譯:
23-1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裡比你強?」
23-2 子貢說:「君子只聽人一句話,就知道那人是智者,還是不智者了。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呀!
23-3 夫子之不可及,就像天一般,是不能踩著階梯爬上去的。夫子如果得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的任用。
23-4 那就是古語所說的『教民立,民就立。導民行,民就行。經他安撫都來了。經他鼓動都和了。他生時,大家都榮耀。他死後,大家都哀痛。』這樣的人,如何能趕得上呢!」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為什麼說子貢是能夠完全洞察到孔子的智慧成就?
② 從哪裡可以看到子貢在孔門弟子中領袖群賢的重要地位?
③ 夢秋老師是從哪八點來體現子貢是一位極不尋常的人物,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子弟無人能及?
四、義理解說:
講師:夢秋 老師 20’10”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孟子 • 公孫丑章句上 • 02》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 《孟子 • 告子章句上 • 16》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 錢穆《論語新解》
◎ 《論語 • 公冶長 • 0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 《論語 • 子罕 • 12》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論語 • 憲問 • 3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論語 • 陽貨 • 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鹽鐵論 • 卷四 • 貧富》
大夫曰:「道懸於天,物布於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陶朱公以貨殖尊於當世。富者交焉,貧者贍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原憲、孔伋,當世被饑寒之患,顏回屢空於窮巷,當此之時,迫於窟穴,拘於縕袍,雖欲假財信姦佞,亦不能也。」
◎ 《韓詩外傳 • 卷三》
季孫氏之治魯也,眾殺人,而必當其罪﹔多罰人,而必當其過。子貢曰:「暴哉!治乎!」季孫聞之,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曰:「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一年而負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罪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民歸之,如水就下﹔愛之、如孝子敬父母。子產病,將死,國人皆吁嗟,曰:『誰可使代子產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賈哭之于市,農夫哭之于野。哭子產者皆如喪父母。今竊聞夫子疾之時,則國人喜,活則國人皆駭。以死相賀,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賜聞之:托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孫稽首謝曰:「謹聞命矣。」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 《孔子家語 • 終記解》
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則吾將安杖?哲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歎而言曰:「賜!汝來何遲。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閑,夏後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殷人殯於兩楹之閑,則與賓主夾之;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餘?餘殆將死。」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哀公誄曰:「昊天不弔,不整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曰:「公其不沒於魯乎?夫子有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君兩失之也。」
2、重點摘記:
(一)原文及消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先消文,陳子對謂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裡比你強?」子貢說:「君子只聽人一句話,就知道那人是智者,還是不智者了。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呀!夫子之不可及,就像天一般,是不能踩著階梯爬上去的。夫子如果得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的任用,那就是古語所說的『教民立,民就立。導民行,民就行。經他安撫都來了。經他鼓動都和了。他生時,大家都榮耀。他死後,大家都哀痛。』這樣的人,如何能趕得上呢!」
(二)子貢能完全洞察到孔子的智慧成就:
這一章又一次有人說子貢比孔子強。而且是同門師弟當著他的面說,可信度太高了。一般人整天聽到別人這樣恭維,早懵了,可是子貢不是一般人。拋開他的功名富貴辯才無礙,他最不一般的地方就是孟子說的他「智足以知聖人」他智慧卓然、眼光深遠,因此,他完全能洞察到夫子的智慧成就。
為什麼他會說「夫子之得邦家者?」因為孔子一生未得大用,沒人任用,所以世人不知其聖乃至毀謗他。而子貢一生得了大用,任兩國大夫、掛兩國相印、位高才大、富可敵國、能力不凡,人人看得見。世人對人的評價就是就看外在,所以人們就認為子貢賢於仲尼。普通人視野格局,只見眼前、看不見大道運行的規律。孟子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爵位有分天爵和人爵。什麼是天爵?上天給的爵位。「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這是走不通的死路。所以說子貢能洞穿世事、慧眼如炬、他見人爵、也能見天爵。
(三)子貢在孔門弟子中領袖群賢的重要地位:
梳理一下:
從子張篇開始子貢出場開口講話,就越來越有氣勢了,擲地有聲抓鐵留痕。他不再是早年跟在老師身邊不斷尋求答案的小子、而是有領袖群賢的師兄。
20章 -
他先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這是戒人之語,告訴人不要置身不善之地也。若置身不善之地,則眾惡皆成其惡、惡名皆歸其身。崑將老師講這個部分提到了「歷史判斷和價值判斷,子貢的智慧可以穿越歷史的迷霧、兼顧了歷史判斷和價值判斷。」
21章 -
接著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是勸人改過。無心之過,不要文飾,能改,一如日月之蝕,即復光明,無害其尊。我們說他的眼界「人間天上」。
22章 -
再接著公孫朝問:「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就更加氣勢磅礴了,他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什麼是未墜於地、在人?假如說國亡眾滅,僅現於古器物或文字記載上,就是墜地。歷史像是過而不留,但文化傳承,卻在社會、人身上。子貢有對文化傳承的洪流的澈見,他指出了「文武之道不遠人,就在人間。」就是《中庸》上所說的「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上下察也的見地了。然後他又說「孔子焉不學又何常師之有?」意思是唯孔子能接下傳承「學於眾人而益見其仁,益明其道。」這就是他對孔子是文化傳持者有決定的信念。錢穆先生說:「可見子貢晚年,其進德修業之功,亦幾幾乎超賢入聖矣。」
23章 -
開始叔孫武叔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說「他是沒找到孔子之道的大門」。
24章 -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說是「欲自絕何傷於日月」。這是子貢對孔子在人間文化傳承中的精確的定位——孔子就是中國文化的宮牆,孔子就是中國文化的日月。
25章 -
面對同門師弟說「仲尼豈賢於子?」子貢說:「老師如果有機會施展,其能化天下就會像古人說的『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我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弟子對老師的評價。他引用的一句古成語,這句古成語與真的讓我對中國上古時期的領導人的能力無限仰望。
子貢在《論語》子張篇他最後出場,面對世人對老師道德學問的懷疑,他接連三讚孔子,這三讚就像中國文化的指月之指,標識出中國文化之宮殿,中國文化的日月山海,就是孔子,他老師就是無冕之王。可以說,子貢是最早、且力度最大的向這個世界介紹孔子的人。南懷瑾老先生說:「正面地稱讚孔子,從完全敬仰孔子的學問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維孔子的文章,所說的話,都被子貢在這裡統統講完了。」
錢穆先生說:「孔門弟子有先後輩之別。方孔子生時,顏、閔具體而微,仲弓可使南面,羽冀聖道,以先進篇所列前三科諸賢為主。然既為日月之明所掩,其稱述於後者轉少。曾子、游、夏、子張,事孔子之日短,教學者之日長,故孔子生時,此諸賢皆少所表見,而名言緒論,多見於孔子之身後。即此篇所收,亦惟曾子、游、夏、子張四人。惟子貢,當孔子歿時,名位已顯,又最為諸弟子之長,領袖群賢,昌明師傳,厥功為大。至有子,其年與子貢相伯仲,較之子路、冉有、閔子、仲弓為幼,而較之曾子、游、夏、子張則又長矣。以有子與子貢較,子貢仕宦之日為多,有子講學之力為勤。故此後游、夏、子張皆欲以事孔子者事有若,以曾子不可而止。然有若之繼子貢而為群弟子所推尊可知矣。故前論十篇首《學而》,孔子之後即次以有子,後次以曾子也。然後論之成又晚於前論,《子張》篇中遂不收有子語。蓋曾子、游、夏、子張諸賢,其後各自開立門戶,傳授徒眾,聲光又越出有子之上。獨子貢三章,列為本篇之殿,蓋子貢之稱道聖人,已被視為後起孔門之公論矣。」由此可見,子貢在孔門弟子中領袖群賢的重要地位。
(四)子貢是一位極不尋常的人物,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子弟無人能及:
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子弟無人能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亞聖孟子僅用了215個字,而記載子貢近5000個字。為什麼呢?
第一,子貢學問好。
孔子曾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錢穆先生說:「觀此子貢與回孰愈之問,見二人在孔門之相伯仲。」子貢和顏回程度差不多。
第二,《論語》裡涉及子貢的記載就達38處,居眾弟子之首,並且有9處為子貢獨立成篇的精闢言論。
第三,他跟孔子極為親近,孔子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在同子貢的交談中表達出來的。
孔子的心裡話,也都告訴子貢,如「我待賈者也」、「莫我知也夫」、「予欲無言」,甚至孔子臨終前,對子貢借託夢說出自己的身世,孔子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夏人習慣把棺木停放在東邊的台階上,周代的人習慣把棺木停放在西邊的台階上,而殷商時代的人把棺木停放在廳堂的兩柱之間。「昨幕予夢坐奠兩柱之間,昨夜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予始殷人也。我原本就是殷人啊。」孔子說完這話之後七天就過世了。
第四,子貢富可敵國、是儒商始祖。
《史記》記載他「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四匹馬架一輛車、車馬連接,喧鬧顯赫,用絲綢貨物結交諸侯,所到之處「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還曾對他「除道郊迎,身御至舍」清潔道路親自迎至郊外,親自駕車到自己的住處。
第五,子貢有仁心。
《鹽鐵論•貧富》中記載子貢:「富者交焉,貧者善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他們和富貴的人交往,也救濟和撫卹貧困的人,所以上自君主,下到布衣平民,沒有人不得到他們的好處,從而也都稱頌他們的仁德。子貢把牟取利潤的「商業經營」和「仁道」在身上統一起來,這種「義」與「利」的完美結合給後世商人很大的影響,也樹立了最初的「儒商」形象。過去,許多商人在自己的店舖內掛「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八個字。曲阜本地的商人至今仍以「端木遺風」作為春聯的橫批,表達了對子貢生命的概括和嚮往。
第六,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14年,所有費用基本上都是子貢提供的。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資助一個人一件事一年兩年並不難,但無怨無悔地資助了14年就不容易了。不僅如此《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厄於陳蔡,是子貢突圍而出,不惜以命相搏,以自己的貨物換取米糧,孔子才得救。
第七,子貢是傑出的政治家。
在衛、魯、齊等國做過官,官至宰相。對待政務,他崇尚教化,反對重刑和武力。《韓詩外傳》記載:他曾說季孫之治魯太過殘暴,季氏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說:「賜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季孫最後還對他稽首謝曰:「謹聞命矣。」對他很恭敬。東漢時期,有一位尚書陳寵在給皇帝上疏中就以子貢「輕罰去殺」為例來請求皇帝對待人民要「寬之以濟」。這是子貢為政主張教化對後世的積極影響。
第八,子貢是傑出的外交家。
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就是他遊說救魯。前面講事故也說了很多。我很想強調子貢的通達、了解人心,他知道田常想作亂,子貢就先來到齊國他對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難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矮小,它的護城河狹窄而水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們虛偽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厭惡打仗的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它交戰。吳國的城牆高大而厚實,護城河寬闊而水深,鎧甲堅固而嶄新,士卒經過挑選而精神飽滿,可貴的人才、精銳的部隊都在那裡,又派英明的大臣守衛著它,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聽了很生氣說:「你所謂難的其實是容易的;所謂容易的卻是難的。你用這些話來戲弄我,是何居心?」於是子貢說,「憂患在國內要去攻打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國外的,才去攻打弱小的國家。您之所以在齊國的地位沒有突破,是因為其他大臣的反對。去攻打很容易戰勝的魯國,獲勝後你不一定能有獲得,卻可以讓國君和其他大臣的實力有所增強,也會用更多的力量制衡你,結果你想要入主齊國就更加困難了。如果你讓軍隊去與霸主吳國作戰,失敗後便會削弱反對你的勢力,沒有強臣的對抗你就很容易取代孤立的國君入主齊國了。」他了解田常的用心。田常覺得很有道理。子貢於是去出使吳國。吳王剛剛在吳越爭霸中獲勝(子貢也了解夫差的驕傲野心)。子貢對夫差說:「施行王道的大國不能讓諸侯屬國滅絕,施行霸道的大國不能讓另外的強敵出現,在千鈞重的物體上,再加上一銖一兩的分量也可能產生移位。如今齊國正要攻打魯國,如果擁有萬輛戰車的齊國再獨自佔有千輛戰車的魯國,那麼勢必對吳國的霸權構成巨大的威脅。而如果吳國發兵去援助魯國,不僅可以彰顯吳國作為春秋霸主的威名,而且通過攻打強暴的齊國,可以安撫北方的各國諸侯,並鎮服一直與吳國爭霸的強大的晉國,是一件很有利的事情。」吳王夫差對子貢的說法很贊同。接著他到越國,越王勾踐剛剛戰敗,為人謙恭低調。聽說吳王使者子貢要來,親自清掃了道路到郊外迎接,問子貢為何屈尊來他們這樣個偏遠落後的國家。子貢開門見山的說,「他正在勸說吳王夫差去援助魯國攻打齊國,夫差想這樣做卻擔心越國成為後患,所以決心先徹底攻破越國,所以現在越國很危險。」勾踐聽了趕緊給子貢行禮說,「我現在該怎麼辦啊?」「現在吳國因為長久的戰爭已經很疲憊了,而吳王夫差又為人殘暴,殺害忠臣,其實不得人心。如果勾踐現在能出兵輔佐吳王夫差,迎合夫差的想法,同時送些財寶討其歡心,並用謙卑的語言對其表示尊敬,那麼夫差一定會下定決心攻打齊國。到時候如果失敗了,勾踐自可以趁亂有所作為,如果成功了,吳國必然會對一直與其爭霸的晉國構成威脅。等吳國的精銳部隊消耗在齊國,又被晉國牽制大量軍隊,你就可以趁勢消滅吳國。」之後的歷史是這樣的:吳王在把齊軍打得大敗,魯國得以保全。田常篡奪了王位。大勝的吳軍果然直逼晉國,吳晉兩國爭雄,吳軍大敗。越王渡江去襲擊吳國,包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三年後,越國稱霸江東。這才能比蘇秦張儀厲害多了。我們看看,現代最傑出的人和子貢一比,也難望其項背啊?也就理解為什麼當時的人都稱讚他賢於孔子。
(五)對孔子的事業、功績認識得最深刻的 - 子貢:
可就是這位「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富比陶朱」的儒商始祖,他動動唇舌就可以「興滅國繼絕世」而這麼個神人他的選擇是一生追隨孔子,可見孔子的功德。孔子去世,孔門弟子守孝三年,相訣而去。「唯子貢結廬而居守孝六年,然後去。」這是什麼意思?假如像馬雲這樣一個人,兼任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的總理,去一趟朝鮮,金正恩給他開車,不費力氣滅了南韓。走一圈說說話各國按他的想法興盛和覆滅。他一生活64歲,他給老師守墓就用了六年。這老師得是什麼人啊?後人為紀念這個事,在孔子墓邊建屋3間,立碑1座,「子貢廬墓處」。孔子墓前不是他家人的廬墓,而是一位學生,這在天地之間,絕對是最最別樣的風景了。子貢和老師的這種師生情誼是前無古人的,所以子貢堪稱尊師重道的「千古楷模」。
一個人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受用越深,也才會越發的感恩啟發他的導師。如果說顏淵對老師的道德學問學得最通透的,那麼子貢就是對老師的事業功績認識得最深刻的,因此他對老師一生的不遇,就格外的難過……孔子過世後,魯哀公前來弔唁還撰寫誄文。子貢對哀公的「生不能用死而誄」,表現了明顯的憤慨,說「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他對孔子有著這樣的信心,可惜孔子卻一生無處施展,生不能用。子貢自己身負著震驚世人的才能,但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對老師驚世的情感。他這樣仰望老師,卻四處聽到別人拿自己和老師相比,還說自己比老師強,他又怎麼能忍受得了呢?

論語 子張十九 第24章-3

24-1.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24-2.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24-3.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白話>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道:「沒有必要這樣做,仲尼是毀謗不了的!
別人的賢德好像丘陵,還可以逾越;
仲尼的賢德,簡直是太陽月亮,是不可以逾越的。
雖然有人想自絕於太陽月亮,那對太陽月亮有什麼損害呢?
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文義>
1.日月:喻其至高。
2.自絕:謂以毀謗自與孔子斷絕相親。
3.多見其不知量:言只見他不知自己的份量。

<思惟提綱>
1.毀謗聖人會產生那些禍亂?
2.為何現代人更容易毀謗聖人?
3.“文盲”有何可怕?
4.信仰聖賢,一定要從相信父母開始嗎? 為什麼?


<義理解釋> 王凱老師 10分23秒
引用經文
1. 《孝經》:“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一) 前言
上一講,我們從“孝悌”的角度,來闡述孔子及儒家學說的高度。當然這只是一個角度,還可以從其它很多角度來認識它。子貢把其他人比作是丘陵,尚且可以逾越,把孔子比作日月,不可以逾越。接下來子貢又說,如果有人想自絕於太陽和月亮,對太陽和月亮不會有任何傷害,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二) 自絕於聖人等於拒絕真理
1.子貢不愧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用極其通俗又非常深刻的道理,警策那些毀謗聖人的人,如同自絕於太陽月亮,不想過日子了。
2.古人講:“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同樣,孔子雖然出世了,留下眾多教誡於世間,如果我們自絕於聖人,等於拒絕真理,等同於萬古長夜,人生暗無天日,無有盡頭!
3.《孝經》上講:“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意思是,誹謗聖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些都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三) 毀謗聖人是所有惡行中最為嚴重的
1.誹謗聖人,其實質是內心排斥聖人的見解。而聖人的見解乃宇宙人生的真理。2.一個人如果沒有真理的指引,一定會沿著錯誤的見解越走越遠,即使碰得頭
破血流也不知悔改,不願回頭。
3.所以毀謗聖人是所有惡行中最為嚴重的,某種程度上比殺人放火更為可怕。
因為天下大亂,始於見解上的混亂,一個邪見充斥的時代,必定伴隨倫理道德崩坍,禮法制度崩潰,引發戰爭等禍亂。
4.近日看到網路上不斷有所謂的文化學者,在聖人頭頂上指指點點,甚至藐視、誹謗孔子,說孔子學說是非常淺薄的,真有點心驚肉跳,不敢直視。
(四) 證得聖人的境界,才會了知這種境界的崇高偉大
1.誹謗聖人不是非得謾駡才算。我們內心對他的質疑、動搖,與他的見解哪怕內心有一點點不相應,都是誹謗的細微行相。
2.聖人所證悟的境界,他所宣說的真理,乃至應化的事蹟,都不是我們經驗範圍內的事,很多屬於隱晦而不能眼見為實,乃至不能邏輯推理而成。
3.我們只有證得與他同樣的境界,才會真正了知這種境界的崇高偉大,不證得這種境界有多麼可惜!
4.但我們凡夫有個習慣,當我們對一件事情不瞭解,對一種見解不認可的時候,我們首先懷疑的是對方,對自己的見解從來不會去主動動搖、反思。
5.這種習氣作用在對古聖先賢的態度上,就會甘於平庸,拒絕對真理的接納,不能對聖賢產生信仰。

(五) 我們習慣對聖人凡庸作意,而不是勝解作意
1.譬如,我們在講堯舜等先祖的故事,在我們的感受中,這些故事和見解非常的神話。我們為什麼覺得是神話呢?因為它超出了我們的經驗。
2.我們習慣凡庸作意,而不是勝解作意,就是習慣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以凡夫的習性與見解觀待、作意聖人,結果是兩重世界,無法產生交集。因為沒有見識過,只好給它扣上神話的帽子。
3.其實所謂神話,就是少見多怪,是你的心與聖人的心非常遙遠,不能呼應。

(六) 現代人更容易毀謗聖人
1.現代人更容易毀謗聖人。因為現代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成就超過以往歷史的總和。
2.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層出不窮。物質上的巨大進步,讓現代人產生了錯覺,以為現代人一定比古代人聰明,現代社會一定比古代社會,文明進步。
3.曾聽過清華大學一位資深的歷史系教授感歎,他說我是中國頂尖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可以說代表了中國歷史研究的最高水準,但能否寫得出像《史記》這樣的鴻篇巨著呢?還有現代人能否寫得出像諸子百家時代那樣的傳世經典呢?真的很難說。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4.最主要的是,古聖先賢所證悟的精神境界,普通百姓對聖賢的信仰和追隨,古今更是難以相比。

(七) 最可怕的“文盲” 文化之盲,數典忘祖!
1. 現代人沉醉於科技所取得的成就而忘乎所以。
2. 2.當“上天攬月,下海捉鱉”成為現實時,就以為站到了文明的至高點,錯把“丘陵”當峰頂,更不知道還有日月輝耀!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可憐,作為中國人,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人物,我們能夠知道多少?
3. 3.在我們眼裡,孔子頂多是個道德說教家,而遠古時代的堯舜禹等聖王,我們基本一無所知,知道一點也是當作神話。
4. 4.殊不知,正是這些神話,鑄就了我們每個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我們從骨子裡所展現出來的氣質、性格和特徵,都有這些神話的影子。
5. 5.最可怕的“文盲”,是文化之盲,就是數典忘祖,不知列祖列宗是誰,不知內心要歸仰誰,不知精神寄託給誰。
6. 6.精神上的流浪者,精神上的乞丐,比那些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更為可憐!
(八) 總攝: 信仰聖賢,從相信父母開始
1.值得欣慰的是,聖人的光芒只是被烏雲浮塵暫時遮蔽,我們正在掀起文化復興的熱潮,正在重新拾起對聖賢的信仰。
2.信仰孔子,崇尚聖賢,不是等到證得與他一樣的境界的時候再去相信他,如果是這樣,我們永遠不能證達與他一樣的境界。
3.信仰聖賢,一定從相信父母開始,再不斷拓展延伸到相信尊長、師長,因為父母、尊長,乃至師長,傳承了古聖先賢的血脈,引領我們的生命不斷高飛。
4.由此可知,孝悌精神不但是古聖先賢最精要的內涵,展現出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們普通人能夠成為聖賢最最根本的依靠和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