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23-2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23-3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3-4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一、白話翻譯:
23-1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向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道德,實在勝過仲尼。」子服景伯就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23-2 子貢說:「人的德行有深淺,譬如房屋的圍牆有高矮一般。賜的牆,不過和人的肩一般高,所以很容易看得見房屋裡面美好的陳設;
23-3 至於夫子的牆,高好幾仞,如果尋不著門不走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理的規模華美,和百官的儀容富盛。
23-4 能得夫子之門而入的或許太少了。叔孫武叔那樣的說法,不也很適宜嗎?」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為什麼老師說常人無法用「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來形容聖人內心的世界?
② 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有可能看見聖人的內證功德?又要從哪裡開始做起?
四、義理解說:
講師:趙軍 老師 03’56”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論語 • 公冶長 • 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大學 • 經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論語 • 為政 • 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重點摘記:
23-1:
① 叔孫武叔:
是魯國的司馬,掌管著兵權。叔孫武叔是叔孫氏的第八代宗主,叔孫氏、孟氏和季氏這三家大夫,掌管著魯國的實權,而國君的力量則是很弱的。
② 子貢:
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是「六藝、四科」當中,言語科的代表人物,被孔子親自肯定。另外,子貢辦事通達,才幹超群,曾任魯國和衛國的宰相。而且,子貢還很有商業頭腦,他曾在曹、魯兩國之間做貿易,賺了很多錢,據說富可敵國。子貢不僅口才好,而且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外交家。他曾經通過一番遊說,改變了各國的政治格局。這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記載。
③ 子貢遊說五國的故事:
《史記》稱:「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故事足以說明,子貢的才能絕非一般。
④ 叔孫武叔認為子貢比孔子強:
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惶惶如喪家之犬,明知其不可為,而偏要為之。從表面看,孔子並不成功。所以不論比財富、比地位、比口才、比能力,比業績,子貢似乎更加光鮮亮麗,奪人眼目。而叔孫武叔是三桓之後,他們本來就有追逐權貴、僭越犯上的傳統。他們看重的是財富、地位、能力和業績,而不是道德成就。叔孫武叔認為子貢強於孔子,正是出於這樣的邏輯。
23-2:
① 在子貢心中,孔子就像天一樣高,無法企及:
叔孫武叔說子貢賢於孔子——這個賢字是指德能,子貢當然不認同。因為他深知,若論修行,自己絕不可能跟自己的老師相提並論,更不要說超過老師了。在子貢心目中,孔子的道德就像天一樣高,根本無法企及。
② 要如何去認識聖人的功德呢?
- 聖人的道德成就——是指聖人的智慧和仁德。智慧是對萬事萬物的本質和作用規律的直接通達,仁德則是博施濟眾的胸襟與情懷。這些都不是文字,而是聖人身心切實的感受。這些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可以揣度,但是無法體驗。要想感受到,除非自己親自去體驗。就像對沒嘗過巧克力的人,你再怎麼形容,他也很難知道那是什麼味道。
- - 有人說,聖人的心法固然難以體會,但聖人的言行,我們還是可以看得到的。聖人的言行,是聖人心法的外在表現。如果不能根據他外顯的,去體驗他內在的,其實,還是不能瞭解聖人心境。就像即使看到巧克力,還是不知道它的味道。要認識聖人的功德,難就難在這裡。
③ 舉《中庸》來證成聖人之德:
聖人完滿具備——聰睿、寬容、剛毅、中正,以及對一切最細密的地方,也都能照察無餘的功德。聖人的教化之力,能夠發育萬物,而且大到——只能以天地、日月來做比喻了。.聖人教化的功用,都需要有一定的週期;而且教化的過程,往往如潤物細無聲,也都不是轟轟烈烈的。這些深邃的內涵,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直接看得見的;一般人能直接看見的,都是些淺近的東西。
④ 子貢為了啟發子服景伯,以「宮牆」比喻:
- 「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就像院牆一樣,我家的院牆只有肩膀那麼高,屋裡的好陳設、好傢俱,人們從外面,一眼就望見了。意思是:我雖然也有些可觀之處,但都是很淺近的,別人很容易就看到了。
- 雖然子貢的確不凡,又當宰相,又是首富,又會辦事兒。可是,他自己卻認為,這些很容易看到的,都不算什麼,因為都是淺近的東西。子貢的這些本事,都是令人羡慕的。但在子貢看來,這些居然都是淺近的,那深遠的又是什麼呢?
23-3: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一)子貢以「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來形容聖人內心的世界:
① 子貢比喻說:他家的院牆只有肩膀那麼高,裡面的東西一下就看到了。而「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一仞就是七尺。夫子家的院牆有數丈之高,隔著牆看不到,又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院裡面宗廟氣象之美,百官威儀之富——要比子貢的那點家具陳設,要壯觀太多。可遺憾的是,這樣的盛況,從外面卻統統看不到,甚至也很難想到。
(二)要具備深入觀察內心的能力,才有可能看見聖人的內證功德:
① 這個比喻不難理解,但很難想像。常人無法用「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來形容聖人內心的世界。這是由於,一般人對心靈世界了解得太少。雖然,人類發明了各種先進的儀器,去探索大到太空、小到微觀粒子的物理世界,但是,對我們自己內
心的探索,卻非常非常有限。
② 而一旦具備了深入觀察內心的能力,就會發現:內心世界,其實更加深邃和博大。我們對心的認知,遠遠落後於對物的認知。
③ 但要具備這種認識內心的能力,就必須從「反求諸己、淨化心靈」開始。當內心的各種煩惱減少了,就像水中的渾濁被淨除了,自然會清澈見底。在物慾熏心時,連自己的心都看不清楚,想看見聖人的內證功德,更是沒有可能。
(三)引經論證成:
① 子貢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像孔子一般性的教誡,比如言行的章法等等,還容易聽到;可是夫子關於心性及天道方面的言教,就不那麼容易聽到了。這是因為:如果對心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做基礎,即使講了心性與天道這些微妙的東西,聽者也是不知所云,故言之無益。由此可見,聖人之道,主要都是在心靈世界展開的,至於一般的禮數,那只是必要的基礎。
② 《大學》裡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德者——得也。儒家真正的德,都是建立在「止、定、靜、安、慮」這樣的修心功夫之上的。而一般的改過遷善,還達不到這個層面,但也的確需要從這裡下手。
③ 還有,孔子說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裡的每一個修道的里程碑,都是很深的心境,絕不是一般的人生感悟。
④ 由此可見,要想進入聖人的心境,除了好好問學和反躬內求之外,實在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