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21章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一、白話翻譯: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就像日食跟月食一樣,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更正改正,人人都會敬仰他。」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對於「過錯」,君子與小人的處理方式有何不同?又分別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② 儒家論過,跟一般人所認知的過,有什麼不一樣?儒家更強調的是哪一方面的過錯?
 
③ 不論是君子或者小人,犯了錯,別人並不一定看得出來,那這一章為什麼會特別說君子之過如日食、月食、人人都看得到呢?這樣是不是有點邏輯不通?
 
四、義理解說: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論語 • 子張 • 0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 《論語 • 述而 • 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論語 • 里仁 • 0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 《論語 • 述而 • 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論語 • 公冶長 • 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 《論語 • 衛靈公 • 29》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論語 • 學而 • 0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論語 • 公冶長 • 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 《論語 • 雍也 • 2》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論語 • 學而 •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重點摘記:
 
(一)原文及翻譯: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裏的「更」不要念去聲,要念平聲。
 
這個白話翻譯是:子貢說:「君子的缺點就像日食跟月食一樣,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更正改正,人人都會敬仰他。」
 
這裏我提煉兩個重點來說明這一章的義理思維。
 
(二)把「君子之過」的狀態拿來跟「小人之過」作對比:
 
1、第一個重點就是,這一章談君子之過的狀態,我們如果要深層的去思索他的話,其實是可以拿來對照小人之過的狀態,這樣我們會更清楚。
 
2、首先,「君子」這一個義含是由「德行義」跟「政治階級義」的,其實這兩點都通,不論你把它解釋成「德行義」或者是「政治階級義」都通,我們先來說君子的「德行義」來理解君子的過,那我們把它拿來跟小人的過來做對照。
 
3、本篇第八章就有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那也就說小人的過錯呢,都是掩飾的,習慣於掩飾他自己的過錯。這裏是透過子貢來談君子之過,所以這一章通過人人都看得到的日食啊、月食啊,描述君子的過,是因為有德的君子,有過則必改,所以改過的人也都看得很清楚,並且也因此越來越敬仰他;小人之過,就剛好相反,他有過的時候一再的掩飾,怕被人發現,躲躲藏藏如老鼠藏東西一樣。久了,就過著自欺欺人的日子,所以孔子會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長戚戚就是斤斤計較,做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的意思,心胸格局狹小才會這樣。所以,一個是光明磊落,自在灑脫的君子,一個是在暗處偷偷摸摸、畏畏縮縮的小人。
 
4、再說我們這個「君子」,如果我們解釋成「政治階級義」來理解君子之過的話,那麼也是可通的。那這是因為說他本身是在上位,當領導人,眾所矚目,例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或者是國家的各部委首長或主管,或者是大學的校長等等的領導人,他們洞見觀瞻,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言行更需要謹慎,老百姓或者是下屬員工都盯著老闆看,仰望著他。有錯了,便能夠自動馬上改正,那老百姓還是肯原諒他;不像今日,動不動就很多人,領導人做不好,就要他下臺。但是如果說一錯再錯,甚至掩飾,作為一個領導人,如果說一錯再錯,甚至掩飾,那就變成小人了,那這樣一個君子領導人,他也會漸漸的失去民心。這個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個,我們把它拿來,把君子之過的狀態拿來跟小人之過拿來作對比。
 
(三)儒家強調的是內在行為意念或意樂的過錯:
 
1、第二個我們要凸顯的義理重點是,孔門弟子常論過,但是儒家論過,跟一般人論過這不一樣,這是我們聖門修養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所以我在這裡就舉出了一些經典上的過,大家注意下這些過,跟一般我們講的一個人有過錯,一般人所講的過錯,到底它的特點在哪裡?從這裏呢,我們要去看儒門、聖門的這種修養的工夫的關鍵處到底是什麼。
 
2、《里仁篇》就說「觀過,斯知仁矣」,這是談這個過是跟仁德之心有沒有關係。《公冶長篇》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是談自己的過錯,要自己要從自己的內心去反省。再來就是《衛靈公篇》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這是從每一個人一定都會有犯錯,但是如果不改才是真正的過。再來就是《學而篇》裏面「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你看這個跟學習有關系,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宗旨跟目標,你要跟同行善友一起互相規勸改過。所以當然最有名的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雍也篇》也論及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強調不貳過。所以不貳過,就是我們儒家所談的這種過。曾子也點出「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什麼呢?當然是反省自己的過錯。
 
3、所以以上種種的,我們把它總攝起來,有沒有發現說,這個跟一般人認知的過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看那顏回的不貳過,這個說顏回的不貳過是不遷怒,「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所以不貳過是跟好學有關。因此,我們再來看曾子的三省吾身是什麼:「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件事情,你沒有做到,其實也是一種過,心中沒有為人謀,沒有代人著想,就足以成為過,而值得自己反省。「傳不習乎」,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沒有複習實踐,就是一種過,而值得反省。
 
4、可見儒家聖賢論過,並不是一般人以為說:我偷了東西,我說了謊,我殺了人,我上課遲到了,這個我沒有好好去做這件事情,這些外在明顯的過錯。當然這個當然也是一種過錯,但是儒家強調的更是一種過錯就是內在行為的意念或意樂的過錯。
 
5、如果用我們剛剛提到的佛教的身口意三業來比喻的話,外在明顯的行為的過錯是身口的錯,內在行為意念的錯誤,意念可以是貪、嗔、癡、慢、疑,但是這些都是朝著、朝向外在行為過錯的前置準備的內心行為,所以沒有認真學習,就是怠惰,怠惰本身也是一種過錯,對於一個有志向的君子,忘失了志向等同忘失了信念一樣,也是過錯。還有不懂得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也一定會犯錯,所以為何強調克己復禮為仁,等等之類的。
 
6、所以我們看到這一章,如果我們把它拿來跟一般人論過的話,那麼儒家講的這邊的孔門論過,就是跟一般的我們談的過是很特殊的一個地方,而且這也是跟聖門修學的一個關鍵處。
 
(四)「日食、月食」這個比喻的深意:
 
1、最後,我想談日食跟月食這個比喻,它事實上富有深意。在這裡分享跟大家切磋。那為什麼說君子之過如日食、月食,人皆見之呢?用日食、月食來形容,實際上一個人犯錯,他人並不一定知道,不論是君子或者小人。小人當然會掩飾自己的過錯,但是君子即使他不會掩藏,別人也不一定看得出來,那這裡為什麼會特別說君子之過如日食、月食呢?人人都看得到呢?這個是不是有點邏輯不通?我覺得大家在這裡能可以稍微思考一下。
 
2、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供大家參考。君子他負責的對象,是自己的光明澄澈的良心,或良知。小人所要負責的對象,是自己的名利心跟功利心。所以,良知就像日月光明一樣的皎潔,那個本就存在於我們內心裏面,一有染汙馬上就能覺察。而小人的良知早就被名利之心染汙、蒙上陰影,因此有錯就遮掩,就好像光明漸漸被遮掩,陰影就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就連錯都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有人說為何自欺?像小人自欺到自己都不知道,那也就是陰影厚到透不出一絲光線來。因此,這裡的日月,表示我們那一顆純潔無染的良心,由於君子常用內省功夫覺察自己那一顆良善之心,所以常常光明朗耀著,一有陰影,馬上察覺,並且馬上更正。
 
3、因此我們回到經文,「人皆見之」與「人皆仰之」的「人」,指的是人人皆有良知之心,指的是那一顆不能自我欺騙的純潔之心。所以俗話說:「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天地。」在佛家還加上「騙不了業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