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24章-2

24-1.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24-2.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24-3.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白話>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道:「沒有必要這樣做,仲尼是毀謗不了的!
別人的賢德好像丘陵,還可以逾越;
仲尼的賢德,簡直是太陽月亮,是不可以逾越的。
雖然有人想自絕於太陽月亮,那對太陽月亮有什麼損害呢?
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文義>
1. 踰:逾越
2. 無得而踰焉:是不可以逾越的。不可逾越的內涵是永無止境。
3. 而這種永無止境的力量來自於對美好事物不斷仰慕追求。
<思惟提綱>
孔子及儒家學說在歷史上不斷地被毀謗,不但沒有滅絕,
6. 反而更加茁壯成長。孔子及儒家到底憑著什麼樣的
7. 核心價值觀而顯現出他強大的生命力呢?
<讀誦> 魏琳蓁老師 領讀 13分45秒
第24-2章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第22-2章〜第24-2章 各章讀誦5遍 串讀 5 遍
22-2.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3.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24.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屋家之好;
25.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26.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27. 24-1.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28. 24-2.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義理解釋> 王凱老師 21分25秒
一. 引用經文
1. 《論語•子罕第九‧10》
2.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3.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4.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5. 2. 《中庸》上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6. 3.《論語•述而•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7. 4.《論語‧述而‧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8. 5.《論語‧學而篇‧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9.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10.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1. 6.《史記》主要分“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
12. 本紀寫帝王,世家寫諸侯,列傳寫臣子。
13. “本紀第一”寫的是五帝,而重點是寫堯舜。
14. “世家第一”記的是吳太伯,又稱泰伯。
15. “列傳第一”寫的是伯夷。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訊稍有出入。)
二. 重點摘記 王凱老師 21分25秒
朋友們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論語·子張》第十九篇的第二十四章。
今天是第二次來分享這一章。
恭誦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一) 前言
孔子及儒家學說的高度和境界 如“日月”
上次我們談到,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毀謗孔子,
子貢極力維護孔子,說:“仲尼是毀謗不了的!”
從古至今,孔子及儒家學說在歷史上不斷地被毀謗,
但沒有滅絕,不但沒有滅絕,反而更加茁壯成長。
那孔子及儒家到底憑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而顯現出他強大的生命力?
子貢接下來作了一個比喻,說“別人的賢德好像丘陵,還可以逾越。
仲尼的賢德,簡直是太陽月亮,是不可以逾越的。”
“日月”是比喻孔子及儒家學說的高度和境界,
那如何理解孔子及儒家學說的高度與境界呢?
(二) 如何理解孔子及儒家學說的高度與境界
1.孔子的境界,如果我們不在與他等同的高度,是永遠無法理解的,
就像我們無法理解日月的高度一樣。
2.顏回在孔子的學生中,是最深得孔子讚賞的一個,
但他面對孔子的道德 學問,還是感歎道: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就是孔子的道德學問〜
越是瞻仰越覺得高不可攀,越鑽研越覺得深不可測。
3.顏回又說:“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回雖然用盡了才智,孔子仍然像一座高山矗立在面前,
雖然想緊跟他的步伐,卻找不到前進的道路了!
天天跟在孔子身邊最有成就的學生〜顏回
尚且感到無法完全貫通孔門心法,2500年後的我們,豈敢輕描淡寫?
4.作為普通的凡夫,孔子證悟的境界我們無法趨及,
但是我們有沒有辦法瞭解孔子的思想高度呢?
如果說沒有辦法,那我們也無法對他產生信仰。
5.如果我們從因地上趣入,層層深入,就會 至少在理論上和眼前可以
下手的地方,慢慢認識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揣摩子貢為什麼把孔子比喻成日月!
(三) 孔子信仰且喜愛堯舜文武之道
1.《中庸》上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孔子心目中最重要的古聖先賢就是〜
堯、舜、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旦等等。
孔子的思想,都遵從他們,效法他們,以他們為典範,以他們為榜樣。
2.而且特徵是“述而不作”,就是只傳述不創作。
後面還有一句“信而好古”,就是信仰且喜愛古聖先賢,
以及他們所傳承的禮樂文化。所以堯舜文武等就是我們的先祖,
可以說代表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到了孔子集大成而成究竟圓滿。
(四) 哪部經典可代表中國人的基本思想
1.那到底堯舜文武之道,它所展現的內涵是什麼?
它所展現的思想高度是什麼?
它對中國人的影響是什麼?
整個這些所構成的,就是說它們能夠代表中國人的基本思想。
2.孔子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著春秋”,
使《詩》、《書》、《禮》、《樂》、《易》、《春秋》“六書”成為“六經”。
《樂經》後被一把秦火燒掉,已經失傳。那麼這剩下的五經〜
到底哪一部能夠代表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呢?似乎都很難代表。
3.但我們發現在孔子的一生中,唯有一部經典完完全全是由他老人家
教誡弟子的〜就是《孝經》。《孝經》中所受教的弟子是曾子。
4.在孔子門下,真正地能夠得到孔夫子心傳的是顏淵,很不幸,顏淵
死得很早,所以後來真正能夠傳孔門心法的、流諸於後世的是曾子。
5.其實《孝經》中所詮釋的關於“孝”的內涵,可以說它代表了中國人
的基本思想,也代表了孔子思想的高度!為什麼這樣說呢?
(五) 為什麼說《孝經》代表了孔子思想的高度
1.先看《論語•述而•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道、德、仁、藝四者,可以說是儒家進道的次第。
我們講孔子的思想高度,當然最終詮釋的是道與德的內涵,
但它主要體現在修仁得仁的果位上,我們未必能夠真正體會得到。
2.講“藝”(游於藝),又過於一事一器上著力也不是我們體會得到的。
而“仁”處於核心地位,上通“道”與“德”,下達於“藝”。
3.所以,講儒家思想的核心,通常會落實在“仁”字上。
而仁的根本又是什麼呢?在《論語‧學而篇‧2》
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這段話,說明為仁的根本是孝悌,又闡述為什麼為仁的根本是孝悌。
5.由於孝悌精神貫穿於道德仁義的全過程,使儒家的進道次第始終充滿
動力,始終直路而行。孔子思想的高度,就是非常巧妙地體現在這個地方。
(六) 孔子仰望的賢聖是展現怎樣的思想內涵和高度呢?
1.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所仰望的這些賢聖們,
2. 他們本身所展現出怎樣的思想內涵和高度?
3. 2.司馬遷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史學家(也是思想家)〜
4. 他透過《史記》,把中國人的基本精神,非常清晰地展現出來。
5. 《史記》主要分“本紀”、 “世家”、 “列傳”三部分,
6. 本紀寫帝王,世家寫諸侯,列傳寫臣子 。
7. 這三部分的第一位,在司馬遷心中往往是最最重要的人物,也是孔子
8. 最讚許的聖賢,這些第一位的人物又恰恰能夠代表中國人基本思想。
(1) 本紀第一,寫的是五帝,而重點是寫堯舜。
○1堯為什麼將帝位禪讓給舜?因為舜在孝悌上有特別圓滿的功德。
《史記》中寫到,為了考察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又將九個兒子
歸舜管理。這些做法,在我們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
○2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妻子,
並且生下了象,象性格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生的兒子,
常常想把舜殺掉,分舜的財產。父親、後母及同父異母弟弟象,
合夥用火燒、活埋等種種手段謀害舜,但舜都用他的機智躲過了。
○3面對這樣的境遇,舜有沒有怨言?可以說沒有任何怨言,
對他來說孝悌是天經地義,無處可怨。
○4在《孟子·萬章》中記載,孟子的學生萬章,對舜在地裡耕種,
對著天空號哭〜萬章不太理解,就問孟子。
孟子回答說這是舜對父母的“怨慕”,並詳細解釋什麼是“怨”,
什麼是“慕”。舜之所以號哭,怨的是〜自己不能使父母順心,
如同窮困的人沒有歸宿一樣。
舜慕的是父母,他終身戀慕父母,一輩子不會遷移。
○5所以,二十四孝中“虞舜耕田”被放在第一個〜
不僅因為是年代最遠,而更重要的是〜
舜的“孝”是“純孝”,是“至孝”,是最最圓滿的“孝”。
(2)《史記》“世家第一”記的是吳太伯,又稱泰伯。
○1周朝有八百年的基業,由“泰伯三讓”的千古美德而奠定。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曆。
泰伯作為長子是法定的君位繼承人,但古公認為季曆的兒子姬昌,
有聖人的氣象,將來能夠興周。
有意傳位給季曆,以便再傳給孫子姬昌,但未明顯表示。
○2泰伯瞭解父親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時,便託辭到南方採藥。
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於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別父親,到了江南的吳地, 隨從當地習俗,斷髮文身。伯仲二兄出去,季曆只能待在家裡承事父親。
○3古公死後,季曆遵照遺囑接回伯仲兩兄。喪事結束後,泰伯和仲雍
計議讓位給季曆,季曆不受。泰伯就說自己已經斷髮文身,不能再
治理國家,繼承君位,又帶著仲雍回到吳地。
○4這樣季曆順理成章繼承君位,後來傳位給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姬昌的兒子姬發,就是後來伐紂成功的周武王。
○5泰伯三讓,讓的是天下,連天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不可以讓的呢?
(3)《史記》中“列傳第一”,寫的是伯夷、叔齊。
○1伯夷、叔齊是殷湯王所封的孤竹國的兩位王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
父親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以 父命不敢違 為由逃走,
叔齊也不願立而逃走,君位就由下一代繼承。
○2後兄弟倆仰慕周文王的賢德,並想去投奔周文王,到了周文王那裡,
知道文王已死,且知其子周武王向東討伐暴虐的商紂王。
伯夷與叔齊拉住武王的戰馬,極力勸諫。
○3武王平定殷亂之後建立周朝。兩位王子以食周朝的糧食為恥,
於是隱居並餓死在首陽山。
○4夷齊相互讓位,並以身殉國,將孝、悌、忠、義的內涵集於一身。
孔子評價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
(七) 結語〜中國人的基本思想首重“孝悌”
1.上述《史記》中“第一”的人物,他們共同的特徵就是“孝悌”。
可以說 司馬遷非常精準地〜
理解孔子及儒家所要告訴我們的最精要的內涵,
展現出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
2. 我的師長曾說過:“人類之異於禽獸者,以其能將經驗智慧所蘊集之
3. 文化,藉由教育而代代向下傳遞,並不斷地改善其精神與物質生活。
4. 傳遞過程中傳者與受者的關係,乃決定了傳遞的結果。
5. 孝道精神,正是華夏文化所孕育成的那種,傳受之間的相互關係。”
6. 3. 子貢將孔子比喻成日月,是因為不僅孔子自己能夠證悟到這種〜
7. 與天道相應、與人道相符的最崇高的境界,而且也告訴所有普通的人,都可以達到這種高度。
8. 4. 聖人所追求的境界是最圓滿的,而之所以圓滿,其實它的特徵是永無
9. 止境!如果說我們追求的目標有停止的一天,它還不是最圓滿的,
10. 與子貢在此中所喻的“丘陵”沒什麼差異。
11. 5. 子貢說孔子是日月不可逾越,不可逾越的意思就是永無止境。
12. 而這種永無止境的力量來自於對美好事物不斷仰慕追求。
13. 6. 總攝:
14. (1) 孝悌,這種從我們一出生就可以觸摸得到的東西,
15. 卻能夠培養出我們向古聖先賢恭敬、仰慕、效學的習氣。
16. (2)這種效學的習氣,可以延伸拓展出忠、信等內涵,乃至仁義禮智信、
17. 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等,都可追溯到孝悌這個源頭。
18. (3)因為孝悌,我們從仰慕父母,到仰慕君王,仰慕師長,仰慕賢聖,
19. 最後可以恭敬一切人,向一切的人事學習。
20. (4)如此,我們的生命就會有一種不斷向上的力量,
21. 社會就有一種不斷進步的動力,文明就有一種永不枯竭的源頭!
22. 孔子的高度非常高,
23. 但我們人人都有起步的地方!
從子貢擲地有聲的回答中〜
我們感受到了子貢 對孔子老師的 那份 千古信仰!
子貢 將自己所有的財富、才華,乃至生命〜
都託付給孔子。憑藉他的口才、智慧和地位,極力維護孔子,尊崇孔子。
子貢告訴人們〜孔子就是高高掛起的太陽和月亮,讓人們仰望!
子貢告訴人們〜仲尼的賢德,簡直是太陽月亮,是不可以逾越的。
至於24-3. (明天的進度)
〜「雖然有人想自絕於太陽月亮,那 對太陽月亮又有什麼損害呢?
只是表明他的不自量力罷了。」
期待明天一起共學本章第3天的進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