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20章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白話〉
子貢說:「商紂的不善,未必像一般人傳說的那麼嚴重;(只因後人恨他暴虐無道,所以說他
罪惡多端。)因此君子最厭惡身居下流,(因為那是地勢低窪的地方,各處的污水濁物都會聚集
到那裡;)人若行為卑下,天下的罪惡都會歸到他一個人身上了。」

〈文義〉
1. 紂:商朝最後一個王是帝辛,死後的諡號是「紂」,世稱「殷紂王」或「商紂王」。
「紂」是個惡諡,意思是殘義損善。
2. 惡居:惡音ㄨˋ,憎厭。
3. 下流 : 江河的末端,眾留所歸,喻人有不善,則惡名歸集。
4. 惡:惡音ㄜˋ,壞事。
5. 歸 : 聚集。
6. 焉 : 代名詞,猶「他」,指君子。

〈思惟提綱〉
1. 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在勸誡我們什麼?
2. 為何君子惡居下流?
3. 為何君子若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4. 本章帶給我的警醒為何?

義理解釋 張崑將 老師 11’42”
一. 引用經文
1.《封神演義》:全書共一百回。故事由商紂王題詩調戲女媧、蘇妲己進宮魅惑紂王開端,以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的中國歷史為背景,描寫了商朝與周朝的對抗,以及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法、破陣封神的故事,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做結尾。情節融合了當時的史實人物和神話人物,包括人類、道士、神仙和各種妖精,情節虛實交錯,奇幻色彩濃厚,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
2. 《史記》:「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3. 《太史公自序》《春秋》:「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4. 《孟子• 梁惠王篇•下》: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4. 《論語•擁也˙21》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5. 《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6. 《論語•子張•23》: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7. 《論語•子張•21》: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8. 《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白話翻譯及注釋)
子貢說:“紂王的無道應該不像所傳說的那麼嚴重,所以君子最討厭自身處於地形低窪之處,因為一旦如此,人們會將天下的惡都歸到他身上,就如同眾多的污穢的流水,都會合聚到這個低窪的地方一樣。
所以這邊注解要注意的就是說“君子惡居下流”,這個字就是念“ㄨˋ”,
那“天下之惡皆歸焉”這個字念“ㄜˋ”,這兩個音是不一樣的。
那在這裡呢“惡居下流”的“下流”呢,是指地形卑下的地方,是眾流所歸處。這個是在比喻我們人身上如果有染汙,或者是道德有不好的地方的時候呢,都是惡名所聚集之處,是用這樣的一個比喻。

這一章我提煉一下幾個重點。
(一) 第一個重點: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的歷史事實
1.第一個重點,我要說的是,有關於這個中國的歷史,涉及事實判斷跟價值判斷的時候,兩者往往不可分的一個問題,而且歷史的事實判斷常受歷史的價值判斷所左右。
2.關於這一點呢,就是說子貢他點出了,在這一章點出了“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的歷史事實。也就是說,商紂王的無道,應該不像所傳說的那麼嚴重;但是商紂王無道的歷史評價,卻是全像放大鏡一樣都把它放在他的身上去解釋。
3.這個涉及到中國古代歷史上,往往後朝的史官記載前朝的歷史的時候,往往藉著醜化前朝的惡行,並且美化自己朝代革命行為的正當性,所以商紂王在歷史上被記載荒淫無道,酒池肉林,甚至挖自己的叔父比干的心肝,然後還寵倖妲己荒淫無道,肆意地殺害無辜,還實施了很多的酷刑。所以有一部小說叫《封神演義》,那這部小說描述的很多。
4. 那司馬遷的《史記》基本上也是這樣記載的,而且《史記》也記載說這個商紂王啊“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5. 以上這個句呀簡單的就是說,特別我覺得比較可以要說明的是“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商紂王是非常非常聰明的人,他聰明到臣子要跟他進諫,但是他都可以反駁回來,讓臣子也沒話說。
6.那麼“言足以飾非”,商紂王呢他也跟這個孔門四科裡面的言語科可能也不相上下,因為呢,他真的很擅長能說、能說話,說話可以把這個對的說成不對的,不對的說成對的,顛倒是非,因此他常常在人臣的面前誇耀自己。
7. 然後呢,所謂的“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憑著聲威呢,到處抬高自己,以為呢天下的人都比不上自己,是這樣的一個高傲的人。可是這個都是歷史的記載,但是呢,我們知道強化暴君無道,這是歷史評價,與真正的歷史事實,可能是有出入的。
8. 但是為什麼中國人的歷史價值判斷,往往左右著歷史事實判斷呢?這個我們可以從孔子的《春秋》筆法留下來的傳統來說明。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面特別說,回答孔子為什麼著《春秋》這一部書,那司馬遷是這樣記載的。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9. 那以上這裡就說明了一個,就是說孔子內心裡面有一個王道仁義的價值判斷,來評價當時各個諸侯王,也就所以因為有這樣一個《春秋》筆法,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所以為什麼孟子會說孔子著《春秋》這一部史書,亂臣賊子懼。
10. 那也就是商紂王,回到商紂王,商紂王之所以成為暴君無道的歷史評價,就像孟子所說的“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這在孟子的《梁惠王篇下》裡邊所說的。
11. 這是一種得民心之論,傷害仁義之道的人不配再當國君,所以我只聽說“聞誅一夫紂,未聞弑君也”之事,聽過有殺一夫紂,我沒有聽過有弑君殺了國王紂這件事情。所以孟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說,奉行仁義之道者、得民心者可以得天下,這種就成為中國歷代革命的一個理論的說法。
12. 那這是第一個我特別要說明的。有關於這個中國的歷史呢,往往歷史的事實判斷常常受歷史的價值判斷所左右,那這是中國史書的一個筆法。

(二) 第二個重點:“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1.那再來就是第二個重點呢,在這裡我們要欣賞這裡的就是“君子惡居下流”,也就是說,在這裡,我們欣賞這裡將自然現象引喻為人文精神的巧妙的比喻。
2.那也就是說,子貢是一個言語科,他常有非常精妙的比喻,在《論語》中孔門師弟之間的問答也經常有這種妙喻。也就是將自然現象轉化為人文精神的深刻意涵。
3.比如說,“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山跟水都是自然現象,但是聖人將之比喻成為仁跟知的特徵。那這個《道德經》也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等。
4.子貢也在拿宮牆來比喻孔子的人格,所以在本篇第二十三章,大家就會學到子貢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5.還有下一章,我們要討論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用日食跟月食來比喻君子的過,那麼“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6.所以以上都是很善巧的比喻,所以這裡用“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也是一個很妙的一個比喻,水的下流是江河的末端,是眾流所歸。也就是說,來比喻人有不善,那個惡名統統會歸到他的這個地方去。
7.所以我們有時候讀古典呢,可以多留意、多欣賞聖賢從大自然現象當中提煉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這個也相當有助於我們的思維能力,不論是儒家的經典,或者是佛教的經典。
8.用佛教的經典來說,就法喻合說,就是說講一個法,但是呢,講法你可能聽不懂,但是講比喻呢,你就可以聽得懂了,這個叫做法喻合說的一個美妙的一個比喻。

(三) 第三個重點:警醒我們,別成為眾惡所歸
1.最後我們這一章呢,結合我們自己的心續,我覺得第三個重點就是,這一章警醒我們,如果不好好檢點我們的身與心的行為,就可能成為眾惡所歸。
2.它歸納成有兩個意思,兩層的意思:
(1) 一個是表面上你做出的惡事,用佛法來說,就是身、口的惡行,這是自己或他人看得到的。
比如說,一個犯罪入獄的人,即使出獄了,發生有壞的事情,那麼還是會有被懷疑是他幹的事情。成語裡邊的這個鄰人竊斧,那這個就在表示這個事情不是他幹的,可是他因為以前有偷竊的行為,所以大家都懷疑他,一丟掉東西,大家就覺得是他偷的。那剛剛是講的是說外面比較大家看得到的,做出來的身、口的惡行。
(2) 另外有一種惡行呢是他人看不到的,只有自己最清楚,那就是意念的惡行。雖然你的身、口行為還沒有做出來,但是在內心裡面的意念、想法有惡念頭,這也會造成眾惡所歸。因為你常養成惡念,惡念會養成一種習慣,久而久之,這個惡念就會常常佔據你的心,善念你就很難生得起來,所以你所做的很多事情,基本上都是跟這個惡相符的。
所以一般我們惡念無非就是佛法講的貪、嗔、癡、慢、疑等等這些煩惱相。那只要大家往內心觀察,面對境界的時候,是否常常有以上的這種貪、嗔、癡等的這種惡念頭,身、口的惡業並不可怕,其實最可怕的還是意念的惡業。常常我們不自知就犯了,所以意念發動之後呢就是行為,行為是隨著我們的意念而起,就如同佛法中所說的起心動念就是造業的開始。

3. 所以回到商紂王這一章啊,商紂王之所以成為眾惡所歸,或者是說現實上我們看到有許多的惡人,他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子的,他們迷失了本心,喪失了仁義之道,一切都從意念受到外境的影響,而不從光明的本性去指導這個外境,我們自己是否也會成為惡人呢?

4.曾子要我們“吾日三省吾身”,這個“三省”並不是三次,而是呢無時無刻的意思,因為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有壞念頭。所以修行功夫要從不要有惡的意念開始訓練起,因此呢下一章就談君子之過,也是從檢視自己的過錯開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