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23章-1

23-1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23-2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屋家之好;
23-3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23-4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白話>
23-1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向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道德,實在勝過仲尼。」子服景伯就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23-2子貢說:「人的德行有深淺,譬如房屋的圍牆有高矮一般。賜的牆,不過和人的肩一般高,所以很容易看得見房屋裡面美好的陳設;
23-3至於夫子的牆,高好幾仞,如果尋不著門不走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理的規模華美,和百官的儀容富盛。
23-4能得夫子之門而入的或許太少了。叔孫武叔那樣的說法,不也很適宜嗎?」

<註釋>

1.叔孫武叔:叔孫,複姓。武叔,魯大夫,名州仇;諡為武。
2.語大夫於朝:語讀去聲,告訴。即於上朝時告訴其他大夫。大夫,官名。
3.賢:才德。此作動詞,即言才德勝過孔子。
4.子服景伯:魯大夫。
5.宮牆:宮室的圍牆。按古時自夫子至庶民所住的房子都可叫宮,自秦漢以後始為天子居室的尊稱。
6.賜:子貢姓端木,名賜。
7.室家之好: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好即美。
8.仞:長度名。以周尺七尺或八尺為仞。通藝錄考定以七尺為是;論語稽考定以八尺為斷。
9.宗廟:祖廟,即祠堂。
10.百官之富:古時諸侯建百宮;富是多、盛。按宗廟百官均以諸侯廷廟代言一切宮室等。
11.夫子之云:夫子,指叔孫武叔(前一夫子指孔子)。云,所說的話。

<讀誦> 魏琳蓁老師領讀 17’13”
第23-1.章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23-1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第18.章〜第23-1章 各章讀誦5遍 串讀 5 遍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19.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20.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2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3-1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思惟提綱>
1. 叔孫武叔從什麼角度看「子貢賢於仲尼。」?
2. 子貢的什麼事蹟可以說明子貢的才幹?從這故事,你怎麼看子貢?
3. 如果你是子貢,別人誇讚你,你的成就超過你的老師,你會怎麼回應?

<義理解說> 趙軍老師 5’15”
一、引用經文
1.《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7》:「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二、重點摘記
《子張篇》的第二十三章
【原文】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一) 簡介叔孫武叔
叔孫武叔,是魯國的司馬,掌管著兵權。叔孫武叔是叔孫氏的第八代宗主,叔孫氏、孟氏和季氏這三家大夫,掌管著魯國的實權,而國君的力量則是很弱的。
(二) 本章第一段白話
叔孫武叔在朝廷裡對大夫們說:人們都說孔子是聖人,依我看,子貢其實比仲尼——也就是比孔子,要強得多。
(三) 簡介子貢
1.武叔對子貢評價這麼高,一定有他的理由。要理解他的理由,這就要先說說子貢了。
2.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是“六藝、四科”當中,言語科的代表人物,被孔子親自肯定。另外,子貢辦事通達,才幹超群,曾任魯國和衛國的宰相。而且,子貢還很有商業頭腦,他曾在曹、魯兩國之間做貿易,賺了很多錢,據說富可敵國。
3.子貢不僅口才好,而且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外交家。他曾經通過一番遊說,改變了各國的政治格局。這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記載。
(四) 子貢遊說五國的故事
1.有一位叫田常的大夫。此人頗有野心,一直想獨攬朝政。但他又害怕其他大臣不服,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想先攻打魯國,通過打贏魯國,來顯示自己的強大,從而達到震懾其他大臣的目的。
2.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就跟弟子們講: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今天受到這樣危難,你們怎麼能不出手去救自己的國家呢?這時,子路、子張、子石等都先後請命,孔子都沒有允許。而子貢出來請命,孔子一下子就答應了。
3.於是,子貢就先後到齊國、吳國、越國和晉國,跟各方說要如此這般,才對你有利。子貢憑著他巧辭善辯,使這些強者紛紛改變初衷,都按照子貢的建議打將起來。首先,子貢勸齊國不要攻打魯國,而去攻打吳國,這樣就使得魯國免於戰爭。然後,他又勸吳國以幫助魯國為名,攻打齊國。結果齊吳交戰,齊國大敗。吳軍又乘勝攻打晉國,卻一敗塗地。
4.這時,越國趁機攻打吳國,吳軍趕緊班師回國,以迎戰越國。結果三戰三敗,被越國一直打到王宮裡,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都被殺死。三年後,越國成功稱霸,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5.《史記》稱:“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五) 子貢會讀書也很會辦事
故事足以說明,子貢的才能絕非一般。當然,這裡的善惡功過,另當別論。子貢的做法,孔子也不一定贊同;孔子讓子貢去,可能是希望他熄滅爭端,而不是挑起戰爭。
(六) 叔孫武叔認為子貢比孔子強
1.以上是說子貢。再來看孔子。孔子做官,最高做到大司寇(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惶惶如喪家之犬,明知其不可為,而偏要為之。從表面看,孔子並不成功。
2.所以,不論比財富、比地位、比口才、比能力,比業績,子貢似乎更加光鮮亮麗,奪人眼目。
3.而叔孫武叔是三桓之後,他們本來就有追逐權貴、僭越犯上的傳統。他們看重的是財富、地位、能力和業績,而不是道德成就。叔孫武叔認為子貢強於孔子,正是出於這樣的邏輯。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訊稍有出入。)
參考資料:
1. P172吳甘霖作: 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親愛的孔子老師
老師要我講對於這件事的體會,我明確表示,這都是結合以往所學的理論,加上學以致用。像是如何洞察人性,如何評判形勢,甚至還說從當時的詩中去吸收知識與智慧,再有,就是當初看到老師在夾谷之會中如何巧妙應對齊國的算計等等。
最後,我們請老師講評,老師這樣評論,我的初衷是保存魯國,這一目的雖然達到了,但你也因此將五個國家的命運改變了,有些結果,並不是我願意看到的,做過分了,也太危險了,以後千萬要注意。
接著老師又這麼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第十三。(假如學生能滿口詩文,交給他治理正式,卻不能勝任;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應酬,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2.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 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君不如伐吳。”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強,竊為王危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強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吳王曰:“ 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夫伐小越而畏強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吳王大說,乃使子貢之越。
3.網路新唐人:談笑風雲:章天亮博士講(子貢遊說五國)的故事上下(共6分30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YaTe08mL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yzepXsIOo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