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10章-2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白話>

子路說:「如果老師要帶兵作戰,是誰和你一起去呢?」孔子回說:「空手捉老虎、渡河不用舟,這樣冒險,死了還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帶兵作戰的。」

<文義>

1. 「子行三軍」: 「軍」,古時一萬兩千五百人叫一軍,孔子擔任三軍的將領。

2. 「與」: 參與。

3. 「暴虎」: 徒搏,空手抓老虎。

4. 「馮河」: 徒步過河。

<思惟題綱>

1.老師稱讚顏淵,子路接著提問:「子行三軍則誰與?」,子路為何如此反應?

2.對子路的提問,夫子如何回答?他要破斥子路的什麼問題?

3.夫子並沒有直接罵子路、指出子路的不對,這是怎樣的教育?怎樣的一種風範?

4.夫子師徒三人精彩的對話,換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如何作意?你會如何接招?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道不行,就乘桴浮於海」【出處】:《論語•公冶長篇•6》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 我,無所取材。」

2.「子路,行行如也,不得其死然」【出處】:《論語•先進•12》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子可還矣 ,毋空受其禍。」而子路卻說:「食其食者不避其禍」【出處】:《史記•4》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於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4.「事君能致其身」【出處】:《論語•學而•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二、重點摘要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一)文意
子路問老師了:“老師,如果帶兵打仗,你會與誰同行呢?”夫子就引用《詩經》的話“暴虎馮河”。“暴虎”就是徒手搏虎;“馮河”就是徒步過河。意思是說:赤手空拳,就要和老虎搏鬥;不用舟船,光著腳就要過河。形容一個人甚麼都不怕,冒險、蠻幹的樣子。夫子說:像這樣死了都不知道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的。

(二)子路的急問、夫子的回答,讓本章百轉千迴

1.這一章,最先被老師稱讚“唯我與爾有是夫”的顏淵沒出聲,子路卻先著急了。

2.《論語•公冶長篇•6》夫子說過:如果道不行,就乘桴浮於海,到時候能和我在一起的,也就是子路吧。那個時候,子路聽了就高興壞了,因為他覺得,他在老師的眼裡,是一個勇敢、強悍,可以共患難的弟子。

3.此時,老師卻說:道不行,就唯有顏淵能和我一樣,能用行舍藏。子路心裡不免就有點著急,所以就提醒老師說:“子行三軍則誰與?”他一定滿心期待,老師接下來會點他的名。

4.不料夫子卻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吾不與也。”這個回答,讓這一個章節,更是百轉千迴了。

(三)“暴虎馮河,死而無悔”是夫子要破斥的勇

1.我們問一下自己: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比如武松打虎這樣的事,在我們心中,也都認為是勇敢嗎?

2.此處,這種勇敢“暴虎馮河,死而無悔”是夫子所要破斥的勇敢。夫子認為,這是一種粗魯莽撞的勇;是無所取材、不加抉擇的勇;是不但不能成事,甚至會害自己喪命的勇。

3.《三條魚比勇敢》的故事:一位台灣的老師給小朋友講的故事。一條白色的鯉魚,說我見到大草魚,我就敢站在它的面前,不害怕;另外一條魚,說我看見螃蟹,我敢擋在它前面,擋住它的去路;最後一條黑色的魚說,我敢跳到岸上去玩,不信你們看,說完就跳到了岸上。小朋友聽了之後都瞪大眼睛,覺得那條黑色的魚真的很傻,雖然它視死如歸,但是有勇無謀,死得毫無意義。

(四)子路的“勇”一直是夫子的擔憂

1.“勇”絕對不是冒險、蠻幹

到底什麼是勇呢?“勇”是一個德目,絕對不是冒險、蠻幹。任何時候,我們都不可以輕易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輕易地去死,而不知道到追悔的人,連聖人都是不敢與他同行的。

2.夫子多次教導子路“什麼是勇”

《論語》中夫子多次教導過子路這一點:
《論語公冶長篇•6》,夫子說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論語•先進•12》,夫子說“子路行行如也,不得其死然。”

3.夫子的擔憂,料準了子路的宿命

(1)公元前 496年,子路身為衛國的大夫孔悝的邑宰,當時衛靈公的兒子蒯聵,得罪了他的夫人南子之後,出逃了,後來在蒯聵的兒子姬輒在位的時候,蒯聵又潛回衛國,挾持大夫孔悝,發動了政變。

(2)那個時候,子路就趕去搭救孔悝,途中還遇到了子羔,子羔就勸子路:“子可還矣 ,毋空受其禍。”而子路卻說:“食其食者不避其禍。”(《史記•4》)最後就死在了亂軍之中。

(3)衛國當時是父子爭國,原來的君主已經出逃了,另一位留在國內,雖然沒有繼位,但實際上已經是能行使君主權力的人了,在這種狀況下,蒯聵一定不會傷害孔悝的,子路也不必要再為搭救孔悝而受死。但子路還是以自己的死,完成了“事君,能致其身”的義(《論語•學而•7》)。

(4)雖然臨事不懼,自己死得無悔,但這是夫子所不願意看到的,也應驗了夫子對他的評價: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5)本章夫子對子路說:“暴虎馮河,吾不與也”,這樣的回答非常地直接,也正顯現夫子對子路的一片教導之心。

(五)體察師徒三人的心,警醒自己要具備學習的心續

1.本章的對話,就像三個神仙在講話

一般的人都知道,“要揚善於公堂,要規過於私室。”本章,這師徒三人根本不走尋常路,夫子當著子路的面就說:關於道,只有顏淵和我一樣,可以用行舍藏。子路還連忙提醒老師,說“子行三軍則誰與?”夫子的回答也更為徹底,說“暴虎馮河,吾不與也”。這樣的對話,就像是三個神仙在講話,顏淵不違如愚,子路熱烈、直爽,夫子聖教貴悟,各因其求,師徒三個人真是十分地精彩。

2.換作是我,我會怎麼想?

【換作我是子路】,我會怎麼想呢?會不會觀老師的過,覺得老師如此偏愛顏淵,對我一點兒都不好?

【換作我是顏淵】,我又怎麼想呢?聽到老師這麼讚美自己,又看到子路著急的樣子,會不會揚揚自得呢?

【換作我是夫子】,我會這麼信任自己的學生,不遺餘力地教導嗎?

3.不要枉自做小人,要具備學習的心續

(1)一對比就知道了,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也是枉自做小人。

(2)正是由於這樣的心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值遇到聖人來教導。即使是遇到了,也錯過了,甚至不生利益,反生虧損。

(3)我們跟在師長的身邊,如果只是計較老師對我是否親近,給我的表揚是多還是少,全然不計較生命的提升,那麼老師告訴我們的,所有可以改善提升我們的教誡,就都可能變成了老師對我不好,甚至變成讓我們遠離師長的因了。

(4)如果我們在老師身邊,一點功德都學不到,是因為我們自己還不是一個好學生,還沒有具備適應學習的內心相續。一輩子十分地短暫,但願我們對這一點,不要懂得太晚。

(六) 結攝

1.孔門師生的談話,充滿智慧和情感,帶給人美好的感受
這一章,並沒有講述子路聽了老師的教導之後,有怎麼樣的表示,但依照子路聞過則喜的心性,想必一定非常感動。《論語》中類似這樣師生間的談話,充滿著人生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特別能帶給人美好的感受。

2.對本章可能的誤解,要避免之

這一章情感的起伏和轉折,早期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樣:

(1)覺得子路見夫子獨贊顏回,自負其勇,認為三軍之勇,唯己具備,所以“子行三軍則誰與之?”是一種自負之問。

(2)夫子說:“暴虎馮河”,是對子路的貶義和鄙夷,有斥責的意思。

隨著學習《論語》時間的不斷拉長,理解漸深,我就感覺到,這是自己一種誤讀和揣測。

3.讚嘆夫子對弟子的關愛、子路追隨師長的勇悍

(1)《論語》中,夫子對弟子們的深邃的愛意,隨處可見,子路也是一個具備“聞過則喜”勇悍美德的君子,他不顧一切地要追隨著自己的老師,無論是在風平浪靜時,還是艱難險阻處,子路都是一馬當先。

(2)此處夫子一定又一次看到了子路,急於靠近自己的心,於是因勢利導,對子路做了又一次開示,幫著子路把粗分的勇敢,變成精細的勇敢,告訴他要慎戰,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3)這樣的教導,恰恰會深刻地安慰子路,最初覺得自己不如顏淵、沒法和老師同行的心,又順便把子路的缺失補足了,抑其勇而教之,把經世大機智點化而告之,絲毫沒有任何貶義之意,這正是夫子對待子路的一片兢兢業業的心腸。

(4)讀者讀到這一章,反而鄙夷子路,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夫子並不是不承許子路能行三軍,然而“懼而好謀”這一點,子路容或做得不夠完善,所以夫子是進一步地深教導他,使子路要慎其勇。行使老師的職責,也不外乎於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