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白話>
孔子說:「吃粗糙的飯、喝白水,彎曲手臂當枕頭用,快樂就在其中啊!不合正義得到的財富及尊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般。」
<文義解釋>
1.「飯」: 吃的意思。
2.「疏」: 粗的意思。疏食是便宜粗糙的穀類。
3.「曲肱」: 彎曲手臂。
4.「不義」: 指不合義的手段。
5.「浮雲」: 飄浮在天上的雲。
<思惟題綱>
1.孔子認為“疏食、飲水、曲肱”,可以樂在其中。請問:這表示孔子喜歡簡約的生活,排斥對富貴生活的追求嗎?
2.本章夫子說他安於貧困、樂在其中,雍也篇第6章提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請問他們樂些什麼?
3.人離苦得樂的本能,會想要富貴,以跳脫貧困。但是富貴的求得,夫子的原則是什麼?對不義而得來的富與貴,夫子視之為什麼?
4.請問你會依憑什麼道理,說服自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5.生活中有物質的快樂和心靈的快樂,審視一下我追求這兩種快樂的現狀?以心靈為主、物質為輔嗎?我是否需要做調整?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朱熹•四書集注》:「非樂疏食飲水也,雖疏食飲水,不能改其樂也。」
2.《論語•雍也篇•9》:「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中庸•14》:「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4.《論語•里仁•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於天下,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6.《論語•里仁•16》: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一)文意 1.“疏”,有的解釋為素食的“素”,就是吃不到魚肉渾腥的,吃的是素的食物,有的解釋為粗疏的“粗”。就是很簡單的食物。
2.“肱”,胳膊。把胳膊彎下來當枕頭用,也能睡得好好的。
3.孔子說,過這種簡單而又平常的生活,也可樂在其中。通過不義的手段,就是不正當的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如浮雲般,虛幻不實,聚散不定。
(二)本章傳達出古聖先賢不可企及的生命高度
讀到這一章,感覺古聖先賢所傳承的文化,有一種不可企及的生命高度,不為貧窮所困,不為富貴所累,“懷抱著離塵的高操,囑咐悠遠的諦理。”他們對生命的態度灑脫自在,對正理的抉擇,毫不含糊、擲地有聲。錢穆先生說:“本章風情高邈,可當一首散文詩讀。學者惟當心領神會,不煩多生理解”。
(三)一起來思考三個問題
【思考題一】:孔子是否喜歡過貧窮簡單的生活,不喜歡大富大貴?
孔子認為“疏食、飲水、曲肱”,可以樂在其中。是否表明孔子喜歡簡約的生活,而排斥對富貴生活的追求?
1.對窮困與富貴的看法上,現在比較流行的是:“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是說,有錢不一定快樂,沒有錢一定不快樂。當然這個錢可以包括富與貴兩者。這樣的說法,大家認同嗎?
2.當我們糾纏於貧窮與富貴能否得到快樂時,其實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方向性錯誤。
3.貧窮和富貴是我們要面對的兩種相對的外境,我們追求快樂往往在外境上去尋找思維,其實是沒有出路的。
4.朱熹引用程子的註釋:“非樂疏食飲水也,雖疏食飲水,不能改其樂也”。就是說,不是喜歡疏食飲水本身,而是疏食飲水不能改變我們內心的快樂。
5.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9》)強調的外境動搖、改變不了內心的快樂。
6.外境,不僅包括貧窮,還包括富貴。這兩種其實就包括了所有順的境界和逆的境界,它們都可以動搖我們內心的見解與快樂。
7.真正的快樂來自我們的內心,是精神成長的快樂。孔子對富貴與貧窮,或者是說對生命的態度,如同《中庸•14》上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不管你面對何種境界,如果本來就是富貴的,就在富貴之上行道,如果本來就是貧賤的,就在貧賤之上行道,君子沒有一種境界不可行道,沒有一種境界不自在,不快樂的。
【思考題二】:既然是否快樂與貧賤、富貴等外境無關,那麼我們是否要努力去追求富貴?
1.孔子曾經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5》)
2.富與貴是一種外在的快樂,雖然不究竟,甚至如浮雲般,但可以獲得眼前短暫的安樂,故人人想得到它。
3.對於一個追求仁德的君子,要不要追求富與貴呢?
孔子及其弟子在一生的行道過程中,都一直謀求做官,假借權貴,推行仁政。
如果沒有子貢等弟子提供必要的錢物,孔子及弟子們的周遊列國,遊說政治主張,播散儒家文化的種子,也不可能實現。
4.中華傳統文化中歷來把“內聖外王”、“有德有位”視為完美。《孝經》中,孔子把最究竟的孝道,也安立為:“立身行道,揚名於天下,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5.對於一個一心利他的仁者,越富越貴越好,名聲越大越好!因為他所得到的富與貴不是用來自己受用,而是用來利益一切人的。
6.但求富求貴,必須以其道得之,且向內去求,而不是向外去求,追求內心仁德的完美。如此求法,才可以求得。
7.孔子曾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16》)其實是義還是利都是我們內心所趨向的目標。如果求義的話,利也會變成義,結果是義利雙收;如果求利的話,義也會變成利,即使得到的利也是僥倖而得,聚散無常,最終義利俱失。故“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
【思考題三】:在我們經驗中,不義而求得富貴的很多,而道德高尚的人反而窮困潦倒。是富貴還是貧困,難道是偶然而沒原因的嗎?
1.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努力,畢生求富貴,但做什麼虧什麼;有些人隨便做什麼,就賺什麼。
2.甚至有人通過偷、搶等不擇手段也能得到富貴而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有的好人卻沒有好報,或窮困或短命。
3.儒家承認有“天命”
4.如何去理解這些現象呢?其實儒家承認有“天命”,即過去所作的善與惡,會決定你現在和以後的命運。
5.“天命”不是不可動搖,一個極善極惡的人,就會使得今生的命運有可能發生改變。
6. 如果以前你做了、累積了很多善事,甚至是祖上積的福德,那麼今生不管做什麼都可以求得富貴。
7.命中本來有的富貴為什麼要通過不義的手段去求得呢?通過正當途徑也能得到。這就是小人枉自為小人的道理。
8.正當途徑,就是要合理合法合道去求,因為合理合法合道去求,今生的富貴,就會不斷延續,甚至可以惠及子孫。以不義的手段求得的富貴,其惡果遲早要顯現。
9.故孔子對這樣的富貴視如為浮雲。
(四)總結
1.現代社會,物質為主,精神為輔,故苦多樂少。本章孔子為我們揭示生命快樂的真相。
2.世界上最富貴的人,不一定是錢財和名位最多最高的人,而是對名和利最自在的人,能夠安於貧窮、富貴的人。
3.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是被名利綁住,對名和利最不自在的人。
4.合理合法地去求富求貴,求得的富貴是行道、利他的工具,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5.通過不義手段,求得的富貴,如浮雲般聚散無常,不僅不能帶給你快樂,而且綁住了你生命騰飛的翅膀!
6.感恩聖賢的教誨,在紛紛擾擾的時代,它是照亮我們生命的明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