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第九 第11章-3

…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
<白話>
我與其死在家臣的手上,還寧願死在弟子的手上!

<文義>
1.臣之手:「臣」,指家臣。「手」,暗示送終。
2.二三子之手:「二三子」,指學生。「手」,暗示送終。

<思惟提綱>
1.上一段,孔夫子不認同子路的做法,甚至說這是欺詐的行為,接著夫子怎麼說呢?
2.為何夫子會說︰「與其死於臣之手,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
3.子路是夫子貼身的弟子,明知老師對禮的重視與遵循,為何做出師所不喜的事呢?如果你是夫子的弟子,你會如何做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7》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2.《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3.《論語•八佾•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二、重點摘記 
(一)孔門弟子為何明知故犯?
既然孔子如此重視禮,為什麼作為孔門高徒的子路,居然會做出如此違禮之事呢?並且其他學生也是一起參與的。也就是說,孔子的弟子們都參與了這一次違禮事件。如果說一兩個弟子做錯了,還可以說是個人問題,全部弟子都做錯了,這個問題顯然就太大了。

(二)孔門弟子違禮有過前科
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為了破解這個疑問,我們先再看一個類似的故事。
1.《論語•先進篇》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說顏回死後,孔子的弟子們想厚葬顏回。孔子說:“不可以厚葬!”但弟子們不聽,還是厚葬了顏回。孔子就感歎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顏回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希望的啊,都是這些弟子們幹的啊!”
2.可見,在葬禮這件事上,弟子們違背孔子的意思是有過前科的。上次是顏回的葬禮,弟子們違反了孔子的心意,厚葬了顏回。雖然不是明顯違反禮制,但顯然違背了顏回安貧樂道的追求。所以,孔子雖然不滿,還沒有嚴厲批評弟子。
3.可是這次是為孔子準備後事,子路帶頭,所有的弟子都明顯違反禮制了。所以這一次,孔子是非常嚴厲地批評了這些弟子。

(三)如何看待孔門弟子的違禮
1.弟子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顯然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弟子們都不懂禮,也不能說,他們不想守禮。
2.他們只是出於對顏回的尊重和熱愛,所以厚葬顏回。這次同樣,子路和弟子們也是出於對孔子的尊重和熱愛,想用高規格為孔子準備後事。
3.所以我們可以說,子路和弟子們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熱愛,對同學的熱愛、對老師的熱愛。
4.愛有什麼錯嗎?“仁者愛人”,愛是多麼美好又崇高啊!君子應該“泛愛眾”,所以弟子們不顧孔子的反對,厚葬了顏回。這次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孔子了。

(四)面對弟子們的好心,夫子為何反對呢?
那麼面對弟子們善良熱誠的好心,孔子又為什麼反對呢?
1.首先,子路的所作是弄虛作假,孔子沒有家臣,卻讓弟子們冒充家臣。當然弟子也許會爭辯:“夫子,您確實是做過魯國的大司寇呀,以大夫之禮料理您的後事,也沒有什麼不對呀?這也不完全是弄虛作假啊。”
2.顯然,孔子是不接受這樣的辯解的。他認為我現在不做官了,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你們這樣的藉口,能哄騙一般人,難道還能哄騙上天嗎?哄騙自己的良心嗎?
3.《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意”就是不要違背良心,自欺欺人。所以,孔子直接給子路的行為定性為“行詐”。

(五)夫子的心願
1.進一步,孔子表明其心願:我與其死於家臣的手裏,我寧願死在弟子的手裏。
2.孔子畢生致力於禮樂教化,反對一切違反禮制的做法。
3.〈八佾•1〉說,季氏“八佾舞於庭”。孔子嚴厲地批評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怎麼能容忍自己的喪事違反禮制呢?
4.並且夫子並不以高官厚祿為榮,他是以做老師傳道授業為榮。所以,希望死的時候,不是被作為大夫對待,而是希望能被作為老師對待。
5.弟子們不去體諒老師的心願,卻以流俗之見,想高規格隆重地為老師料理後事,把葬禮辦得風風光光的,所以被孔子所批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