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第九 第12章-2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白話>
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放在盒子當中藏起來,還是尋求識貨的商人而賣掉它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文義>
(1) 韞匵:「韞」,藏。「匵」,匱也,收藏物件的盒子。韞匵,謂藏之匱中。
(2) 善賈:一種解釋,指識貨的賈人。另一種解釋,「賈」,同價;善價,
   指高價、好的價格。
(3) 沽:賣出去。

<思惟提綱>
1.從論語的哪個篇章可見孔子嚮往悠然自得的境界?
2.您是否也有著子貢的疑問呢?
3.孔子出仕的原則,內心取捨的標準是什麼?
4.姜太公和孔子有什麼相同的特質?夫子最讓您感動的點是什麼?

<義理解釋>  5分30秒    講師:劉政曜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2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2.《論語˙子路˙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3.《論語˙泰伯˙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二、重點摘記

(一) 孔子嚮往悠然自得的境界
在《論語·先進》中有這樣的描述: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圍坐在孔子身邊,孔子鼓勵大家談談各自的志向。當子路、冉有、公西華大談特談如何為官為相時,孔子並沒有表態;但當曾點說到自己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卻使孔子不由喟然歎道:“吾與點也!”
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適意、暢達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

(二) 子貢的疑問
對於這一些,子貢有時候會很不理解,他不禁要問:“既然老師這麼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那為什麼沒有選擇隱居,反而要東奔西走,遊說諸侯呢?特別是當有可以當官的機會,卻又放棄了呢?”

(三)孔子的原則
1. 寧肯待賈而沽、依道而行
孔子當然明白子貢的意思,他順著子貢的提問去告訴他:“我並非不想出仕,而是因為一方面時機不到,沒有賢明的君主;另外一方面,出仕的想法即使很迫切,但不能沒有原則,內心要有取捨的標準,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我寧肯待賈而沽。”這充分說明:聖人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應依道而行。
2. 隨時做好準備服務社會
孔子是希望伯樂發現他、啟用他,他也隨時做好了準備。
孔子曾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看看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始終不言敗、不放棄,他願意盡一切可能,用自己的才智為社會服務的心是熾熱的,他真正做到了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 不會迎合對方的需求而降低標準
蕅益大師批註說:“沽同,而待與求不同。”
同樣是買賣,如果急於尋求合適的買家,可能會迎合對方的需求,而降低標準。
在陳蔡被圍困期間,弟子們都餓得站不起來了,子貢就曾提議是否降低些標準,讓諸侯能夠接受孔子,以便啟用孔子。
孔子堅決不答應,而且批評子貢的志向不夠遠大。
4. 等待因緣絕不去攀緣
孔子願意把自己的道德學問貢獻給天下人,但能不能成功還要看機緣,他是在等待有識貨的人,等待因緣,絕不去攀緣。

(四)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1.就像姜子牙,聽說西伯侯姬昌在招賢納士廣施仁政,就來到文王的
  國境邊,他沒有毛遂自薦,而是輾轉來到渭水,每天在渭水河邊垂釣,
  等待姬昌的到來。
2.姜子牙釣魚的方法很奇特:魚竿短,魚線長,用直鉤,而且沒有魚餌,
  釣竿呢不放到水裡面,離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3.有人就把這件事情向文王作了稟報,文王斷定姜子牙是〜安邦定國之才,
  於是他齋食三日,沐浴更衣,帶著厚禮,親自前往,聘請姜子牙。
4.姜子牙輔佐周文王,興邦立國;後又輔佐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
  他有道德有學問,但是他是等待願者上鉤,他不攀緣。
5.姜太公是這樣,孔子也是這樣。當然孔子推行的是仁政,他不主張戰爭。

(五)孔子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的責任心
他有著堅定不移的精神,面對社會動盪,天下無道,他帶領弟子們
為天下人奔波,不管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他始終堅守理想,以積極的姿態去面對。這種勇氣與堅韌,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的原則
1. 寧肯待賈而沽、依道而行
2. 隨時做好準備服務社會
3. 不會迎合對方的需求而降低標準
4. 等待因緣絕不去攀緣
孔子有著〜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泰然。更有在面對社會動盪,天下無道,為天下人奔波的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的責任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