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第九 第12章-1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白話〉
子貢說:「假如這有塊很好的美玉,是用櫃子藏起來呢?還是賣給識貨的人呢?」

〈文義〉
1. 韞匵,據馬融注:「韞,藏也,匵,匱也,藏諸匱中也。」
2. 藏諸沽諸的兩個「諸」字,是「之乎」或「之歟」的合音字。
3. 善賈,是識貨的賈人。
4. 沽,是賣。

〈思維提綱〉
1.子貢說的美玉意指誰? 韞匵藏諸、善賈而沽又各是什麼意思?
2.子貢這般問話,夫子如斯回應;您有何感想?有無收穫?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 《論語•衛靈公•1》衛靈公問陳(ㄓㄣˋ)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2. 《論語•微子•6》長沮、桀溺耦(ㄡˇ)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ㄨˇ)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重點摘記 
    (一) 文義解釋:
“韞”是藏的意思,“匵”是指盒子。“善賈”是指識貨的商人,“沽”是賣。這句話的含義是: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放在盒子當中藏起來,還是尋求識貨的商人去賣掉呢?”孔子回答連說二句:“沽之哉!”加重語氣,確定是要賣的意思。孔子說:“自己就是在等待識貨的商人。

 (二) 子貢善用比喻,話中有話
子貢是言語科的高才生,善用比喻,經常與孔子有比較含蓄幽默的對話。他又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在這裡,他關於美玉是否藏與賣的這樣的問話,當然不是請教買賣的問題,這是話中有話的。孔子周遊列國,想實現自己的仁政理想,但一直沒有被任用,並非是完全沒有機會,而是孔子放棄了有些放在面前的一些機會。

(三)夫子欲推行仁政的志向一
1. 在衛國期間,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問孔子排兵佈陣的方法,孔子回答:“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我曾經做過;用兵打仗的事,我還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2. 孔子的軍事思想其實是很淵博的。冉有有一次指揮魯國的軍隊打了勝仗,魯國的執政官季康子就問:“你作戰指揮的能力是跟誰學的?”冉有回答:“是跟孔子學的。”由此可見,孔子不跟衛靈公談軍事,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3. 小結:孔子非常希望國君能夠接受他,推行仁政的主張,而不是用兵去打仗,由於孔子沒有跟衛靈公談用兵打仗的事,且明日遂行,孔子最終沒能在衛國被任用,衛靈公也先後二次錯失了與孔子合作的歷史機緣。

(四)夫子欲推行仁政的志向二
1. 《史記•孔子世家》和《論語•微子》中,都記載著“子路問津”的故事。在陳蔡絕糧被困七日之後,孔子一行前往楚國,途中被一條河攔住了去路,孔子就委派子路去打聽渡口在什麼地方。
2. 子路剛好碰到二位隱士正在耕作,便上前詢問。其中一人名叫長沮。長沮問:“哪個坐在車上駕車的人是誰?”子路回答:“是孔丘。”長沮回答:“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回答:“是的。”沒想到長沮就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呀?”子路只好又去問另外一個耕作的人,叫桀溺。桀溺確認了子路的身份之後,不僅沒有告知渡口所在,反而規勸子路:“如今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到處都是無道,誰又能去改變它呢?何必這樣跟著孔丘四處去遊說,還不如像我們一樣做一個避世歸隱的人。”說罷就只管耕田,不顧子路的詢問。
3. 子路無奈而返,告知孔子,孔子歎息道:“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意思是:他們是隱士,與鳥獸同處,置天下蒼生而不顧,這並非是我的志向。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這樣奔波呢?

4.小結: 孔子與隱者之間這場邂逅與辯論,隱士代表的是一種出世的價值觀,身處亂世,隱居不出;孔子代表的則是亂世當中,激流勇進,要尋找為天下人服務的機會。雖然不太認同隱士放棄社會責任的態度,但孔子也不反對隱士們的選擇,如果社會有道,他自己也很希望能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