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38章-1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白話>

公伯寮向季孫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 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並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對子路有所疑惑。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屍於大街上。」

<文義>

1.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週,孔子的學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 愬:同“訴”,告發,誹謗。

3. 子服景伯:魯國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諡號。

4. 肆諸市朝:古時處死罪人後,陳屍示眾。

<思惟提綱>
1.公伯寮以什麼理由投訴子路,還能讓季孫氏聽信?

2.子服景伯知道此事後,告訴孔子他想怎麼做 ?

3.捫心自問,如果我是子服景伯,我會如何作?

4.如果子服景伯來告訴我發生了這種事,我會如何作?

<義理解釋> 《憲問篇》第 38-1 

<重點摘要>

原文:
38-1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38-2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一) 兩位主角:公伯寮、子服景伯

1. 公伯寮

   姓公伯,名寮,字子週,魯國人,曾與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他也是孔子的弟子,但《孔子家語-弟子解》中卻沒有他。過去的註解中或者認為他不是孔子的弟子,或者認為他因為愬子路,被後人從弟子名單中剔除了。

  2.子服景伯

姓子服,名何,字伯,死後諡號景,當時是魯國大夫,頗有才幹, 也有權勢。

 (二) 本段故事(注譯) 

  1.公伯寮向季孫氏誣告子路。愬,通投訴的“訴”,也就是打小報告、說壞話的意思。

  2.公伯寮以什麼理由投訴子路,還能讓季孫氏相信呢?

  3.子路為人忠信,又極富有管理才幹,是孔門弟子中政事科的佼佼者,他會有什麼可讓公伯寮投訴的呢?

  4.朱子推測,以為 “在墮三都、出藏甲之時”,這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當時子路是按照孔子的安排墮三都,此舉是強公室,弱私家,將不利於季氏 所以公伯寮一誣告,季孫氏就相信了。 

5. 子服景伯知道此事後,就去告訴孔子:公伯寮在季孫氏那裡說子路的壞話,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這裡的夫子是指季孫氏。

  6. 子服景伯說 : 不過,我的力量還是足以影響季孫氏,並將公伯寮誅殺,將他的屍體陳列在市朝。

7.肆 : 就是將罪犯行刑後,陳屍在公眾場合。

諸 : 是“之於”的意思。
之 : 就是指公伯寮。
市 : 就是市場。
朝 : 就是朝廷。
古代大夫以上犯死罪,陳屍於朝,士人犯死罪,則陳屍於市。

(三) 小結

在這裡,我們不妨先停一下,捫心自問:

1. 如果我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會作何選擇?

2. 我是否會很慶幸,有朋友來可以通報消息,並能幫我擺平對手?

  3. 我是否會很期待朋友出手,將身邊的小人清除乾淨?

  4. 那麼我這些想法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認知模式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