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白話〉
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於冢宰三年。」
〈文義〉
1.高宗,殷王武丁的廟號。
2. 諒陰,二字音良菴,本又作粱闇,是天子居喪所住的房子,有誠信默然之義。
3. 高宗諒陰三年不言:這是尚書無逸篇中句子,然文稍有出入。言武丁居喪於廬,三年不施政令。蓋人子居喪必三年。
4. 君薨:國君死。此指帝王,而諸侯亦然。
5. 總己:總攝己職。
6. 冢宰:百官之長,猶後來的丞相。
〈思維提綱〉
1.本章裡,子張對夫子提了什麼問題?
2.您覺得子張何以提此一問?他的心裡是否有些什麼質疑?
3.聽完昨晚解說,您支持持守"三年之喪”嗎?理由是?
4.學習儒家經典後,能體會古聖王"制禮”作樂之用心嗎?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 諒陰: 居喪時所住的房子。《禮記·喪服四制》:「《書》曰:『 高宗 諒闇,三年不言。』善之也。」 鄭玄 注:「闇,謂廬也。」 李善 注:「諒闇,今謂凶廬裡寒涼幽闇之處,故曰諒闇。」
2.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只能帝王才能有。諡號,皇帝、后妃、諸侯、有名望的大臣都可以有。廟號、諡號連稱時,順序是廟號在前、諡號在後,漢代還喜歡在諡號前加個 「孝」字,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3. 《論語·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二、重點摘記
(一) 恭誦原文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
(二) 由《禮記•三年問》看三年之喪之目的、重要性
1. 昨天我們試著揣摩了一下夫子何以會發出 「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這句傷今思古之嘆,今天我們再來進一步探討古人為何如此注重“三年之喪 ”,而“三年之喪 ”對於今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2. 先來看 “三年之喪 ”的來源。《禮記•三年問》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
3. 為什麼要為父母至親服 “三年之喪”呢?這是因為要與孝子的哀情相稱而訂立禮文,以此來表現親屬族群之間的關係,區別親疏貴賤之間的界限,喪期和喪服等是不能有所增減的,所以說“三年之喪”是不能隨意改易的禮制。
4. 由此可知, “三年之喪 ”訂立的目的在於讓人們在父母辭世時充分地表達對父母的哀思,同時增進親族之間的聯結,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五倫關係中,儒家最重視的就是 “父子有親”這一倫,對於父母辭世、親人分離這一人生重大時刻,一定要用禮儀將內在的情感充分表達、抒發出來。
5. 《三年問》中也說: 「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 受到創傷越嚴重的傷者,其恢復就越曠日持久。受到哀痛越深切的喪者,其平復就越遲緩遷延。“ 三年之喪 ”就是為了體貼孝子內心的哀痛之情而定立的儀節。可以說,這一喪制充分表達了人倫生活中最深的哀痛,寄託了對父母至親最深的思念。
6. 《三年問》還詮說了“三年之喪 ”的重要性、必要性:「上取像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則於人,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這是說, “三年之喪”是上取法於天道循環,下取法於地道隆替,中取法於人道親疏,人們之所以能和諧生活、和睦共處的道理都盡在於此了。
(三)三年之喪的功效
1. “三年之喪”是人倫常道中最繁複的禮文,最隆重的禮節,是歷代帝王所遵循的共同禮制,也是古今如一的禮儀。由此可見,“三年之喪”是古聖先王取法天地之道,體貼人心,緣情制禮,讓人們能夠盡孝思,敦人倫,和天下的最重要的途徑。
2. 夫子在《論語》陽貨篇與宰我的問答中也提到 “三年之喪”的合理性:「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子認為,為何要服 “三年之喪”呢?因為“孩子生下來被父母懷抱三年,所以父母過世了至少要守喪三年。”這是非常樸素、平實的道理,但蘊含了夫子對人性深刻的洞察與關懷。
3 .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身體上受到父母照顧,心理上和父母長期依賴,所以父母過世,守喪三年,才能使我們心安,這是做兒女對父母最基本的回報。
5.父母的養育之恩豈止是三年就能報答的,孟子說 “ 大孝終身慕父母 ”,真正的孝子應當像大舜那樣,一輩子都在感念父母生養自己的深恩啊!由此可見,夫子看重的是,透過“三年之喪”,長養我們每個人心中本有的光明、溫暖、柔軟的仁愛之心啊!
(四)“ 三年之喪 ”對於今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1.前幾天,看到一則報導,國內一位知名作家在《致女兒書》中寫道:「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作家的母親也出過一本自傳《一家人》,在這本書的最後,這個在兒子眼裡不懂愛的母親寫到:「 在這裡,我想對兒子說:媽媽永遠愛你!」
2.父母與子女,竟然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彼此都感受不到對方心中的愛。其結論就是:缺愛,是當代中國家庭的癌症。看完這則報導後心裡很難過,心想這若是被夫子看到,當做何感想呢?用“ 三年之喪 ”所承載的聖賢心意,用“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仁德之心,可以療治這“ 缺愛 ”的頑疾嗎?
3. 針對當前親子關係的緊張,我的老師曾說: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熟悉母親的愛,那麼如何去表達關愛?這個關愛得讓孩子體會到愛,而且有的時候可能是無條件的愛。因為這樣的話,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會在生命中建立一個對他永遠不會變心的這樣一個母親的慈愛。”這是父母方面的
4. 那兒女這方面呢?“不管我們在怎樣的過程之中,我們都必須去理解,在內心裡找到父母親對我們關愛的那個點,藉以溫暖自己,也溫暖整個的人生。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在跟他人溝通,或者在這一生的努力之中,一直都感覺到父母的關愛是伴隨著自己的。”
5.父母的愛一直伴隨著自己成長,從小到大,從未稍離,但是這份愛在我們眼中實在是太普通、太平常了,沒有那麼驚天動地,銘心刻骨,而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地去體會觀察,那些不起眼的囉嗦嘮叨,那些看似嚴厲的呵斥管教,那些我們想也想不起來的襁褓中的歲月,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沒日沒夜的悉心照顧,一旦我們把這些都一一想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強烈感受到這股強大的、源源不斷的父母之愛。而當我們在內心真實感受到這份最本真、最偉大的父母之愛時,我們才能向周圍的人傳遞真愛,表達真愛。
(五)結攝
1. 《孝經》說: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我們希望社會和諧,人民百姓相親相愛,用什麼來教導最好?就是用孝道。
2. 找到原點的愛,回到最初的愛,就會發現,這個愛會像漣漪般向四周擴散開來,正如我的老師所說:「如果我們能夠不停地在內心中努力地去關愛他人,提升自己心靈的溫度、關愛他人的廣度,而且在關愛他人的智慧上也努力地提升,這樣的話,實際上從家庭開始,慢慢地溫暖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溫暖周圍的人。」
3. 我想,這就是“ 三年之喪 ”這一古禮對於我們這些現代人的意義吧!“ 三年之喪 ”雖久已不行於世,但夫子推崇“ 三年之喪 ”的心意,祈願能長存於你我心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