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42章-2

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曰:「果哉!末之難矣!」 
<白話>
歇一會兒又說:「鄙陋啊!這樣執著嗎?既然沒人了解你,你做好自己就是了。水深就穿著衣服涉水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涉水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麼可以責難他了。」

<文義>
(同前)

<思惟提綱>
1.子曰:「果哉!末之難矣!」言下之意為何?
2.孔子為何表現如此淡然?不在乎他人的評價?
3.2500年之後,歷史證明「孔子堅持難行仍行」是對的嗎?
4.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如何用之在弘揚儒家文化?

<義理解釋> 
一、引用的經文
1.《論語.衛靈公.39》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2.《論語.微子.6》:「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3.《論語.憲問.31》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4.《論語.八佾.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二、重點摘記
 (一) 原文及文義
(原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 有心哉,擊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 果哉!末之難矣!”
(基本文義)
一位肩扛草筐的隱士,經過孔子門前,聽到了孔子敲擊的磬聲,從磬聲中聽到了孔子的心聲,對於孔子的心懷天下蒼生的情懷表示了肯定,讚許孔子是“有心人”,但對於孔子不適時宜的固執堅持又極為不認可,甚至鄙視,形容孔子“鄙哉,硜硜乎”太固執了!引用《詩經》裡面的詩句“深則厲,淺則揭”來諷刺孔子,不識時宜。

(二)對荷蕢人的諷刺,孔子表現得很淡然
與孔子身處同時的荷蕢人,不能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持,其實也是有情可原的。畢竟賢者與聖人境界相差甚遠,自然不得其真實意趣。就好比中學生看不懂大學生課本一樣。所以,孔子對於荷蕢人如此刻薄的評價,表現得很淡然。悠悠的說了一句:“果哉!末之難矣!”

 (三)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言下之意
1.六十多歲的孔子已經到達“耳順”的境界。孔子沒有作任何解釋,還對荷蕢人表示了理解:這位隱士真是果決之人啊,如此選擇的話,那倒簡單了!
2.孔子言下之意:你的選擇也很好啊,可惜那不是我要走的路。
3.正如〈衛靈公篇〉孔子所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那聖人要走怎樣的路呢?〈微子篇〉第6章,也出現了兩位賢者隱士——長沮和桀溺,他們同樣譏諷孔子看不清濁世滔滔,逆流而上,不識時務。在這裡呢,孔子作了明確的回應,夫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張居正解釋說,鳥獸是異類,我不能與之同群。天下之人與我同生並育,我不和他們在一起又和誰在一起呢?正是因為天下無道,我才不能為了自己的高潔而絕人逃世,我要盡己所能去改變這無道之天下,假如天下有道,就用不著我了。
5.可見古之聖人,慈悲為懷,民飢則曰己飢,民溺則曰己溺。就像父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是他不能放棄,而是他不忍心放棄。即使孩子再差、再不好,作為父母的又怎麼忍心不管呢?

(四)夫子不在乎他人的評價,為何?
1.孔門弟子將晨門人和荷蕢人兩章列於此,都是寫了對夫子的譏諷之言,實則是藉以比較出夫子高遠的聖人境界,也是澄清世人的誤解。
2.如荷蕢人一樣,後世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孔子的堅持,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看成是固執、迂腐;很多人因為孔子周流列國,不為諸侯所接納,惶惶如喪家之犬,把孔子的一生評價為失敗的一生。
3.這真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自己功利而庸俗的立場去妄加揣度聖人的境界。聖人看重的本就不是名利,而是道,是義,對於當世的隱士賢者的評價都不以為然,豈能在意後生小子的誹謗。
4.本章的學習,從這個角度,也應該對我們有所策勵,我們做為學人應該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修改自己的言行上,不要對別人妄加評判,一不小心可能貽笑大方,甚至成了後世的笑柄。正如本篇29章(有些版本是31章),孔子策勵子貢:“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五)荷蕢人知音知心,卻不知木鐸之意
1.我們再來看蕅益大師的評論,“既知音,亦知心,但不知木鐸之意耳。”這個評論非常地準確,蕅益大師說那位荷蕢人,他聽到了孔子的心思,可以說是知音難覓,他把孔子的心思說出來了。可是他卻不知道木鐸之意,他跟孔子的境界還有一個差距,就是不知道木鐸之意。
2.什麼叫木鐸之意?前面《論語》裡面〈八佾第三篇〉提到,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個儀封人就是在儀地受封的一個小官,他要請求見孔子,從者見之,跟隨孔子的人就給他引見了。這個儀封人見了孔子之後出來,就對這些弟子們說,你們不用擔心,夫子之道不會喪亡,天下現在是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必定要以夫子為木鐸。
3.木鐸是一種金屬的鐘,敲起來很響亮,可以震徹四方。這個意思就說孔老夫子他出世,是為了當後世的示範、垂範,他的出世可以使衰亡的聖賢之道重放光明。這就是木鐸之意。那個荷蕢人他不明白孔老夫子這種使命,所以蕅益大師評價其不知木鐸之意。
4.顯然儀封人的境界就要比本章出現的隱士荷蕢人要高,至少他更能理解夫子堅持的意義。

(六)“ 果哉,末之難矣 ”另一種解讀
1.我們再來看最後一句“果哉,末之難矣”,南懷瑾老師對這句話有不同的解讀,南老將這裡的“末”解釋成最後, “ 末之難矣 ”,就是人生最後的定論很難下。
2.這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確實,不僅是人生的定論很難下,其實,很多事情我們在當下都很難對於最後的結果下定論。
3.所以本章,蕅益大師又評說,“果哉末之難,卻與知不可而為之,作了一個腳註,可謂是難行能行。”

(七)歷史證明“孔子堅持難行仍行”是對的
1.2500年以後的我們,從拉長的歷史來看,就比較能理解孔子當初堅持的意義了,因為歷史給出了答案。
2.雖然在孔子那個時代的努力,未能讓禮制恢復,從春秋到戰國,到後來的秦朝,王道沒落至霸道,霸道沒落至荒淫無道。看起來,孔子的努力沒有改變歷史的進程。可是,文化的道統並沒有湮滅,因為夫子的努力,到了漢朝,漢武中興,漢武帝獨尊儒術,把儒家做為舉國上下正統的學派。
3.這不正是孔老夫子當年固執堅持、難行仍行,所得到的最後的結果嗎?
4.時至今日,傳統文化雖然衰落了好幾代,整個社會都變得急功近利,很多人都在為追求物質,追求名利而忙碌。即使如此,儒家文化依然在我們血液中流淌,中華傳統文化依舊是全世界唯一延綿未絕的文化。這難道不就是孔子當初難行仍行,遺留給我們的恩澤啊!

(八)結攝:傳承夫子精神,弘揚中華文化,是你我的使命
我們要傳承孔老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內涵,恢復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是我的使命!幸運的是,我們已經得逢盛世,現在全國乃至於全球,中華傳統文化已經開始在復興了,孔子學堂也已經開遍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有心人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作為華夏兒女、龍的傳人的我們,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聖人的示範告訴我們,我們下的功夫不會白費,付出未必都能馬上看到收穫,但是看不到不代表沒有收穫,眼光要放長遠,可能收穫就在不久的未來,也可能延綿於後世,代代相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