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41章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白話>
41.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文義>
(1)石門:地名。魯國都城的外門。
(2)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思惟提綱>
1. 從「晨門」與子路的對話,可見這位「晨門」不是普通人,他的背景為何?
2. 「知可-知不可」與「為-不為」造就哪五類不同的人物?有什麼差別?
3. 孔子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在抉擇時,他的思考跨度為何?
4. 就「知可-知不可」與「為-不為」搭配出來的五種類型,多少都曾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檢視一下,你是如何做抉擇的?
5. 孔子為何能超出一般賢人,為中華民族注入一股無窮的正能量?
6. 本章給我們的啟示為何?在學道的路上,我們應有的基本心態為何?
<憲問篇-第41章-義理解釋  5分40秒>
一、 引用資料
1. 藕溢大師《論語點睛》:「只此一語,描出孔子之神。蓋知可而為者,伊尹、周公之类是也。知不可而不為者,伯夷、柳下惠等是也。知可而不為者,巢許之類是也。知不可而為之者,孔子是也。若不知可與不可者,不足論矣。」
2. 《論語・為政篇・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3. 《遵生八箋·塵外遐舉箋·歷代高隱姓氏·巢父》~989~巢父與許由的典故
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擊其膺而下之。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聞貪言,負吾之友矣。」遂去,終身不相見。
二、 重點摘記
大家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憲問篇》的第四十一章。
(一)原文與白話翻譯:
1.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2. 白話翻譯
子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有一天晚上住在石門這個地方。晨門就是專門負責開關城門的人,他問子路:“你從哪裡啊?”子路回答說:“我從孔子那裡來。”晨門一聽,馬上問道:“你說的是就那個明知其不可為,卻偏要為之的那個人嗎?”
(二) 晨門的背景
1.這位晨門顯然聽說過孔子周遊列國,到處碰壁的事。他本人很可能是一位避世不出的賢者。就如前面兩章所講到的,當時因為看到亂世無道而退居不仕的賢者,還不是個別人。
2.他自己既然避世不出,想必也認為,在那個時代,孔子還執著地出來弘道,雖然志向可嘉,但是不夠明智,所以話裡略帶譏諷。
(三)「知可-知不可」與「為-不為」的造就了不同的人物
1.殊不知,這正是孔子與其他聖賢的不同之處。蕅益大師對這一章註解道:“只此一語,描出孔子之神。
(1)蓋知可而為者,伊尹、周公之類是也;
(2)知不可而不為者,伯夷、柳下惠等是也;
(3)知可而不為者,巢、許之類是也;
(4)知不可而為之者,孔子是也;
(5)若不知可與不可者,不足論矣!”

2.說明五種狀況的差別:
其中列舉了五種情況:
(5).不知可與不可者,是最差的。因為他們不能審時度勢,沒有這個判斷力,智慧不夠。
(1)與(2)“知可而為者”與“知不可而不為者”,都屬於常情。說通俗一點,就是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
(3)知可而不為者,雖是明白人,但更在意個人的清高自在,對入世救人不感興趣。
(4)唯有孔子,他明知不可卻偏偏要為。不可為的事,為什麼還要做呢?聖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三) 聖人思考的跨度更長,做長期的投資
1.一般人所謂的“可為”與“不可為”,都是就短期有沒有成效而論的。在聖人眼裡,幾十年不算長,幾百年也不算長,他們思考的跨度可能是幾千年甚至更長。
2.如在《為政篇》裡,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一世就是三十年。子張對能否預判十世已頗感疑惑,可是孔子卻說:不要說十世,就連百世——也就是三千年的世運,也能知道。
3.因此,聖人判斷可不可為,就不僅僅是看短期,更要看長期。短期、長期都無效的事,當然誰也不會去做。但眼前無效、長遠有效的事,卻不是不可以做。就像有些人做短期投資,有些人做長期投資;長期投資的事,短期內也許看不出收益,甚至是只見投入,不見產出。
4.孔子教化弘道,更像是長期投資。雖然他惶惶如喪家之犬,不見容於當時,但是孔子之教,卻影響中國兩千五百年,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而且還遠播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誰能斷言,這不是可知百世的孔子,當時就能預見到的呢?
(四)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為華夏注入一股無窮的正能量
1.一般的賢人,或者看不了那麼遠,或者看到了也沒那個志向,或者有那個志向也不能堅守,或者能夠堅守也沒那個力道。
2.而孔子卻能以布衣之身,歷經坎坷,遊化諸侯,雖不為所用,一無所成,但在這個過程中,他表現出的大智、大仁、大勇,就如同注入中華民族機體的一股無窮的正能量,使之得以生生不息、屹立不搖。
3.所以當世道混亂,在其他賢者以為不可為時,孔子卻大為特為。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也正在此也!
(五) 總結:學道的心態,應效學孔子眼光放長遠。
反照我們自己,在學問實踐時,常常會遇難而退或者急功近利。這都是因為把時間尺度調得太短了。因此,我們也應該學著把眼光放長遠,才能進入學道的基本心態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