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篇 第44章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白話>
孔老夫子說:「在上位的君主如果好禮,則其使民就容易。」
(君主好禮,必能以禮待民,而民眾也必隨之好禮,而 以禮待君主。
 禮本於敬,上下以禮相待,就是上下互敬,
 所以國家需要使用民眾時,民眾就會聽從。)

<文義>
1.上:在古時指君主和主政者。
2.好、易,皆去聲。
3.【集解】民莫敢不敬,故易使。
4.【集注】謝氏曰:『禮達而分定,故民易使。』
5.【餘論】四書約旨:內外上下大小無一物不得其分,斯謂之好禮。

<思惟提綱>
1.為什麼上位和下位是命運共同體?
2.為何上下關係容易產生對立呢?
3.從日常生活中,是否觀察到“好禮”的好處與“不好禮”壞處?
4.上位或者下位,是一種假名安立。學習了本章之後,在自己所扮演的
  各種角色當中,是否有了更多的警醒與啟發呢?

<讀誦>     11分26秒
第 章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44.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第章~ 第章   各章讀誦5遍
第章~第章 串讀 5 遍
40. 子曰:「作者七人矣。」
41.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42.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者而過孔氏之門者,
   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43.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44.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義理解釋>   12分20秒

一. 引用經文
1.《三字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3.《論語•學而篇•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4.《論語•子罕篇•17》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5.《論語•雍也篇•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6.《論語•先進篇•6》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7.《三字經》: “人不學,不知義。”
8. 張居正: “若為上的心誠好之,修之於身,而視聽言動必以禮;
              達之於政,而教訓正俗必以禮。”

9.《論語•子路篇•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
    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0.《論語•八佾篇•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1.《朱子集注》謝氏曰:“禮達而分定,故民易使。”
12.《朱子語類》解釋: “達,謂達於下。”
13.《論語•顏淵篇•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14.《論語•為政篇•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5.《論語•為政篇•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二. 義理解釋         12分20秒
恭誦原文:
【子曰: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孔老夫子說:“在上位的君主如果好禮,則其使民就容易。”

(一) 上下是命運共同體
    上,在古時指君主和主政者。
    其實,上下是一種假名安立。
    比如在家庭裡,父母是上,子女是下;
    但離開家庭,父母到了子女做領導的公司、單位做一個員工,
    那上下就反過來了。
    所以上下是一種社會分工,意味著承擔的責任不同而已。
    理想的上下關係,應該是上面有命令,下面馬上行動〜
〜步調一致,共同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因為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國家,所有的事業,都需要上下一群人的
共同努力,尤其是涉及到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一些事關長遠的事業,
更是需要幾代人的共同不懈努力。
因為我們是命運共同體,所以合則贏,不合則輸。
(二) 為何上下關係容易產生對立?
1.但現實中,上下關係很容易產生對立,在上位的人往往覺得使民難,
  下屬不聽話、不配合。所以沿著外延式的思惟,採用法治〜
什麼不足就加強什麼,在控制下屬、讓下屬聽話、在守規矩上下功夫,
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來約束人。但管得住身,卻管不住心。
當上下兩個人的心沒有調到一個頻道時,
就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出工不出力的現象。
2.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
  孩子為了應付父母檢查,把書本打開,做出寫作業的樣子,
  但底下卻藏著一本連環畫,一聽到開門聲,馬上把連環畫放到抽屜裡,
  動作之熟練,簡直無法想像。
3.現在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個訣竅、一個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
  在上位的人,不需要瞎動腦筋、亂花功夫,只要在自己身上努力,
  自己能夠做到好禮,那麼下屬自然就變得聽話。這是什麼道理呢?
4.其實,下屬為什麼不聽話?
  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不知禮,也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會出現不循本分、不安其位、甚至
  越位的情況發生。
  比如:孩子覺得,我不想讀書,是父母讓我讀的,所以,能偷懶就偷懶。
5.員工覺得,我為企業打工,老闆賺大錢,我才不願為企業多做事。
  試想,當孩子、員工、下屬都抱著這樣對立的想法,
  又怎麼可能形成合力呢?
6.所以,作為一個在上的家長、領導、企業家,有一個最重要的
  使命和責任,就是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教育家,
  不僅僅養孩子、給員工發工資就夠了,還要進一步教化他們,
  讓他們知禮明理。
所以《三字經》說: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三)禮,天地之序也。
1.《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所以聖王制禮作樂,把天經地義的內涵轉化為人與人相處的禮儀,
規範了每個人應盡的本分,人人安分守己,天下自然和睦。
2.“禮之用,和為貴。”現代企業管理中藉用了這樣的內涵,
在製訂發展規劃的時候,把企業的願景、使命與員工的前途、命運緊緊
捆在一起,有了共同的目標,再細化分解到每一個崗位,從上到下,讓領導和員工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能形成上下同心、互相配合的良好局面。3.同樣,一個國家,一個家庭,如果能確立了正確長遠的目標,
  每個人又都能圍繞這個共同的目標找到自己的下手處,
  那就會不斷的共同增上。

(四) 上好禮始於〜知禮明理好樂禮
1.那這樣的教育、教化從哪裡開始呢?
  從上好禮開始,在上之人,首先自己必須做到知禮明理。
2.李炳南先生說: “好禮的'好'字 非常重要!”
  好 ,《說文》曰: “美也。”就是以什麼為美,
                  是一種價值觀引發的內心欲求。
  所以喜愛菸酒的,叫好煙、好酒,看到菸酒就眉飛色舞;
  崇尚道德情操、不斷改善提升自己的,叫好德、好學,
3.夫子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也讚歎“有顏回者好學,今也則亡” 。
4.現在把 “好”這樣一種追求的心理狀態,把它用到對禮的追求
  和好樂上來,而且達到樂此不疲的程度〜〜上好禮。

(五) 好禮是學習來的
   1.但這種對禮的喜好不是我們自己本有的,
   必須要跟隨師長學習才能得來。
   2.《三字經》說: “人不學,不知義。”
     因為常人的習性喜好,大多是好煙、好酒、好色、好玩、好睡等……
     庸俗低級的趣味,讓人貪圖享受,不求上進;
     而真正幫助人向上、精神振奮的好德、好學等美好的品行,
     則非常缺乏、甚至空白。
   3.所以,上位之人要教育別人,首先自己要跟隨聖賢、師長學習,
     改變自己、充實自己,自己有了內涵才能傳遞給別人。
     當我們在跟隨師長的學習過程中,真正地領受到師長那種
     發自內心的對禮的好樂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們的心一定會被深深地打動,
     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對禮的強烈的希求。
   4.就像一個家庭,如果父母對讀書十分的喜愛,
     一有空閒就捧起書本讀,
     讀的時候還搖頭晃腦,陶醉在古詩文的意境中,
     好像全身每個毛孔都放射出傳統文化的氣息。
     那麼,父母不用說一個字,不用勸孩子讀書,他就會被深深地感染,
     因為在他的理解領會中,讀書是一件非常非常快樂的事。
   5.這個過程就是教育,就是傳遞。
     對一個單位、一個國家來講〜
     上好什麼,就會成為一種風氣、一種風尚。

(六)結語
1. 所以,當我們從師長那裡,一再親身地體驗到〜
〜他發自肺腑地、至誠地對別人的尊重和關心,
  凡事總是以禮相待,體諒他人,待人著想,
  而不是要求指責別人,說出的話又是那麼的充滿愛意,
  讓人很容易信任和接受,這樣的人格魅力,
  就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永遠不會忘。
  而且會推動著我們去效學,不斷地改善自己,
  而且這種改善就像被人推著走一樣停不下來,欲罷不能,
  這個時候,才有了那種好學、好禮的內涵。

2. 張居正說: “若為上的心誠好之,修之於身,而視聽言動必以禮;
   達之於政,而教訓正俗必以禮。”
   這個時候,無論律己、施政,都能以禮來規範,
   處處克己復禮,事事為民著想。

3. 人心都是肉長的,人與人之間,往往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所以“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上下之間就建立了一個彼此相互尊重的關係。
  而這個局面,來自於上好禮 ,最初是從上位之人的發心開始的。
4. 《朱子集注》謝氏曰:“禮達而分定,故民易使。”
  《朱子語類》解釋: “達,謂達於下。”
   因為上好禮,上 發自真心的想要幫助對方,
   當這個真誠的心意傳遞到對方心中的時候,
   必然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尊重,
   那個時候,彼此之間的障礙就消除了,溝通做事就非常的順暢。

5. 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上好禮與民易使之間,是因果關係,
  上好禮是著力點,功夫到了,民必然易使;
  上好禮是主動方,民易使是被動方,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上好禮是馬達,民易使是車輛,馬達一啟動,車輛就往前,就這麼簡單。

6. 春秋時期,天下無道,禮崩樂壞,在上的君主、主政的大夫們,
   大多違禮僭越,而又欺壓百姓,希望民眾聽話,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都渴望得到百姓的順從、恭敬和忠誠,
   但都不能從自身找原因,
   連自己都做不到,卻希望在下的民眾能做到,
   自己不想付出,卻想得到民眾的擁護,
   豈不是緣木求魚、痴心妄想。
7. 所以,本章,夫子針對時弊給上位者開出了一劑治世的良藥,
   也是對我們想要成為上的後人們一個極大的提點和警醒。

作為一個在上的家長、領導、企業家,
有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就是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教育家,
不僅僅養孩子、給員工發工資就夠了,
還要進一步教化他們,讓他們知禮明理。
首先 就是把自己做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