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45章-2

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白話>
子路又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回答說:「修養自己,使全國百姓能安居樂業。講到修養自己使天下百姓能安居樂業,並不容易做到,像唐堯舜那樣的聖人,還常常憂慮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文義>
1.  安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
2. 病諸:病,憂慮、有所難。諸,猶彼,代名詞。

<思惟提綱>
1.孔子說修己之後要安人,安人之後呢?
2.安人之後,為何要安百姓?
3.為何說「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4.本章呈現修行的步驟為何?以何者為基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的經文
1.《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2.《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3.《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二、重點摘記
(原文)
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一) 修己以安百姓
子路於是又進一步問道:“如斯而已乎?”這樣就可以了嗎?下一步再怎麼做呢?夫子回答說:“修己以安百姓”,在修己的基礎上安百姓。
前面安人,指與自己有直接接觸的人,此處安百姓所指更加廣泛,凡與自己不直接接觸的人,都含攝其中。

(二) 安人之後,為何要安百姓?
必須要安百姓。只滿足於幫助關係近的人,仁德無法圓滿。圓滿的愛心,必是遍愛一切蒼生,無論關係遠近,無論直接間接。仁德修養至如此境地,才能徹底消除人我差別,達到天人合一的聖者境界。所以,安人之上,還需進一步擴充心量,安一切蒼生。

(三) 從修己到安人、安百姓是修行步驟
由修己出發,到安人,到安百姓,
對應的就是大學之道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
遵循的就是《中庸》所說“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循序漸進的原則。
學人依此次第步驟用功,仁德就能一步步圓滿,明德就能一步步彰顯,做到極致就成為聖者,就是“止於至善”。

(四) 修為以修己為基礎,貫穿始終
1.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修己”作為基礎,貫穿了始終。安人、安百姓,都要修己以安。
2.就像《大學》中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是以修養自身,也就是修己作為根本。庶人從基礎做起,固然要以修身為本,已經貴為天子的人,還是要以修身為本,修己的功夫不可須臾而廢。
3.古往今來,位高權重之後,放鬆了自我修養,招致失敗的悲劇不在少數,需引以為戒。

(五)為何“堯舜其猶病諸”?
1.夫子答一送一,回答完下一步怎麼做之後,又送上一句:“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2.病是難的意思。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堯舜做起來,恐怕也難以做到十全十美。
3.既然堯舜也難以圓滿的做到安百姓,還能說他們是聖者嗎?需知儒學是心法、是內學,君子聖賢是按照學人心靈的高度來確立的。
4.堯舜之所以被稱為聖王、聖者,是因為他們的心靈已然達到了遍愛一切蒼生等無差別的境界。所以即便他們治下的百姓仍有冥頑不化者,仍不妨礙他們作為聖者的圓滿。

(六) 總結:看到夫子對我的恩,更楷定我的聖賢之道
那麼夫子為什麼特意加送這句話呢?
1.前面在子路的不斷追問下,夫子把君子之道由修己一路談到了安人、安百姓,所安之人數量越來越多。如果由此便誤以為君子、聖賢是按照安人的數量來確立的,那就有可能會忽視心靈的提升,一味去發展人數,誤入外求的方向。一旦外求,就會離成聖成賢的心靈境界越來越遠。
2.夫子對弟子的關懷細緻入微,所以特意送上這句話,以避免誤解,楷定我們學習儒學的正確方向。
3.作為孔門心法的實踐者,我們都想成為君子、成為聖賢,那就讓我們按照夫子楷定的方向,在修己的基礎上安人、安百姓,在安人、安百姓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心靈,圓滿自己的仁德!

【補充】
作為一個自由的行動主體、頂天立地的人,有責任帶給別人安樂,有責任改變世界!
如何起而行呢? 從"修己以敬"開始。
修己以敬(red arrow right)修己以安人(red arrow right)修己以安百姓。
以下影片提供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RblH14SwY

大愛電視台,一種說法,黃俊傑教授 : 自由與責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