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46章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白話>
原壤伸開兩腿坐在地上等待孔子。
孔子說:「年幼時不守遜悌之禮;年長後又一無稱述以教導後輩;
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等於人生中一賊。」說著,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文義>
1.孫:“遜”也,就是謙遜恭敬
 弟:“悌”也,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
 不孫(遜)弟(悌):不守遜悌之禮 。
2.俟,就是等待。
 夷俟是臀直接坐地上,兩足向前張開,膝蓋弓起。
 夷俟是雙腿張開蹲踞以待,古代東方夷人的坐姿如此,所以叫“夷俟”
3.老而不死,是為賊:簡稱“老賊”,用來形容年長而沒有德行的人。
  什麼是“ 賊”?有註解說是“ 偷生” 。
  何晏集解上的解釋不一樣說:“賊”就是賊害、傷害。
<思惟提綱>
1.聽聞了〜“老而不死是為賊”〜( 簡稱“老賊”)
           您會認為哪些人是“老賊”?自己是“老賊”嗎?
2.本章〜夫子為什麼這麼說原壤?說著,還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呢?
3.子路堅決勸孔子與原壤斷絕往來。夫子是如何回應弟子們呢?
4.孔子的教育理念重視〜守禮有敬,為什麼謙遜恭敬非常非常重要呢?
<義理解釋>   11分  46秒
一. 引用經文
1.《曲禮》:“里有殯,不巷歌 ”
2.荀子說:“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3.《弟子規》: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4.張居正先生說:“禮法乃檢身之要,傲惰為惡德之尤。”
5.孔子說:“夫幼而不能強學,老而無以教,吾恥之。”
6.《尚書洪範》篇:“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 ”,這是五福。
7.張居正說:“一個人自年幼時,任情傲物,不知遜悌之道。
            及至長大,又蹉跎歲月,而無一善狀之可陳。
           今又老而不死,徒敗常亂俗,這就是風化之蠹,
           敗壞禮教,非害人之賊而何。”
重點摘記
憲問篇-第46章-義理解釋          11分  46秒
原文:
46.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文解釋:
原壤伸開兩腿坐在地上等待孔子。
孔子到了就說:“年幼時不守遜悌之禮;年長後又一無稱述以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就等於人生中一賊。”
說完了〜就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一) 文義深究:
1. 俟,就是等待。“ 夷俟”,就是雙腿張開蹲踞以待,古代東方夷人的
 坐姿是這樣的,所以叫“夷俟”。
2. 古人講禮、坐有坐相:坐的時候,先屈膝如跪,臀部坐在兩足之上,
 有客人來,上身就立起來,這叫正襟危坐;
3. 夷俟是臀直接坐地上,兩足向前張開,膝蓋弓起。
 這樣的坐姿非常不莊重。
4. 孔子帶弟子去訪問原壤,依禮,原壤應該出門迎接,可他不但不出迎,
 還雙腿張開蹲踞以待,這種無禮的作風和孔子教導弟子文質彬彬
 大異其趣。
孔子就開玩笑似的說:「你幼不遜悌、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
  警示隨行的弟子。
5. 最後那句 “老而不死是為賊”,簡稱“老賊” 經常被後來的文學
 作品引用,用來形容年長而沒有德行的人。

(二) 夫子為什麼這麼說原壤
原壤是誰?夫子為什麼這麼說他?他是孔子的故舊、老朋友。
1.《集注》上說他是老氏之流,視世俗規矩為繁文縟節,常有驚世駭俗的
          舉動,孔子的弟子都勸孔子不要和他交往。
2.《孔子家語》記載說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去幫他料理喪事。
   子路勸孔子 “不要去”孔子說“凡民有喪,匍匐救之,人有喪事,
   爬都該爬過去幫忙,何況是我的故交,就去了。
   不料,辦喪期間,原壤居然坐在母親的棺木上說:
  “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我很久沒有唱歌了。”
    然後就唱上了: “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啊。” 可謂驚世駭俗。
    夫子為之隱,孔子就假裝沒聽見過去了。

3.我們知道《曲禮》上講 “里有殯,不巷歌 ”〜
  鄰居有人過世,都不能在巷子裡唱歌,何況是自己的母親過世,
  原壤不但不表現哀情,居然坐著棺材唱歌。
  孔子隨行的弟子都受不了〜
  子路說:“您屈節而極至於此,到了這種地步,您實在不該和他做朋友!
  未可以已乎? ” 堅決勸孔子與他斷絕往來。
4.孔子卻告訴弟子們說“ 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
  親人不能失去作為親人的關係,朋友也不能失去作為朋友的關係。
  原壤雖然在唱歌,但他並未忘記他的母親、原壤很愛他的母親,
  我與原壤也依然是老朋友。而後,孔子也依舊和他交往。
  由此可知,孔子對原壤有著深刻的互通和理解。
  原壤也應當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學術思想,
  可能他素隱形怪的行為背後是另有深意的。


(三) 孔子的理念和價值觀
1. 這一章,孔子手持拐杖應該上了年紀,帶弟子去拜訪他,看見他夷俟,
  知道也改變不了他。
  就杖扣其脛,說 “ 幼不孫弟,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 ”
  這有戲言戲行的意味、也帶警示弟子的作用。
2.孔子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原壤也不在乎。
  因為原壤雖自放於禮法之外,但他也一定知道孔子的理念和價值。
3.所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話是孔子對故舊好友說的〜
(1)是相親狎,而不是深惡痛責罵人“老賊”;
(2)其二孔子說這句話也有人物背景,是在弟子們面前,有教誡的意味;
(3)其三這句話有孔子的思考脈絡、和他的教育理念。


(四) 孔子的教育理念〜守禮有敬
1.第一句就是“ 幼不孫弟”“遜”就是謙遜恭敬;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
 所以遜悌是講一個人在學習的最初、為人子弟最基本的心態和行為
  〜守禮有敬。
2.因為“敬是身之基,德之聚,”敬是做人的根基,幼能遜悌則身有所正,
  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則根基穩固、就能受學了。
  人一生能學多少、學多高、從初學至聖賢、由始至終
  就靠這一個敬字的功夫。
3.上一章就講個人做君子要修己以敬、治國平天下得修己以安人,
 以安百姓,都靠敬的功夫。
4.比如,我們聽一件事,如果別人說的內容對,但態度方式不好,
  但是因為我們有恭敬的心,就容易忽略對方的態度方式的不好,
  選擇對的聽進去。
  即使聽到了錯的言論,但是因為恭敬也能冷靜分析、客觀面對。
5.可是如果沒有敬的心態,就心浮氣躁,即使對方是對的,
 也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自尊心或其他原因不願意聽。
 這一點在生活中非常容易感受。

(五) 謙遜恭敬非常重要
1.那麼,什麼時候我們身心上會出現敬?
(1)通常真心認可別人的功德、恩德;或者真心的覺得這個人有本事、
  自己要好好學;
(2)再或者面對一件事覺得很重要,提起精神全力以赴的時候也會有敬。
  所以有敬存心的時候,都是我們的生命能夠受教和提升的時候。
2.荀子說:“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古代學者都把這種敬的能力的學習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3.弟子規講〜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都是在教我們學習敬。
4.古人講三歲看八歲,八歲看到老,其實就是看這個敬的功夫。
  很遺憾現在家庭不注意教這個了〜
  有的家長認為:小學中學要學的本領那麼多,
  重要的都學不過來哪還顧得上學禮學敬?
5.事實是恰恰因為沒學禮學敬、所以重要的本領就學不好。
  沒有敬,就沒有受教的基礎,怎麼能把教育做好呢?
6.張居正先生說:“禮法乃檢身之要,傲惰為惡德之尤。”
                 禮是檢身的首要標準,傲惰最傷害德行。
  對放肆傲慢的對治,就必須從小開始,
  否則長到大了,形成習氣就難改了,就無法受學。
7.孔子說:“夫幼而不能強學,老而無以教,吾恥之。”
  一個人幼要能強學的前提條件就是謙遜恭敬,幼能孫悌就守禮有敬、
  就能強學。恭心存心的遜悌是一個人的立身之基。

(六) 為何幼不遜悌,會長而無述 而終成老賊
1.下一章闕黨童子將命就講到一個孩子幼不遜悌〜
  即便聰明伶俐也沒有什麼發展。
2. 幼不遜弟就不能受學,不能受學就“ 長而無述” ,
 然後活到很老,還是恣情放肆、行不敬之事,這就是賊。
 從小到大到老,無一善狀、卻活了很久,這是賊生。
   什麼是“ 賊”?有註解說是“ 偷生”。
3. 程樹德認為原壤有修習吐納養生之術,所以孔子才說他健康長壽
 老而不死。
4.但何晏集解上的解釋不一樣說:“賊”就是賊害、傷害。
  那麼“ 幼不孫弟,長而無述,老而不死” ,這樣的生活方式到底
傷害了什麼呢?傷害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典型。
我們活在人群裡社會中,一舉一動都會對你周圍的人群產生影響。
一個人自幼至老,敗常亂俗,壞禮傷教、無一善狀,卻又久生於世,這就傷害了做人的典型,賊害了德行。

5.《尚書洪範》篇說,“壽、富、康寧、修好德(愛好德行)考終命(活得一生安享天年)”,這是五福。
“ 壽” 排第一個,最後一個考終命指長壽善終,這都是福氣。
(1) 中國人認為好人有好報,一個人可以長壽是因為有善報。
中國人也都希望好人長壽,看到有人德行不好卻活了很久,
就覺得這哪有天理呢?
(2) 所以司馬遷寫《伯夷列傳》時就特別痛心感嘆“天道寧論”
說像伯夷這麼好的人遭遇這麼慘,而像原壤這樣的人卻可以活這麼老,這哪裡有天理呢?
(3) 儒家講的福報是一個人要修德向善,才能福德一致;
否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七) 結語〜德行好的年長者,能帶給 年輕人 正向的啟發
1.一個人活得很老就更應該做示範〜
 讓人看到:長壽就是因為做人好,德行好的福報。
 這應該是年長者帶給年輕人的啟發。
2.可是,一個人自幼至老無一善狀,又活很久,年輕人就會覺得,
 他不努力,照樣好好活著,這就教壞了年輕人,這就傷害了做人的道理,
 賊害了德行,不論這個人是不是有意,都對社會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3.張居正說:“一個人自年幼時,任情傲物,不知遜悌之道。
及至長大,又蹉跎歲月,而無一善狀之可陳。今又老而不死,
徒敗常亂俗,這就是風化之蠹(蟲子),敗壞禮教,非害人之賊而何。”
4.原壤是方外之人,他的學術思想本就放曠於禮法。
  可就一般人而言,以此三點檢點自己的人生:
幼時遵守遜悌了嗎?
長大後有所成立和論述教導後輩了嗎?
如此這般,衰老了還是恣情傲墮、還整天想著延年益壽,吃營養品保健品,活得越久,就越是傷害了禮法教育,給晚輩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這就是賊害德行之“老賊”、世間的禍害了。
希望我們都能以此自勉。

教孩子首先要教什麼呢?

作為弟子,如果沒有敬字存心,

即便在好老師的身邊 在聖者的身邊,

也未必能開啟無盡寶藏,讓自己的生命得到綻放。

這是十分可惜的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