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42章-1

42-1.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者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42-2. 既而曰:“ 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 果哉!末之難矣!”】

<白話>
(一) 孔子在衛國,有一天正敲著磬這種樂器,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的人啊!

(二) 歇一會兒又說:“鄙陋啊!這樣執著嗎?(從他的磬聲,聽得出來他是個固執不識時務的人呀!)既然沒人了解你,你做好自己就是了。水深就穿著衣服涉水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涉水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麼可以責難他了。

<文義>

1. 磬 :一種打擊樂器的名稱。
2. 荷蕢:肩背著草筐。
3. 硜硜 : 擊磬的聲音。
4. 深則厲 :  指穿著衣服涉水過河。
5. 淺則揭: 提起衣襟涉水過河。
6. 果 : 果斷、決絕。
7. 末:無 。
8. 難 : 困難 。

<讀誦>  魏琳蓁/ 14分13秒
憲問第十四 第42章今天進度   慢、緊、背讀  各10遍
42.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者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第37-2章 ~第42章 各章讀誦5遍 串讀 5 遍
37-2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38.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9.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40. 子曰:「作者七人矣。」
41.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42.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者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思惟提綱>

1.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者從門前走過,聽到磬聲,說了甚麼?
2. 「樂」心之聲,這位荷蕢者,聽到孔子擊磬的聲音,表達甚麼樣的見解?
3. 子曰:“ 果哉!「末之難矣!」夫子真的認為沒甚麼好責難嗎? 還是有其深遠意涵 ?
4.學了這一章 ,請思惟 賢人 , 與 聖人有何不同 ?

<義理解釋>

一. 引用資料的註解
1.《論語.憲問.39-40》: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 者七人矣。」
2.《論語.憲問.3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3.《論語.憲問.41》: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4.《論語.季氏.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 
   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5.《論語.憲問.41》: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 果哉!末之難矣!”
(一)解釋文義:
磬:一種打擊樂器的名稱。
荷蕢:肩背著草筐。
硜硜: 擊磬的聲音。
厲 : 是指穿著衣服涉水過河。
揭:提起衣襟涉水過河。
果 : 是果斷、決絕。
難 : 是困難 。
末之難矣 : 沒有困難。
也,有讀成四聲;末之難矣,解釋為無可責難。我們這裡取前一種解釋。

(二) 本章情節(注譯)
本章描述一段非常有趣的情節。
1.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孔子在衛國,閒來無事,一次正在擊磬抒懷,恰巧一位肩扛草筐的人從門
  前走過,聽到磬聲,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
2. 既而曰:“ 鄙哉,硜硜乎!”
聽了一會兒又說,真是鄙陋呀,擊磬之硜硜然,擊磬之人太固執了。
3.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如果沒有人了解自己的抱負,就做好自己,獨善其身罷了。就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呢,就穿著衣服淌過去;水淺呢,就撩起衣服淌過去淌。
4. 子曰:“ 果哉!末之難矣!”
孔子聽到荷蕢者的評價,說:“真是果決啊,如果如此做抉擇的話,就不難了。
(三) 荷蕢者不是普通人,是位隱世賢者
1. 這位擔負著草編籮筐,在孔氏門前路過的人,聽到了孔子擊磬的聲音,就能知道擊磬的人是個有心人。可見這個荷蕢之人不是普通人,應該也是位有心人。
   2. 樂是心之聲,奏樂之人心裡面所思所慮,往往就能表現在樂器的演奏當   中。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出來,要有很高修養的人,才能夠通過這個音聲,體會到奏樂的人內心的思想。
    3. 這位荷蕢者聽出了孔子的心聲,所以才發表這樣的評論。很可能和前一章的“晨門”人一樣,荷蕢人也是一位隱世賢者。
4. 前面37章講的“賢者避世,…作者七人矣”,有七個人是孔子見到的隱士,說不定這荷蕢者就是一個。

 (四) 荷蕢者對孔子不客氣地批評
  從“有心人”的評價來看,荷蕢者對於孔子憂懷天下蒼生的情懷還是持肯定  態度的。可是,再往下聽,評價語氣就不對了。
1.鄙哉,硜硜乎
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語氣一轉,顯然是在批評孔子了,而且是非常不客氣的批評。
    鄙就是粗鄙、鄙陋,不屑的語氣。用“ 硜硜乎”來形容擊磬的人很堅強而又過於固執。下面又說“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2.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1)這個“莫己知”,就是“人莫知己”
別人不了解孔子,諸侯也不接受孔子之道。孔子滿腔的抱負,很希望在當時這個亂世推動周公之治,但是沒有人能夠用他,沒有知己。
前面35章,孔子講:莫我知也夫。可見,這個荷蕢之人真是聽懂得了孔子的一部分心思。
(2) 斯己而已矣
就是這個荷蕢人在表達自己的見解了。“斯己”,就是說修行好自己,既然世道如此,我們修行好自己就行了,就是孟子所說的“獨善其身”。
3. 深則厲、淺則揭
  這是荷蕢者引用《詩經》裡面的詩句,來諷刺孔子。
(1)深則厲,說凡是涉水者都知道,如果水很深,那麼你就直接垂下衣服過河,衣服濕了就濕了,因為你撩起來也沒有用。
(2)淺則揭,如果遇到淺水處,那你可以把衣服撩起來,把褲管捲起來,可以避免衣服弄濕。
這個意思是水有深淺不同,所以涉水過河的方法也有不同。他說這個話也是一語雙關,言下之意是什麼呢?涉水過河的人都懂得看水的深淺而選擇不同的方式過河,如此有情懷的一個人,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就不懂呢?
4.孔子你太固執,你逆流而上,你成功不了 !
荷蕢人的態度很明確:孔子你不必太固執,現在天下無道,應該去歸隱,不要強行出來,你即使出來,逆流而上,你也成功不了!
(七)總結
1.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招致世人誹謗
前一章,子路遇到的“晨門”人,形容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與本章的荷蕢人譏諷之意,如出一轍。正因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 招致了世人,乃至後世,對於夫子的各種誤解甚至誹謗。
2. 聖人的境界,賢者都難以企及,更何況一般人真是如孔子所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聖人的境界,一般賢者都難以企及,普通凡夫俗子,就更難得其門而入了。
〈子張篇〉子貢對於老師的評價: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 美、百官之富。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3. 荷蕢者譏笑孔子,是不知聖人之心!
 張居正評價本章時說,荷蕢人之譏孔子如此,是不知聖人之心者矣!
 換言之,孔子與這位荷蕢者的抱負不同,荷蕢者是個賢者,但是孔子是聖人, 聖人高於賢人,
4. 孔子仁以為己任,盡全力推行仁義,推行聖賢之教。
孔子仁以為己任,天下雖然無道,但是孔子不做隱士,不避世,知其不可而為之,用盡全部努力的去推行仁義,推行聖賢之教。僅這一點就不是那位隱士所能比擬的。
5. 對荷蕢人刻薄的評價,孔子的回應:“果哉!末之難矣!”
荷蕢人對孔子作了近乎刻薄的評價,孔子最後也對荷蕢人做出了回應,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對這句話的理解,各家有較大的分歧。孔子的回應,應該如何理解,又傳遞了  夫子怎樣的境界呢?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明天接著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