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47章-1

47-1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
47-2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白話>
47-1. 闕黨的一個童子為黨人傳信。有人就問孔子:「這個孩子是不是一個有心求上進的人?」
47-2.孔子說:「我看他坐在長者的位子上,又見他與長輩並肩而行。可見他並不是有心求上進,只是想快速成為大人呀。」


<文義>  (就 47-1 原文)
1. 闕黨:闕黨即闕里,地名,孔子所居,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城中。
2. 童子: 未冠者之稱,按古二十父加冠為成人。
3. 將命: 兩種說法,一者傳達命令給孔子,一者幫孔子傳達命令。
4. 或問之:有個人問孔子。
5. 益者與:求上進的人嗎。

<思惟提綱>
1. 闕黨童子有何表現, 讓人向孔子提問說:「益者與」?
2. 一般平常人是如何界定及觀察一個年輕人?
3. 孔子為何說這位童子「非求益者」呢?

<義理解釋>   6’03”
一、 引用的經文
1.《荀子•儒效》:“仲尼居於闕黨”。
2.《釋名•釋長幼》:“十五曰童”
3.《論語•子罕•22》: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禮記•王制》: 「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
5.《禮記•內則》: 「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
6.《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
7.《弟子規》:「入則孝,出則弟。」

<重點摘要>
(原文)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一)原文解釋
按照背誦進度,這章分兩天學習,今天背誦第一句:【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闕黨的一個童子為黨人傳信。有人看到這位童子聰明能幹,就問孔子,這個孩子是不是一個志於求益之人?孔子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問,而是舉其所目睹的兩件事,“居於位”和“與先生並行”,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認為他非有志於求益,只是盼望快成為一個大人。

(二)文義解釋
1.古時候,五百家為黨,闕黨就是這個黨名叫“闕”。
2.《荀子•儒效》說“仲尼居於闕黨”。有人說闕黨就是孔子故里。
3.《釋名•釋長幼》上說“十五曰童”,“童子”是指十五歲以下的人。
4.“將命”就是傳達賓主之辭命。
5.闕里的少年來傳遞信息,有人看他能為賓主傳辭,聰明勤快,口齒伶俐,就問孔子“益者與” ?“益”就是進益。
6.能收穫教學的益處,包括學業、品德方面都能有所長進。

(三) 為何身邊的瑣事要請問孔子的看法
1.小小年紀就能傳達命令,這個童子定是頭腦靈活、能做事。
2.有人就以此猜測這個童子應該能在替賓主傳話的優越條件之中,邊熏陶,邊時習,必會學有進益,開啟生命的無盡寶藏,將來也定會有很好的發展,於是就問孔子覺得他怎麼樣? 
3. 這是常常發生的事,想就身邊發生的瑣事了解一下孔子的看法。從而學習孔子是怎樣觀察一個年輕人的。
4.我們注意在或人的提問中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平常人對人才的界定--就是頭腦靈活、會表現,這是未來的可造之才。很明顯孔子不是這樣認為的。

(四) 孔子如何觀察而做回答
1.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沒直接回答或人的提問,而是提到他觀察到的兩件事:2. 一個是童子居於位;說他看到這個童子坐到了成年人的位置上。
2.第二是與先生並行。“先生”就是先我而生的長者、父母、老師等等,孔子看到這個童子跟長輩並肩而行。
3. 並因這兩件事就得出結論:這個童子不是來求教學的益處、不能真正受益,他只是一個求快速成為一個大人的求速之人。

(五) 為什麼孔子判斷童子非求益者?
1. 我們知道孔子對年輕人是很尊重的,他曾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認為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只要他願意努力前途就不可限量。
2. 那麼“居於位”和“與先生並行”到底反映了什麼?對一個人的成才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孔子據此就判斷童子非求益呢?
3. 錢穆先生說:古禮,“童子隅坐,無有列位。”按當時禮儀,“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兒子年齡大了都不能坐(《禮記•內則》),何況童子?
任何場合,只要有長輩在,小孩都只能站著,即使有座,也是在邊遠席子上。
4. 為什麼坐大人位置上不行?中國人教孩子講禮,有規矩。大人說話,孩子應該靜靜的傾聽學習。看到有位置就坐到大人中間,就是不守遜悌之禮,這證明他連最基礎的受學的弟子相都不具備,就是再聰明也走不遠。
5. 古人走路也有走路的規矩,“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禮記•王制》)與父輩走路要跟在後面,與兄長走路則應該肩隨而行,走側面,或稍後一點。
6.為什麼走路要落後一步?這都是強調一個晚輩、求學的人該有的心理和行為規範。有這樣外在的規範慢慢在心裡體會謙遜恭敬受教。
7.一個人成才靠學,學就要有弟子相,《弟子規》先說“入則孝,出則弟”。就是弟子的心裡要有真實的敬重父母尊長、有真誠的向他們學習的心。
8.“ 居於位、與先生並行”就反映了童子絲毫無謙讓之心,行為傲慢無禮,就不具備學的心態。“誠於內而形於外”,一個童子卻處處呈現出成年人的行為。
 跟成年人一樣“居於位並行”,這就是太著急了。
9.張居正說:“為童子而不安其分如此,是乃進修無漸,積德無基,(做一個孩子就這麼不安分,修行就沒法漸漸向上,德行沒有打好根基。所以說童子是)非求益者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