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白話>
10-1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治理一個國家,時令方面最好採行夏朝的曆法,交通工具乘用殷朝的木車,禮服方面戴周朝的禮帽,音樂方面就用韶樂和武樂。
10-2禁絕鄭國那種過度無節的樂聲,排除善於口辯諂媚的小人。因為鄭國的樂聲靡漫無節,缺乏中正和平的韻致,而善於口辯、諂媚的小人危險。」
<注釋>
1. 放鄭聲:放是禁絕的意思。鄭聲是鄭國的音樂,有靡靡之音,故孔子不要。
2. 遠佞人:遠,離開。佞人是當面奉承口齒伶俐而背後不做正經事的人。。
3. 鄭聲淫佞人殆:按這是伸說上二句的。劉寶楠正義:「樂記云:『鄭音,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殆是危險;佞人善口辯,必使君主聽其言,而致國家危殆。
本章是孔子言治國之道。
顏淵所問的是治理國家的方法,而孔子答覆他的,不但適用於治理國家,甚至也適用於治理天下,因為孔子非常器重顏淵的才德,所以應用「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的原則答覆他。孔子舉出治理國家或天下的幾項主要措施,對歷代的良好制度,都有所採擇,其所提出的,均是歷代制度中之最優者,甚至為了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倡中正和順之禮樂,而放鄭聲,遠小人,使國家日盛。
三代時,道在聖,心法相傳,天命即之,此千古之命脈,悟天人一貫之道裡,修無為之天德,故孔子將之集大成,建議立儀禮,定國風,戒民情,掃敗俗,移風浴德,使人心不斷提升,天德咸是,即達內聖外王之道也。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這一章講了夏時、殷輅、周冕,最後收攝在韶舞?
2. 為何說破壞禮樂法律制度,往往是佞臣小人造成的?請舉一、兩則。
3. 這一章跟我們自身的學習有什麼相關?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的經文
1. 《論語.泰伯.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 荀子《樂論》:「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3. 朱熹《四書集注》:「禮樂,治之法也。放鄭聲,遠佞人,法外意也。一日不謹,則法壞矣。」
4. 宋‧徑山宗杲禪師(1089~1163年):「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原文)
顏淵問為邦。子曰: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白話)
顏淵問如何治理天下、國家。孔子說: “曆法,就用夏曆;乘車,就乘著商朝所做的木質的這種大車子;戴的官帽,就戴著周代的禮帽;演奏音樂的時候,就演奏舜時代盡善盡美的樂舞。要去禁絕鄭國淫蕩的樂曲,以及遠離有口才但心術不正的人。因為鄭國的樂曲浮靡淫蕩,而親近諂媚善辯解的佞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
上一次講解,提到本章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 :
夏時、殷輅、周冕、韶舞,完整地表達先王之道的禮樂精神,以仁為本。
為政者在運用禮樂制度,當把握簡樸又不失莊嚴之道的原則,並且要禁絕淫蕩的音樂、以及諂媚善辯的佞人,因為這兩項是破壞禮樂制度的精神的禍首。
第二個重點 :
本章顏淵問為邦,不同於其他弟子問的是為政,顏回的格局大,問的是治理天下的道理。因為顏回具有輔佐天子的氣度跟高度。孔子的回答凸顯傳承先王的禮樂內涵和精神,才是長治久安的為邦之道。
今天會提到第三個重點
第三個重點 :
收攝在韶樂,接著要避掉“鄭聲,佞人”。
音樂具有完成人格修養的效果,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靡靡之音、諂媚善辯的佞人,透由耳根(六根中耳根最利),干擾純正的心思,道德敗壞、禮樂法律形同虛設,於是國家失序,邁向亡國。
二、 重點摘記
(一) 第三個重點:為政者要“放鄭聲,遠佞人”
這一章的第三個重點就是,為何講完夏、商、周的禮樂制度精神,緊接著是“放鄭聲,遠佞人”呢?我想這一點是有關於為什麼這一章講了夏時、殷輅、周冕,最後收攝在韶舞的一個原因。
1. 禮樂制度本是治國的具體大法
(1)主要是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音樂具有完成人格修養的效果。
(2)就好像荀子《樂論》裡面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3)所以這裡,朱熹的註解就運用張載的說法說:“禮樂,治之法也。放鄭聲,遠佞人,法外意也。一日不謹,則法壞矣。”
(4)意思是說,禮樂制度本是治國的具體大法,(師父請老師作讚頌)
2. 淫聲與佞人會迷亂為政者的心思,導致國家敗壞
(1) 為政者只要一日不小心,成天聽靡靡之音,也就是頹廢淫蕩的歌曲,又喜歡聽諂媚善辯解的佞人這類人,就會破壞禮樂制度的精神,甚至到了違法亂紀的地步。
(2) 換言之,破壞禮樂法律制度的人,往往是佞臣小人,他們不僅自己喜歡,也會引導當政者去做淫亂的事,迷亂為政者純正的心思,國家敗壞的開始或徵兆可以從這裡看出端倪。
(3)大家試著想,如果為政者身邊都圍繞著沉溺於淫聲與佞人之中,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結果就是道德敗壞,禮樂與法律制度就形同虛設,而逐漸崩潰,
(4)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或亡國之臣,都是具有這樣的特徵,可不慎哉!
(二)總結:本章結合心續的學習
1.這一章我們學習完它的內涵之後,我們應該要拉回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有什麼相關,我們讀經典都是希望不要只是停留在知識上的學習。
2. 我個人的體會,這一章,我覺得“佞臣”跟“鄭聲”都跟我們耳朵所聽聞的耳根有關係。
3. 佞臣,他擅長辨解,甚至可以將黑的說成白的。不明就裡的人,心思如果常聽到這種天花亂墜的言語,就會遠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
4. 其次,淫蕩頹廢的音樂也是透過我們的耳朵,聽著聽著也會干擾我們純正的心思。
5. 佛教中所說,我們六根中耳根最利。用於好的地方,可以“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意思是說,聽聞佛法或佛號就種下了成佛的因。
6. 但我們的耳根如果用到壞的地方,也會形成墮落的因。因為耳根會引發我們內心不當的心思或慾望,久之就變成了習慣而無法自拔,耽溺於外在享樂的環境中,要聽到純正內心的光明本性也就離你越來越遠。
7. 所以守住耳根,讓內在於我的純正本性,成為耳根或其他五根的守護者。
8. 就像孟子說的,心才是我們身體上的大體,耳目之官是我們身體上的小
體,我們應該先立乎其大,則其小者不能奪。
9. 讓心做為我們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讓耳目之官做為我們的主人。
以上是這一章小小的體會,跟大家互相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