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白話〉
孔子評論道:「臧文仲大概是個只會私據官位、空負虛名的人吧!不然何以明知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用他在朝廷擔任官職。」
〈文義〉
1. 臧文仲: 姬姓,臧氏,名辰,曲阜(今山東曲阜市)人, 春秋魯國大夫,掌魯政。
2. 竊位者:就是竊取官位的人。竊位,朱注:「言不稱其位,而有愧於心,如盜得而陰據之。」
3.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
4. 不與立:不薦之於君而並立於朝。不舉用他在朝廷擔任官職.
〈思維提綱〉
1. 臧文仲是什麼樣的人? 柳下惠又是什麼樣的人?
2. 本章孔子的感嘆,孔子感嘆什麼?
3. 反觀自我,是否也有嫉妒賢才的心呢?
4. 一旦升起嫉妒賢才之心會有何過患?
5. 學習本章後,如何策勉自己不要做個有嫉妒心的人?
〈義理解說〉 5’ 25”
一. 引用資料
1.《論語•衛靈公•11》: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論語•衛靈公•12》: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3.《論語•里仁•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一) 本章白話譯文
孔子說: “臧文仲這位高官,他是非常不稱職而竊居官位的人!他明知柳下惠是賢能的人才,卻不推薦他做官。 ”
(二)本章義理分析,分三點說明
【第一個重點】解釋臧文仲跟柳下惠這兩個人
1. 臧文仲:
臧文仲是當時魯國司寇,當了魯國司寇的官,司寇是掌管全國刑獄、安全、糾察這種事務,很像今天的公安部長,古代這個職務很重要。孔子也當過大司寇,但是孔子是根據他的賢才而擔任的;臧文仲則是根據他的家勢的關係。臧文仲當時可能不是只有擔任這個職位,可能還兼司空掌管全國行政之職,所以負擔有任命人事的特權。
2. 柳下惠:
至於柳下惠,這位是公認的賢者,是魯國的大夫,在魯國當官的時候,卻被三次貶官,都甘居下位,仍然堅守崗位而不忍離去。
3. 孔子感嘆及批判臧文仲
孔子這一章是感嘆,有這樣一個賢才,卻被冰凍起來,而沒有被重用,因此
就批判臧文仲這樣的大臣是竊位者,也就是竊居官位的人,因為他嫉妒賢才,
使得國家政治不清明,臧文仲要負很大的責任。
【第二個重點】嫉妒賢才,舉用庸才,只圖私利,國家永無安寧
1. 這一章是有關在朝居大位的大臣,不懂得舉用賢才,或是嫉妒賢才。
2. 以前兩章其實也都息息相關,因為前一章第十三章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講的就是臧文仲這類竊取官位的好色的人。換言之,明明有一個賢德之才,如柳下惠,卻沒有被重用。
3. 那我們再來看第十二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一個國家的重臣都如此的嫉妒賢才,私心自用,那國家未來的前途何在呢?如果用了一個賢才,國家政治才可能清明,如今用的都是庸才、昏才,只會圖私利者,那國家政治就永無寧日了,孔子的遠慮就在這裡。
4. 所以這一章我們也可以把它跟前面的“吾未見德好如好色者也” 、 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把它連在一起,這樣通讀的話,這三章就可以連成一氣來解讀。
【第三個重點】為什麼嫉妒賢才而不用賢才的人叫做竊位者
為什麼嫉妒賢才而不用賢才這種人叫做竊位者,就是竊取官位的人。因為這種人內心沒有人民,只有自己的權力或地位,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或地位,擔心有個能力比他強,做的比他好的人,甚至德性比他好的人,將來有一天會取代自己。所以大家可以比較這種人的遠慮,是怕失去權力或地位,他追求的是個人的事業與權力,而不是國家與人民的未來與幸福。這種心態孔子說:是竊位者,就是竊取官位的人。
(三)總結: 臧文仲竊位給我們的啟示
1. 因此,我們看到今天讀了這一章,臧文仲竊位章。這一章裡面應該可以給
我們很多的啟示。
2. 這一章雖然講的是臧文仲這種嫉妒賢才的人,但反觀我們自己,是否也有臧
文仲這種嫉妒賢才的心呢?
3. 就像我們當老師的,發現有老師表現比你好;
或在公司職場上有同事表現的比你好;
甚至,連兄弟姐妹之間也會想在父母身邊爭個輸贏,這都是嫉妒心。
5. 一個人嫉妒心一旦升起,我們就離德性或仁德之心越來越遠了,就會從一個君子下墮為小人。孔子早就告訴我們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講師與大家齊勉:
做個不要有嫉妒心的人,大家互相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