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白話>
孔子說:「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的人,那就是舜了吧。舜做了什麼呢?只是自己恭恭敬敬、莊嚴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罷了。」
<注釋>
1. 無為而治:不需自己去做,而能使天下安治。化治於無形,謂之無為。
2. 與:疑問詞,音余。
3. 夫何為:何以能做到這樣?「夫」音扶,作「此」解,指「無為而治」。
4. 恭己:恭謹以律己。
5. 正南面:古時君位坐北朝南。朝南面坐著,看百官以行政事。
<思惟提綱>
1. 孔子說:「做到無為而治的,只有一個人。」請問是誰?
2. 上位者可以「正南面」安穩地坐在高位上,前提是什麼?
3. 舜是怎麼做到「恭己」的?
4. 本章的子曰,你學習到了什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的經文
1.《史記 • 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ㄩˇ)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2.《大戴禮記.五帝德》 :「舜其言不惑,其德不慝,舉賢而天下平。」
(註: 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屬於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
3.《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4.《論語.憲問.45》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5.《論語.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二、重點摘記
(一)白話注譯
(原文)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譯)
孔子說:“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的人,那也就是舜了吧。舜做了什麼呢?只是自己恭恭敬敬,莊嚴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罷了。 ”
(二) 孔子讚嘆只有舜帝做到無為而治
1.無為而治,不是只有道家提倡
談到“無為而治”,很多人都會以為只有道家才提倡,其實孔子也是十分讚歎無為而治的,不過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所以孔子才說,歷史上那麼多帝王將相,只有舜做到了,可見做到無為而治有多難。
2. 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
但是在我們許多人看起來,“無為而治”最容易,什麼都不做,誰還不會啊?做事需要有能力、有本事,還要勤奮,不做事什麼都不需要,不是很容易嗎?其實這是對“無為而治”望文生義,理解錯了。
3.誤解無為而治,因此做不到無為而治
因為認為“無為而治就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所以雖然很多管理者羨慕無為而治,其實都不會真正這麼做。“員工不管、下屬不管、學生不管、孩子不管,那還不亂套了!”這就是許多老闆、領導、老師或家長等管理者的想法,也因此無法無為而治。
(三) 舜怎麼做到無為而治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呢?怎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呢?讓我們先看看舜是怎麼做的。
1. 舜的德行產生巨大影響力
《史記 • 五帝本紀》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ㄩˇ)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歷山耕作,歷山人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在黃河岸邊製做陶器,那裡就完全沒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
這都是因為舜自身的德行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2. 舜是大孝子
“二十四孝”裡第一個就是他。他的後母和他的父親,三番五次要害死他,這麼狠毒的父母,真的是很少見。但是舜自己從沒有怨恨父母,總覺得自己不夠孝敬,更加努力盡孝。他的孝行感動了鄰里鄉黨,也感動了堯帝。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來輔佐治理國家,最後還把王位禪讓給他。
3.舜“其身正,不令而行”
《了凡四訓》裡面就講到舜在雷澤的故事。當時雷澤有很多人在打魚,大家都在搶占水深平靜的水面,因為那裡魚多,容易捕撈。年輕的、身強力壯的當然霸占了那些好位置,年老的、體弱的就只能到急流險灘去打魚了。舜看到這種情形,他沒有去批評教育那些年輕人,而是他自己把好位置讓給年老體弱的人,見到有人也這麼做,他就立刻稱讚。於是慢慢越來越多的人都學會相互禮讓,到後來就沒有人再爭了。言教則訟,身教則從,舜以自己的德行為所有人樹立了榜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自然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
4.舜舉用賢才
舜輔佐堯帝時,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舉薦了“八愷”、“八元”等一大批賢能之士,又放逐了四大惡人:饕餮,混沌,窮奇和檮杌,所謂“四凶” ,於是天下敬服。在舜執掌天下後,他又任用了諸如大禹、后稷、皋陶、伯夷、契等賢臣,這些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大禹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闢定了九州方界;稷主管農業,百穀按季節茂盛成長;皋陶掌管司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契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如此,舜自然就可無為而治了。
5.孔子評價舜“其言不惑,其德不慝,舉賢而天下平”
在《大戴禮記》 “五帝德”中,孔子評價舜“其言不惑,其德不慝,舉賢而天下平”,舜說話沒有疑惑,德行沒有邪惡,任用賢能之士,因此天下太平。
(四) 舜無為而治的二因:修身律己、選賢任能
以舜的無為而治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修身律己
如《大學》所說,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不論天子,還是百姓,都應該以修身為根本。明朝蕅益大師批註說, “ 從來聖賢,只有為人為學為德而已,斷斷無有為治者。若一有為治之心,則天下益亂矣。恭己二字,即是修己以敬,又即為人為學為德之實工夫 ” 。從古至今的聖賢,只有為人為學為德,沒有說為治的,為什麼呢?為治就是在自己身心之外,還要找一個別的人、別的事,要去治他,這是心外求法。若一有為治之心,就想要去管別人、治別人,那天下就更亂了。所以聖賢心中不會這樣想,所有事都反求諸己,在自己身心上找問題、下功夫改自己,修自己的身心。所謂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其二,選賢任能
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舉賢才”,“舉直錯諸枉”,將正直的人提拔出來,安放在邪曲的人之上,如此“則民服”,因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五) 舜的行誼值得管理者效學
1.所以舜的無為而治,並非什麼也不做,只是不做那些“管理他人、要求他人的事”,這些事卻往往是一般人認為管理者應該作為的。其實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管好自己、以身作則、選賢任能。
2.如果管理者自己不能修己安人,以身作則,又怎能要求他人信服?管理者不能選賢任能,必然或事必躬親,不堪其負,或任用平庸、邪枉之人,招致禍端。
3.所以舜的行誼值得每個管理者認真學習,這也是《論語》這一章對今天的我們的意義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