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17章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白話>
孔子說:「君子為人處事以義作為內在的本質,用禮去實踐它,用謙遜的言語表達它,用誠信的態度完成它。這樣才是君子!」
<文義>
1. 義以為質:即「以義為質」,以義作為內在的本質。以下三句句法相同。
2. 孫:通「遜」,謙遜。
<思惟提綱>
1. 本章,孔子說君子要具有哪四種風範?
2. 何謂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彼此的相關性?
3. 這四種風範應該都有呈現在你我的生活中,請觀察省思並舉喻說明?
4. 我如何可以成為「義、禮、孫、信」的君子,展現從容大度的生命氣象?

<義理解釋>衛靈公篇-第17章    
一、 引用的經文
1. 《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 《朱子・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衛靈公第十五》:「孫,去聲。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榦。而行之必有節文,出之必以退遜,成之必在誠實,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義以為質,如質榦然。禮行此,孫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義為本。」又曰:「『敬以直內,則義以方外。』『義以為質,則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3. 唐文治《論語大義》:「此章言處事之方,非論心術,故言義而不言仁。」
4. 陸隴其《松陽講義》:「這個'義',只是事之所當然。萬事有萬事的義,一事有一事的義,常事有常事的義,變事有變事的義,須要認得清、立得定,參不得一毫意見,雜不得一毫功利。有了這個義,則這件事大段不差了。」
5.《中庸20》:「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6.《禮記•禮運32》:「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7.《孟子・告子章句上・11》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8.《孟子・盡心章句下・31》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9. 張居正《四書直解•卷11》:「君子知事無定形,而有定理,故凡應事接物,以義為之質幹,其是非可否,一惟視事理之當然者而處之。行之以禮,而周旋曲折,燦然有品節之文焉,未嘗自是而輕物也。又出之以遜,而謙卑退讓,藹然有和順之美焉,且自始至終,全是一片真切誠實的心,以貫徹於應事接物之間,而絕無一毫虛偽矯飾之意,此信以成之。」
10.《史記•管晏列傳》
11.《孝經•諸侯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12.《孔子家語.問玉》:「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

二、重點摘要
大家好!今天是我們《論語》共學的第589天,一起來學習衛靈公篇第十八章。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白話>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自己的內在本質,以合乎禮的行為來踐行義,以謙遜的言辭來表達義,以信實的態度來成就義。這就是君子啊!”
(一)章旨
這一章是在講君子為人處事的風範,夫子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氣度不凡、內外兼修的謙謙君子形象。
(二)君子形象
君子的內在本質是義,體現於身口意上分別是禮、孫、信。具體來說,
1.他在待人接物時,行為總是那樣恭敬有禮,進退有度;
2.說話總是那樣溫文爾雅,謙卑和順;
3.和他相處時,你也總是感覺踏實安心,因為他始終是代人著想,真誠以待。
試想,身邊若有這樣的人,誰不想親近他,誰不想和他交朋友啊!這就是夫子心目中的有匪君子(匪,通斐)。

如此美好的君子人格確實令人嚮往,但羨慕的同時,我們心裡會不會冒出這樣的念頭:要成為這樣的君子,肯定很不容易吧?我行嗎?做這樣的君子會不會太累了?讓我們來看看古聖先賢們怎麼說。 

(三)古聖先賢對「義」的註解
先來看這個“義”字。
1. 朱子《四書集注》說:“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乾。”
2. 依唐文治先生的解讀,“此章言處事之方,非論心術,故言義而不言仁。”意思是相比於作為內在道德的仁,義是一種原則,強調的是處事時的正當適宜、恰如其分。
3. 《松陽講義》上說:“這個'義',只是事之所當然。萬事有萬事的義,一事有一事的義,常事有常事的義,變事有變事的義,須要認得清、立得定,參不得一毫意見,雜不得一毫功利。有了這個義,則這件事大段不差了。”這樣看來,義的學問可大了,似乎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讓人捉摸不定。其實,義也沒那麼玄。
4. 《中庸》說:“義者,宜也。”
5. 《禮記•禮運》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直接將義的原則具體到人倫關係之中,讓人們找到各自的角色定位,做該做的事,盡該盡的份。
6. 孟子對義的解釋更加清晰明了,意義深遠,他說:“義,人路也。”“人路”就是人所走的路,不同於任何其他動物所走的路。也就是說,義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核心標準,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生於天地之間的人,他自身就有一種善的本性,這會推動他朝向善,遠離惡,而一旦為私慾利害所誘,觸及前面所說的十種人義的界線時,他就會由於內心持守道義,而馬上生起警覺和節制,及時做到防非止惡。
7. 因此,孟子說“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一個君子他會依義行事,明了何事當為,何事不當為,隨時向內省察,決斷應取應捨,堅定地走在“義”的道路上,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四) 禮、孫、信三者和義的關係
用張居正的話來說就是:“君子知事無定形,而有定理,故凡應事接物,以義為之質幹,其是非可否,一惟視事理之當然者而處之。行之以禮,而周旋曲折,燦然有品節之文焉,未嘗自是而輕物也。又出之以遜,而謙卑退讓,藹然有和順之美焉,且自始至終,全是一片真切誠實的心,以貫徹於應事接物之間,而絕無一毫虛偽矯飾之意,此信以成之。”
這是說君子一旦以義作為自己處世的準則,就會內化於心,行之身口,由內而外自然洋溢出一種從容和順、真切誠實、中和大度的生命氣象。

(四)公案:「晏子與車夫的故事」(說明「君子以義為質」可以改變命運)
《史記•管晏列傳》中記錄了一個晏子與車夫的故事,會讓我們對此有更直觀的了解。
1.晏嬰是齊國的名相,他個子很矮,其貌不揚,做人很低調。他有個車夫,長得高大威猛,因為是給宰相駕車,就覺得很體面,很得意。每次給晏子駕車時,他總是昂首挺胸、得意洋洋、吆三喝四。
2.有一次外出,晏子靜靜坐在車上,一幅戰戰兢兢,不勝其任的樣子。車夫卻是一幅目中無人、不可一世的模樣。當馬車從車夫家門口經過的時候,他得意洋洋的樣子被他的妻子看到了。晚上車夫回家,妻子就說要離開他。車夫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卻是個志向、思想都很深遠的相國,可他還是那麼謙虛,一點兒也沒有居高臨下的態度。而你呢,一個堂堂的八尺大漢,只不過是個車夫,卻自以為了不起,我都為你害臊!你這個人沒出息,我不想跟你在一起!”車夫聽了妻子的話,慚愧不已,決心從此改過。此後,趕車時的態度變得又謙虛又恭敬,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3.這下,晏子看著很奇怪了,就問他說:“你怎麼忽然之間好像變了個人呢?”車夫就把來龍去脈這麼一講,晏子聽完就跟車夫說:“你別駕車了,來跟我做官吧!”於是,推薦他做了齊國的大夫。
4.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我們來看這三個人物:
晏嬰
雖是一國的宰相,但他把握住了身處高位應守住的義,他“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是典型的“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的君子形象。
車夫
之前只是為宰相駕車的,卻不知禮,言行驕慢,不明自己要謹守的本分,被妻子點醒後,卻能痛改前非,最後以信實的態度,得到晏嬰的賞識,這是“信以成之”。
車夫的妻子
是個明眼人,深明大義,知曉禮節,及時提醒自己的夫君要“禮以行之,孫以出之”,最終幫助夫君也成為像晏子那樣的謙謙君子,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
5.看來,做一個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對自對他,於家於國都是善莫大焉啊!

(六)夫子期勉我們成為「義、禮、孫、信」的君子
1.夫子在本章的最後還加了一句“君子哉”,揣摩夫子的心意,一方面是對這樣的君子大加讚歎,一方面也是期勉我們都成為這樣的君子吧!
2.我們常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齣自《孔子家語》:“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這是說:
(1)玉石溫和、潤澤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
(2)它紋理細密而又堅實,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細膩、縝密,處事周全;
(3)玉石雖也有棱角,卻不尖銳,不會傷人,如同君子之義,正直剛毅,卻以仁愛存心,念及一切;
(4)玉石垂掛著的時候,好像要跌落下來的樣子,象徵著君子的謙下恭謹,有禮有度。
3.這是玉的可貴,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更是本章義、禮、孫、信君子人格的完美展現。可以想見,一旦擁有了美玉的品質,擁有了君子之德,何愁家業不興、事業不旺?國家又如何會不繁榮、社會又如何會不安定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