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5章-1

5-1.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5-2.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3.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
                                         
<白話>
子張問怎麼樣做才可以使自己到處行的通,孔子說:「說話要忠誠信實,行事篤厚謹慎,即使到了野蠻的國家,也能行得通。
<文義>
1. 問行:問做人要如何始行的通。
2. 行篤:行,人與事的舉動。篤,厚實。
3. 蠻貊之邦:蠻貊,南蠻北狄,以統言四方未開發的民族。邦既國。
<思惟提綱>

1. 子張問孔子「如何行得通?」,夫子的回答是什麼?
2. 人人都想行得通,但為何往往行不通?
3. 何謂「言忠信、行篤敬」?
4. 你相信「言忠信、行篤敬」就行得通嗎?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的經文
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日從在陳蔡閒,困,問行。」
2. 《論語.衛靈公.1》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3. 《四言銘系述》: 「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君子以忠當自強不息,勵精圖治而精忠報國。」
4. 《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 《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6. 《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7. 《傳習錄》: 「篤者,敦實篤厚之意。己行矣,而敦篤其行,不息其功之謂耳。」
8. 《荀子‧修身篇》:「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儀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二、 重點摘記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衛靈公篇第 6 章,先恭誦原文:
(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一)好學好問的子張問“行”
這又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師弟對話。這次的提問者依然是愛提問的好學生子張,他在《論語》中一共提問13次,提問數僅次於子貢。子張所提問題一般都是大問題,如問“仁”、問“政”、問“明”、問“崇德辨惑”、問“達”等等,這次他又提了一個大問題,問“行”。
(二)何謂“行”?為何問“行”?
1.什麼是“行”呢?
行就是做事行得通、吃得開。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到處都行得通呢?”
2.為什麼子張要問行呢?
根據《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的記錄:“ 他日從在陳蔡閒,困,問行。 ”
子張這次提問是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邊境時。
此時孔子和弟子們被陳、蔡兩國圍困,糧食都斷絕了,正是內外交困之時,
前面子路提出了 “君子亦有窮乎?”表達對現狀的不理解、不接受。
這裡子張問行,也是希望能從老師那得到脫困之法,想到處可以行得通。

(三)如何行得通?夫子的回答
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孔子說: “言語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就算到了不懂禮樂的蠻荒之地也可以行得通。”
2.蠻是南蠻,貊是北狄,此處通指沒有被周文化影響到的蠻夷。
3.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孔子依然堅守著君子的道德操守,並針對子張的問題給予最切實的回答。
(四)人人都想行得通,但往往行不通
1.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處處行得通、時時吃得開,事事順利,但是對於行得通的因卻並不真正知道。
2.於是我們往往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用自以為眼前行得通的方式處理問題,殊不知卻埋下了未來遭遇更加困窘的種子,有時眼前就行不通了。
3.比如,我們許多時候為了避免眼前的麻煩,就用欺騙的方式處理問題,以為欺騙可以行得通,可當欺騙被識破、被拆穿時,才會發現自己是自掘墳墓,根本行不通的。
(五)行得通要“言忠信、行篤敬”
孔子給出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言忠信、行篤敬。
什麼是【言忠信】?
1. 北宋大儒司馬光說,“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
對他人的事要盡心,就是忠,也就是曾子說的“為人謀而不忠乎”。
2.“忠”就是把心放在中間。我們與他人交往時,常常過多考慮自己的利益,乃
至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如此就很難與他人很好地協作。
3.誰又願意與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合作呢?但是君子與人相處時,會把心放在中間,以對己之心對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的事情,我就怎麼對待別人的事情。我希望別人對我的事情盡心盡力,不敷衍馬虎,那麼我就對別人的事情盡心盡力,不敷衍馬虎,這個心就放正了,就是忠。
5.“信”就是誠,《說文》上講“信,誠也。”
6.《大學》中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7.朱熹也說,“誠者何,不自欺也。”不欺騙自己,就是誠,就是信。
8.一個人如果想欺騙他人,一定先欺騙自己。心口不一,給自己找理由,說“我是為了大家好”、“我也沒辦法”、“這傢伙就應該教訓一下”等等,如此自欺欺人,怎能和他人相處,更談不上行得通了。

什麼是【行篤敬】呢?
1.《中庸》講君子為學應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解讀其中的“篤行”時說,“篤者,敦實篤厚之意。己行矣,而敦篤其行,不息其功之謂耳。”
3.“篤”字含有切實認真的意思,說已經去行了,就是切實行連續的功夫。篤行就是踏踏實實,持之以恆,也就是靠譜。
4.反之,不篤行,就一定敷衍苟且、偷機取巧,這樣怎麼可能行得通呢?
5.“敬”就是恭敬,對人對事都要保持恭敬,心存恭敬,自然內心戰兢惕厲,謹慎莊重。
6.反之,內心沒有恭敬,必然放逸不羈,對人傲慢無禮,對事馬虎苟且,如此,誰又願意與之相處呢?

(六)“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1.《荀子》“修身篇”說,“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儀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2.心中有忠信,又對人對事恭敬,遵守禮儀,又真情實意地關愛他人,這樣對人,就能縱橫天下,就算被困在蠻夷之地了,人家還是會很敬重他。
這與本章孔子的意思是一致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