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2章-2

12-1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12-2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白話〉
12-1《詩經》上說:「實在不是因為富有而稱道他,是因為他有異於人的德行。」「齊景公活著的時候,養了四、五千匹馬,去世之後,人民卻沒有甚麼好稱頌他的。
12-2伯夷、叔齊在首陽山下挨餓致死。人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詩經》上說的這兩句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文義〉
1.首陽:山名。
〈思維提綱〉
1.儒家思想如何形成,淵源又是什麼? 
2.孔子常常誇讚伯夷叔齊,請問在那些篇章可以看出來?
3.孔子為什麼要大力宏揚伯夷叔齊?
4.孟子如何讚揚伯夷叔齊?
5.歷代對伯夷叔齊的評價為何?
6.重溫伯夷、叔齊的故事,作為ㄧ個君子應該怎麼做?
〈義理解說〉 12分0秒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公冶長•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 《論語•述而•14》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3. 《論語•微子•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
4. 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5.《論語•述而•34》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6.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7. 《孟子•萬章章句下‧ㄧ》:「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8.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三》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9. 文天祥《和夷齊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為吾是非矣。異域長絕兮,不復歸矣。風不至兮,德之衰矣。"...."國已亡矣,殺身以尚,誰復書之?".... "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週粟。人臣自盡其心,凱問書與不書?"
10. 清‧朝鮮使者柳夢寅《夷齊廟》,"首陽蒼翠鬱嵯峨,灤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聞孤竹廟,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時賢士知俱出,萬古高名問孰多。此地清風吹不盡,荒台只是舊山河。"

二、重點摘要
(一)儒家思想的淵源
1.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數千年來經久不衰,影響著中國乃至東方世界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
2.那麼,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思想淵源又是什麼?他是受什麼思想影響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呢?
3.牟宗三先生在《道德理想主義的重建》一文中曾說:“生命是一條流,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條連續的流。”
4.同樣,儒家文化,中華民族智慧的璀璨明珠,也在歷史的更替演進中被繼承、延續乃至於發揚光大。
5.在儒家文化這條連續“流”中,早期儒家就特別強調它文化的歷史根源性,不僅承接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文化內質,而且也吸納了伯夷叔齊這樣的古代聖賢的精神,尤其是他們的修為、操守、氣節,啟迪了孔孟這些儒家先哲們對儒家學說的豐富與完善,可以說伯夷叔齊的品德與精神對儒家思想的影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孔子最早讚美伯夷叔齊並多次誇讚
1.伯夷、叔齊死後,見於文獻記載的,最早讚美伯夷、叔齊的人就是孔子。
2.他曾在《論語》裡多次誇讚伯夷叔齊:
〈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述而第七〉: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季氏第十六〉: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微子第十八〉: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
3.可以看出,伯夷叔齊在孔子心中的份量。                                                      司馬遷說:“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三) 孔子為什麼要大力宏揚伯夷叔齊?
孔子為什麼要大力宏揚伯夷叔齊,而使他們的聲名更加昭著呢?
1.既賢且仁者不多
論語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許之以賢且仁的人著實不多,就連孔子自己在談到聖與仁時只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從不敢以聖與仁自居,而對伯夷叔齊卻不吝讚美,可見伯夷叔齊體現了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道德標準。
2. 伯夷叔齊體現儒家思想的精髓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仁
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充分體現了“仁”的道德標準。孔子也讚揚他們“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也是“仁”。
第二:義
讓國,首先就是“義”字當先的,行為是無比高尚的。
第三:禮
伯夷、叔齊“恥食週粟”,寧死全仁,用孔子的話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就是儒家提倡的“禮”。
第四:孝
伯夷以父命為尊,寧可不作君王,也不違背父親的遺願,這就是“孝”。
第五:悌
兄弟讓國,體現的是“悌”。
不難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從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中找到源頭。
3. 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是東方的德源
從這些佐證,可以看出,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礎之一,孔子儒家思想是東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齊的思想行為,也就是名副其實的東方德源。
(四) 孟子對伯夷叔齊的誇讚
1. 儒家亞聖孟子時代,他對伯夷叔齊的誇讚,直接稱為“天下之大老”,把伯夷推為聖人。
2. 他權衡伯夷為聖人的道德尺度就是:“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權衡的結論是“聖之清者”。
3. 孟子在這裡以清來論人,意在狀其品格、操守與精神氣質,明確標示伯夷是聖人中最潔身自好的。而“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的讚許,直接點出伯夷“清”的價值和教化社會的功能。
4. 孟子認為伯夷叔齊在成就自己“清”的氣節同時還肩負了轉化社會風氣的使命,世人若感染了他們的清高之風,貪婪的就會廉潔起來,懦弱的就會意志堅強起來。
5. 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否認孟子“以德服人”、“以德行仁”理論或許是得益於伯夷清高氣節以及這種氣節對社會風氣砥礪作用的啟示。
6. 孟子還認為伯夷這樣的聖人,他們對於世人的榜樣示範作用並非只局限於他們所生活的一朝一代,而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千秋萬代的感召下去。
(五) 歷代對伯夷叔齊的評價
1. 如孟子預言的一樣,伯夷、叔齊獨行其志,恥食週粟,餓死首陽山以後,他們的精神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 許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帝王將相紛紛以各種形式歌頌、褒揚伯夷、叔齊。
3. 除孔孟、司馬遷對伯夷的推崇外、孟子、墨子、管子、韓非子、莊子等等,對伯夷、叔齊都有著述。
4.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寫過一篇《伯夷頌》,讚頌伯夷、叔齊。
5. 著名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也都有用詩詞的形式謳歌伯夷、叔齊,見於文字記載的相關詩詞多達百首。
6.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間,曾寫過一首《和夷齊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為吾是非矣。異域長絕兮,不復歸矣。風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統帥勸降時說,"國已亡矣,殺身以尚,誰復書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週粟。人臣自盡其心,凱問書與不書?"並詠詩抒懷: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7.伯夷、叔齊的事蹟,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也影響到周邊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
8.清代,朝鮮使者柳夢寅寫過一首《夷齊廟》,"首陽蒼翠鬱嵯峨,灤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聞孤竹廟,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時賢士知俱出,萬古高名問孰多。此地清風吹不盡,荒台只是舊山河。"說明當時朝鮮人對伯夷、叔齊是相當崇拜的,甚至建夷齊廟來祭祀伯夷、叔齊。

(六) 總攝
1.孔子大力推舉伯夷叔齊做人的“大義”,對於後世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文化所影響的“捨生取義”價值觀深植一代代學者心中,已經熔鑄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影響了千千萬萬人,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
2.我們今天學習論語,重溫伯夷、叔齊的故事,就是要破除“寧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的拜金享樂主義,重新宏揚儒家士志於道、捨生取義的精神。
3.我們循著儒家傳承脈絡,就會發現無論孔子還是孟子,儒家所倡導就是培養仁人志士,就是要培養一批能夠擔當國家民族使命的君子。
君子所需具備的品格便是伯夷叔齊等聖賢精神匯聚、沉澱後所形成的至德品格,是儒家聖賢文化的有力支撐,是中華文化得以長盛不衰的保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