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8章-2

8-1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1.畏:敬畏。指發自內心的敬服,因而有所謹慎、畏懼的意思。
2.天命:天所賦予的正理。
3.大人:居高位的人。
8-2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白話>
孔子說:「君子常常戒懼三件事情:
敬畏上天賦予人類萬物的明德正理,敬畏當世道德崇高的賢人,敬畏古代聖人留下的言論教化。

小人務私逐欲〜不了解上天所賦予的正理,因而無所畏懼,
輕慢當世的賢者,輕侮古聖人的言論教化。
<文義>
1.不知天命:不知道天命,不識義理,而無所忌憚。
2.不畏:小人不務修身誠己,則何畏之有?
3.狎:狎昵無禮。 
4.侮:戲玩也。 
 <思惟提綱>
1. 小人不知道天命,會有什麼結果?
2. 知天命的君子和不知天命的小人,其所言所行所思有何差別?
3. 講解老師提到〜我們中國是文明之邦,怎能讓這些偽道理成為主流?
 那麼,我們能怎麼做?有何下手處呢?
<義理解釋>   5分37 秒
一. 引用經文
1.《易經‧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詮釋〈坤卦‧初六〉之「履霜,堅冰至」爻辭,
              表明不管人們行善或是作惡,其吉凶後果全由自己
日積月累的行為所鑄成。全句著重在一個「積」字,
             類似佛家「因果報應」以及儒家「積德累仁」的觀點。
2. 《論語˙里仁˙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3.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一篇“多行不義必自斃”
5. 《論語˙衛靈公˙1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 《論語˙衛靈公˙14》“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7.  俗話說:“一天能賣十擔假,十天難賣一擔真。”
8.  韓愈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9. 《論語˙為政˙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二. 重點摘記
《論語˙季氏篇˙第8章-2》義理解釋  趙軍 老師   5分37 秒
(一)  小人不知道天命的結果
上一段說: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反之,“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小人不知道天命,當然也不會敬畏天命。
  既然“無法無天”,就會恣意妄為,
  對有德者不但不敬,反而狎昵無禮;
  對聖人之言不但不尊奉,反而戲玩侮毀。
 這些小人之舉的主要起因,還在於不懂天命,不知因果,當然也不求道德。
2.沒有天命做依憑,那依憑什麼呢?
  那就要依憑自己的感覺和好惡了:
  興頭來了,也許還會做點好事,
  心情不好就什麼都不算數了;
  今天看你順眼,就跟你好,
  明天看不順眼了,就會發脾氣;
  或者重利輕義,事事謀求私慾。

(二)  君子和小人根本差別在知與不知
1.而大人之所以為大人,聖人之所以為聖人〜
 都是因為他們專志於克己復禮,在仁德上有所建樹。
 克己復禮與小人之道正好反向。
2.小人既然不信這套,就會說聖賢迂腐、虛偽,自己聰明、務實;
 又擔心自己沒有市場,被大家輕視,就會亂發謬論,貶低聖賢以抬高自己。
 或者好一點的,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卻疑疑惑惑,嘀嘀咕咕。
 或者在表面上談論道德,但都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為的是謀求一席之地,內心卻毫無興趣。
3.君子畏天命,是因為他們知道在先;
  小人不畏天命,是因為他們不知不信。

(三)  天命真正地發揮著作用
1.所謂天命——也就是命運的規律。
 它的作用,並不都是在短期內就能看出來的,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
 比如〜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文言》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2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11》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14》
      這些都不是從一件事,三五天就能看出來的,
      但是,它們卻是在真正地發揮著作用。
2.然而,正如俗話說的:“一天能賣十擔假,十天難賣一擔真。”(俗話說)
 很多人急功近利,巴不得一夜暴富,他們只貪眼前,不顧長遠,
 諸如“不佔白不佔”, 
     “好人不能當,當好人盡吃虧”,
     “賺到錢,撈到實惠才是硬道理”,
  像這些偽道理,卻頗有其市場。
  在這個市場中,忠、信、敬、誠 被拋棄,
                禮、義、廉、恥 顯得一文不值,
  感官刺激才是真實的,談論聖賢就像天方夜譚。
3.事實上,照著這種偽道理活下去,一定會吃苦頭,但往往悔之晚矣!
  我們中國是文明之邦,怎能讓這些東西成為主流?

(四)  結語
1. 然而天命難知,偽道理卻容易流行。
要知天命,就不能指望一般人自己去總結感悟,
一定要靠教育——把聖賢的智慧,直接學進來,
這可以說是唯一可行的路子。
2. 另外,即使知道了天命之理,照著實踐時,也並非都能立竿見影。
就像春種秋收,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或長或短的周期;而且在這段時間裡,並非閒著就可以,而是還要不斷地澆水施肥。
如果中斷了,那也未見得就有很好的收成。
3. 因此,要推展聖賢教育〜
教育者不僅要講,而且還要做,還要陪伴,還要及時解決中間的問題。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韓愈云) ,這每一項工作都少不了。
與其感嘆世風日下,不如以之為己任,做一做這樣的工作。
4. 如果說,不是人人都能到外面去辦教育,那齊家則是人人都能做的。
齊家之法,在於對長輩要孝,對平輩要悌,對晚輩要慈。
做好了這三件事,則家庭和樂,這豈不是天命之效?
將此氛圍推展到外面,就能影響更多的人。
5. 自己先畏天命,就能帶動他人也知天命而畏天命;
自己先做君子,別人受了感化,也會嚮往君子。
所以說來說去,孔子此語,還是要教我們〜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啊!《論語˙為政˙13》
邀請重量級貴賓收攝
先複習<思惟提綱>
1.小人不知道天命,會有什麼結果?
小人不知道天命,當然也不會敬畏天命。
  既然“無法無天”,就會恣意妄為,
  對有德者不但不敬,反而狎昵無禮;
  對聖人之言不但不尊奉,反而戲玩侮毀。
沒有天命做依憑,那依憑什麼呢?
  那就要依憑自己的感覺和好惡了〜結果,事事謀求私慾,重利輕義。

2.知天命的君子和不知天命的小人,其所言 所行 所思 有何差別?
  君子克己復禮與小人之道正好反向。
  忠、信、敬、誠 被小人拋棄,禮、義、廉、恥 顯得一文不值,
  君子畏天命,是因為他們知道在先;
  小人不畏天命,是因為他們不知不信。
 
3.講解老師提到〜我們中國是文明之邦,
 怎麼能夠讓這些偽道理成為主流呢?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有何下手處呢?
要【知天命】,是不能指望一般人自己去總結感悟的,
一定要靠【教育】——把聖賢的智慧,直接學進來,
這可以說是唯一可行的路子。
◎要推展聖賢教育〜教育者不僅要講,而且還要做,還要陪伴。
◎要推展齊家之法〜對長輩要孝,對平輩要悌,對晚輩要慈。
◎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啊!〜自己先做君子,別人受了感化,也會嚮往君子。

                   【師父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