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6章-1

6-1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6-2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白話〉
6-1孔子說:「侍奉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
〈文義〉
(1) 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稱。
(2) 愆:音「千」,過失。
(3) 躁:急躁不安靜。

〈思惟題綱〉
1. 親近師長時,我們在言語上容易犯的過失有哪三項? 
2.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的“未見顏色”有兩種解說的方式,是哪兩種呢?
3. 請分析“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的過患.
4. 反思自己有“言未及之而言“的問題嗎?
5. 如果學生或孩子有“言未及之而言“的問題,如何幫他改善呢?
〈義理解釋〉 張崑將 老師 / 4分18秒
一、 引用經文
1. 《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季氏》:君子,有德位之通稱。愆,過也。瞽,無目,不能察言觀色。
2. 李炳南《論語講要》:「沒有觀察君子的顏色就說話,謂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見君子顏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顏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顏色而言,猶如盲者說話而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3. 《論語˙公冶長˙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二、重點摘記

今天我們講〈季氏篇〉第六章,是延續第五章“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一章而來的。
(原文)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一) 白話翻譯
孔子說:“侍奉在有德有位的君子旁邊,與他談論時有三種容易犯的過失,第一個過失是不到應該說話的時候搶著說話,這是急躁;第二個過失是已經輪到該你說話的時候,你卻又不說,這叫做隱匿;第三個過錯是沒有正面看對方的臉色或察言觀色就貿然說話,如同瞎子一樣。”
以上是白話的翻譯。

(二) 註解上的說明
1.“侍於君子有三愆”
這裡的君子,朱子的註解是有德有位的通稱,也就是有德有位的人。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親近善知識或師長們的時候,容易讓我們覺察言語的三種過失。
2.“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的“未見顏色”
有兩種解說的方式。
一種是沒有正面看對方的臉色,這是根據李炳南居士的《論語講要》而說的。
另一種是比較朱熹的註解,大家採用的,也就是沒有察言觀色。那我個人覺得這兩譯都通,所以翻譯的時候,兼採兩種解釋。
3. 因此,這一段話的情境是,當你在地位比你高、德性比你好的人身邊的時候,我想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景出現,孔子這裡指出三種說話的過失態度,也就是“躁”,急躁;“隱”,也就是隱匿;及“瞽”,也就是不懂得察言觀色,如瞎子一樣。

(三) 分析三種過失
第一個: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1. 這個情況呢是有驕慢的問題。也就是說,為什麼不到應該說話的時候你卻搶著說話,這是急躁。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地位與德性都比我們高的人,如果這位君子或長輩話都還沒說完,你就搶著說,不管你說的是多有道理,都盡量避免。
2. 實例:我就曾經碰過有這樣的學生,他找我諮商討論的時候,侃侃而談,我話都還沒說完,他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常插嘴打斷我的話,讓我這個當師長的人,完全看到他個性的急躁。當然,我自己以前也有過這樣急躁的個性,說穿了這個急躁的個性,就是不能控制自己,有點爭強好勝。
3. 孔子曾說:“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指的就是這樣的人。或者是說,這種情況有可能是他急切的想親近師長,卻沒有好好的把握分寸,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在長輩面前求表現卻不顧慮對方的感受,那麼這個也就是不懂得待人著想。所以這種習慣養成了,對自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也會助長自己的驕慢。
4. 最常犯的場所及對象呢,其實就是面對家裡的長輩,如果我們自己或小孩有這種毛病,要想辦法改善,以免助長了他的驕慢,養成他只聽他自己不聽別人的習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