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3章-2

13-1.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
13-2.對曰:『 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13-3.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禮乎?』 對曰:『 未也。』
13-4.『 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13-5.陳亢退而喜曰:「 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白話>
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 你有沒有在老師那裡聽到什麼特別的教誨?” 伯魚說:“ 沒有。曾經父親一個人站在庭院,看見我快步經過就問我:
“ 學《詩》了嗎?” 
我回答“ 沒有” ,他說“ 不學《詩》,就不知道怎麼說話。”
我就回去學《詩》了。

還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庭院,看見我快步走過時就問我:
“ 學《禮》了嗎?” 我說:“ 沒有。” 
他說:“ 不學《禮》,不知道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我就回去學《禮》。就聽到過這兩點。
陳亢聽過回來後非常高興,說:“ 問一件事,有三點收穫:
一知道學《詩》、二知道學《禮》、三我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孩子。”

<文義>
1.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就不知道怎麼說話。 
2. 鯉退而學詩:孔鯉 (伯魚) 遵從父親的教導,
             退下去後就開始學習《詩經》。



<思惟提綱>
1. 孔子對兒子〜孔鯉 (伯魚)有沒有特別的教授?
2.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就無法講話?
  那麼夫子說的“講話”和我們的“講話”有什麼差別?
3.想一想〜在《論語》中有幾處孔子對弟子引用《詩經》的表達大為讚賞?
  那麼,孔子對弟子引用《詩經》大為讚賞的原因為何呢?
4. 學《詩經》和不學《詩經》有什麼差別嗎?
  (1)《詩經》的美,美在那兒呢?
  (2) 學《詩經》有什麼效果?
     學《詩經》為何可以發揮獨特而強大的作用?
<義理解釋>  9 分30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論語˙子路˙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解釋)
孔子說:「熟讀、誦習《詩經》三百篇,授他以政事,不能通達。
派他出使四方,不能單獨做主、應對。這樣雖多學,又有什麼用處呢?」
 
1. 《論語˙八佾篇˙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
 子曰:「起予者商(子夏)也,始可與言詩(《詩經》)已矣。」
(解釋)
子夏問孔子老師: 「詩經上說『美好的笑容有著淺淺的酒窩,眼睛長的
美麗 又是黑白分明,施點粉底化個妝,美啊!』是什麼意思?」
老師回說: 「就像畫畫,以五彩來繪圖之前,要先打好粉底。
           粉底打得好不好,決定這幅畫的美不美,是否賞心悅目。」
子夏一聽馬上了解,並引申出它的內涵,說:「就是一個人先要有忠信的
美德,再以禮來文飾。就是說,禮必須安立在「仁」的基礎上。」
老師很滿意子夏的觸類旁通,讚歎道:「商啊,你啟發了我,
                                  今後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4.《孔子家語》中孔子引用《詩•鄭風•大叔於田》〜
   “執轡如組,兩驂ㄘㄢ如儛。”
5.《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詩》曰:「執轡如組。」
   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
   子貢曰:「何其躁也。」
   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聖人組脩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6.《詩經・簡兮》:古之文,仁恕也威嚴,古之武,威嚴也仁恕。
7.《老子》:“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8.《朱子集注》:“事理通達,而心氣平和,故能言”。
9.《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通達於詩之故也。”
二. 重點摘記         義理解釋  夢秋 老師      9分30秒
消文
陳亢向孔鯉打聽私下裡孔子對他有沒有特別的教授?孔鯉說沒有。
接著孔鯉提到有一次他經過庭院時,父親問他“你學《詩》了嗎?”
孔鯉回答“沒有”。孔子說“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就無法講話。
孔鯉就遵照父親的教導,退下去之後開始學《詩》。

(一) 引起動機〜為何“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對我們來說,有點難以理解〜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學詩,但還都是可以開口講話的,
那麼夫子說的“講話”和我們的“講話”有什麼差別?

(二) 舉《論語》中的例子說明 
首先,我們看〜
在《論語》中有幾處孔子對弟子引用《詩經》的表達大為讚賞。
1.《論語˙學而˙15》子貢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說:“可以了,但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聽後就引用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說做學問就要像對待象牙、玉石一樣,切磋琢磨它,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聽後讚賞地說“告諸往而知來者”〜
  你能從我講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來的意思,這可以和你談詩了。
  這就說明學詩要能夠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也就是觸類旁通。
2.“詩教”的核心〜
   不僅是去學詩人的語言,詞句,
   而是要讓人學會思考的更多、舉一反三、情感世界更為豐富。
   對於學詩而不化、不能貫通的情況〜
   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5》
   學詩而不能活學活用,就沒意義了。
3. 另外《論語˙八佾篇˙8》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
 描繪莊姜之美的名句: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在孔子回答“繪事後素”之後,子夏獲得了“禮後乎”的感悟,
  孔子對這一感悟也是大為讚賞,說“起予者商也!”
  說子夏的感悟讓自己也獲得了啟發。
  子夏體悟出“禮後乎?”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
  他從“繪事後素”中領會到了禮學的真諦〜
  即禮樂秩序是建立在人內心存在真情實感之上,
  也是朱熹說的“禮必以忠信為質,猶如繪事必以粉素為先”。
4. 子夏是孔門文學科代表人物,這則公案也特別凸顯儒家詩教的重心,
 就是學詩不僅學會譬喻、豐富聯想,
 更重要的是能夠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詩經正是通過生動的譬喻和聯想,感發我們的心志情意,
 使我們從感性的美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善的認知。
 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階段,是履道的關鍵性一步。

(三) 學《詩經》和不學《詩經》有什麼差別?
1.如果把論語這兩段對話換做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
  我們能想像的則是非常滑稽的場面了。
  孩子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父母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我猜想孩子肯定就不高興了,會抱怨父母〜
 “你就是覺得我不夠好,怎樣怎樣…… ”談話都繼續不下去了。
2.孔子的時代,詩已經成了禮儀文化共同體內的一種言說方式、
 人際交往方式,是貴族、知識分子在交往活動中顯示修養、身份
 和傳達信息的精緻委婉的文化形式。
 小至人與人之間的賦詩應對,大至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辭令,
 都離不開對詩的運用。
3.這就要求〜交往活動的參與者必須學詩,“不學詩,無以言”。
  另外,學詩還要學而能化,對詩經三百篇不僅可以自己信手拈出,
  而且能迅速了解別人所引用的詩句的出處和含義,
  這才能對詩經的稱引有高度的把握,
  能在各種複雜的情境中引用《詩經》來應對變化和表達意願情感。
(四) 學到出口成頌、發言便詩 
按今天的標準來說,這就是出口成頌、發言便詩。
1. 舉個例子:《孔子家語》中孔子引用《詩•鄭風•大叔於田》〜
   當中一句詩:“執轡如組,兩驂ㄘㄢ如儛。”
   組,一種絲帶。驂,兩邊的馬。
   字面翻譯就是“手握韁繩像絲帶,驂馬奔馳像跳舞”的意思。
   這是形容駕馭車馬的技術高超。
   可孔子引這兩句詩時卻說:“為此詩者,其知政乎!”
   說寫詩的人了解政治,這詩寫出了搞好政治的方法。
2. 說“夫為組者,總紕ㄆㄧˊ於此,成文於彼,”
   組這種絲帶織的時候有一個總頭,
   總頭織好,下面才織出一個美好的花紋。
  做政治也是一樣,要把握總頭,抓住關鍵。
3.“言其動於近,行於遠”〜
  在近處行動,抓住關鍵,然後推行到遠方,近處調節在遠方收到效果。
  而在《呂氏春秋》先己篇記錄孔子引用“執轡如組”這句詩,
  但是孔子說“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
  審度清楚這句話就可以治理天下。
4.在子貢曰:“何其躁也?”
  夫子就又解釋說“聖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聖人用此道理來修養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鼎盛。
  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五) 要學習《詩經》的人生態度 
1.所以,表面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幾句詩〜
  深細看下去卻可以看到許多古代文化的內涵,
  我們看不到〜
   一 是因為我們不精熟於詩經,
   二 是我們不會從古人的觀念讀詩〜
  2.古之文,仁恕也威嚴,古之武,威嚴也仁恕。
    文武之道,莫不合於道德。
    所以,學詩,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詩經》後面的人生態度。
  3.《詩經》的美,就在此處。他始終具備“中正無邪”的審美特徵。
     口為言,筆為文,語言文字最終都是表達思想。
     學詩,不能把焦點僅僅關注在那些風花雪月的辭章詩句,
     更應注意融藏在詩詞背後的人生態度。
    “詩”的本質是“思無邪”,就是“正其心”,
    心保持一種“浩然正氣”, 才能為以後的道德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六) 學習《詩經》的強大作用 
1.老子說 “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說話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得久遠。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你連話都說不出來。
  一個人會講話,德行才不會有虧欠。
  不會講話,失言了,德行上就容易有虧失。
2.孔子重視言語,孔門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
 《朱子集注》說“事理通達,而心氣平和,故能言”。
  〜認為學詩有這麼一個效果,能夠幫助你通達事理,做一個明白人。
  凡事後面都有一個理,通達事物後面的道理,就能心平氣和。
  心平氣和,說話自然就有分寸。
3.講話恰當需要的是智慧,智慧是由清淨心裡面產生的。
 心氣和平才能出智慧,所以心正,言語才能正。 
 有一個心氣和平、真誠、而又充滿善意的心,
 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有更深的同理心。
 即便是口拙,與人交往也沒有太大的的問題。
5. 總體來說:古代的《詩經》,包羅萬象,又充滿豐沛的情感,
 讓學者對各種知識 事務 都能了解,博物、通曉事理。
《禮記經解》上有一段話: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通達於詩之故也。”
“大腦創造思維,語言創造命運”〜
 正因為如此,孔子教弟子 教伯魚學詩,
 就是為了發揮其獨特而強大的作用。





【學《詩經》的強大作用】

1. 學詩 不僅學會譬喻、豐富聯想,能夠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2. 學詩 使我們從感性的美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善的認知。
3. 學詩 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階段,是履道的關鍵性一步。
4. 學詩 能在各種複雜的情境中引用《詩經》〜
        來應對變化和表達意願、表達情感。
5. 學詩 更要學習融藏在《詩經》背後的人生態度。
6. 學詩 以保持一種“浩然正氣”,
        能為以後的道德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7. 學詩 使得說話有文采,能流傳久遠。 
8. 學詩 讓一個人學會講話,德行才不會有虧欠。
9. 學詩 能夠幫助你通達事理,做一個明白人。
10. 學詩 可以有一個心氣和平、真誠、而又充滿善意的心。
11. 學詩 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將有更深的同理心。
12. 學詩 讓學者對各種知識都能了解,博物、通曉事理。
13. 學詩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
14. 學詩  教聖人用此道理來修養自身,成就天下太平鼎盛。
15. 學詩  訓練 如理思惟,創造命運。 

   祈願堅持學法 (具足 悲智雙翼 成就 止觀雙運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