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白話〉
9-1孔子說:「生下來就知道道理的,是上等資質的人;學了才曉得道理的,是次一等資質的人;
9-2勤苦力學才能知道的,是又次一等資質的人。遭遇困境,卻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人。」
〈注釋〉
1.困:困塞,天資遲鈍,
2.民斯:民,泛指一般人,斯是「此」;言這種人。
〈思惟提綱〉
1. 一個人為什麼會困而不學?
2. 如何突破困而不學?關鍵在哪?
3. 師法友可以幫助我們「困而學」,請說明之。
4. 困學勉行、學知利行、生知安行,是一個人的學習次第。您處在那個次第、邁向哪個次第?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孟子•離婁章句上•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3.《論語.里仁.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論語.述而.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中庸.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二、重點摘記
(一) 大部分人處於困而不學的狀態
前面我們了解了,孔子將人分成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學勉行和困而不學四類,通過反思,我們固然有困學勉行的時候,但大部分人、大部分時候還是處於困而不學的狀態。
(二) 為什麼困而不學?
1.按道理說,遭遇困苦,每個人都會去試圖擺脫困苦,進行改變,改變就要學習。所以困而學之才是正常的,困而不學似乎是不正常的,就像我生病了,卻不吃藥、不治療一樣不正常。那麼我有病卻不吃藥、不治療的原因是什麼呢?
2. 生病為何不看病
(1) 不知道自己生病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知道自己生病了。
或者是我完全沒有感覺到,比如很多病沒發作時;
或者是我雖然感覺到不舒服,但錯誤解讀,以為是正常的,比如有人感到自己最近總是疲憊,卻只是以為自己沒有休息好,不檢查是不能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得了糖尿病。
(2) 認為病很小,沒什麼嚴重
再一種不治療的原因就是,雖然知道自己病了,但認為病很小,眼前也似乎沒有什麼嚴重影響,怕麻煩,懶得治。
3. 困而不學的原因
(1) 沒有覺察到困
比如對自己內心的一些錯誤見解沒有覺察,或者是對自己的錯誤見解合理化,沒有認真審視辨析。
(2) 意識到錯誤,認為沒什麼大不了
雖然意識到自己的一些錯誤,但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懶得對治,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做事不細心,馬虎,可做事時就是懶得多檢查幾遍。這其實還是對自己的困覺察不夠。
(三) 改變困而不學,關鍵從覺察困開始。
怎麼覺察困呢?
1.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日日向內反省,就是覺察困的最有力方法。
2. 比如發現外在的困境,就反思:
※ 我為什麼認為這是困境?
※ 我定義困境的標準是什麼?
※ 我為什麼會依循這樣的標準?
※ 這樣的標準經得起推敲和驗證嗎?
※ 這樣的標準適用的範圍又是什麼?
3. 如果感受不好時,也可以反思:
※ 是什麼讓我感受不好?
※ 我內心對此的評判是什麼?
※ 我評判的理由是什麼?
※ 我的理由依據又是什麼?
※ 這些依據經得起推敲和驗證嗎?
(四) 聖賢的言教是我們覺察困的明鏡
1. 在反省時,聖賢的言教就是幫助我們覺察困的明鏡。
2. 當我們反省,發現自己的想法見解與聖賢不一致時,就是用聖賢言教的明鏡觀察自己內心的困的時候。
3. 沒有聖賢的教誨,我們往往處於自己狹隘見解的困境中卻不自知,如同井底之蛙。
(五) 他人也是幫助我們覺察困的鏡子
1.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所以他人也是幫助我們覺察自己困的鏡子,通過他人的反饋,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覺察自己見解的對錯。
(六) 不斷思考困的傷害、脫困的利益,以激發學習的動力。
1.真正覺察到自己的困,我們都會想學習脫困的方法,但是學習的新方法是我們所不習慣的,所以開始難免會有勉強、彆扭的感覺,這時就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困對我們的傷害、脫困將帶給我們的利益,激發提升自己努力學習練習的動力。
2.《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就是勉行,有這樣的決心,何事不成?
(七) 總結
1. 困學勉行、學知利行、生知安行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學習次第。
比如 :
我害怕當眾發言,反省是自己內心有一個見解——“我發言一定要得到眾人的認可”,所以不能確定發言能得到眾人的認可,我就不敢發言。
當我反省到這個見解困住自己時,認識到不能當眾發言,讓我失去了許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為了脫困,我學習發言。
顯然開始發言一定是極為勉強的,發言水平也很低,這就是困知勉行階段。
如果我不放棄,繼續向發言好的人學習,並不斷反省自己的發言,刻意練習發言,慢慢就越來越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成長、發言帶來的利益,再發言時勉強就越來越少,這就開始進入學知利行的階段了。
更進一步,隨著我不斷練習,我發言的水平到一定的高度,再發言時既非考慮利益,更沒有勉強,完全是自然的反應。這就差不多到安而行之的階段了。
2. 以聖賢的見解作為明鏡,日日反省,努力踐行。
所以困學勉行是我們學習的開始,覺察困是困學勉行的開始。
覺察困就要學習聖賢的言教,以聖賢的見解作為觀察的明鏡,日日反省,才能不斷覺察到生命的困,由此真正開始學習脫困的方法,並努力踐行這些方法,漸次收穫學而時習之的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