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8章-1


 8-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8》
 〈白話〉
孔子說:「君子常常戒懼三件事情:敬畏上天賦予人類萬物的明德正理,敬畏當世道德崇高的賢人,敬畏古代聖人留下的言論教化。…(小人務私逐欲不了解上天所賦予的正理,因而無所畏懼,輕慢當世的賢者,輕侮古聖人的言論教化。)
〈文義〉
1.畏:敬畏。指發自內心的敬服,因而有所謹慎、畏懼的意思。
2.天命:天所賦予的正理。
3.大人:居高位的人。
〈思維提綱〉
1.夫子提出君子有"三畏”是哪三畏?
2.夫子對於君子之三畏,您覺得各有何特點?
3.特別點出"君子”有三畏,您覺得為何要"畏”?有何作用?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論語•為政•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中庸•十七》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3.《孟子•告子章第四》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4.《易經•坤卦•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5.《周易•繫辭下》: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6.《尚書•伊訓》:「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7.《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8.《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9.《大學•六•釋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二、重點摘記
(一)念文及提示
1.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季氏篇〉的第八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2. 君子是追求仁德的人。天命是天地間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朱子解做“天所賦之正理也”。大人指的是那些有厚德者。聖人則是仁德和智慧圓滿的人,可謂是大人中的大人。
(二)釋「畏天命」
1 . 畏天命是三畏的根本。
(1) 為什麼君子有這三畏呢?這要從畏天命說起,畏天命可以說是三畏的根本。
(2) 天命就是宇宙的規律,它不是誰創造的,也不是誰規定的,而是本來如此。在規律面前,不論富貴賢愚人人平等。言大莫過於天,故稱其為天命。
(3) 要畏天命,就要先相信天命。信天命跟信宿命不一樣,信宿命就會消極被動,聽天由命。信天命就是相信命運有其規律——誰順從了這個規律,就能趨利避害;誰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禍患加身。
(4) 相信天命之後就會敬畏天命,既不會消極無為,也不敢造次亂為,而是會依循著規律積極作為,去改善命運,甚至創造命運。這點來說,君子與常人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出發點都一樣——都想離苦得樂,相異的是路徑不同。
2. 儒家的天命理路
(1) 在儒者看來,天命是怎樣的呢?如孔子教子張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中庸》裡說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孟子說道:「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還說:「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2)又如《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尚書》中說:「作之善降之百福,作之不善降之百殃。」又如《左傳》中說道:「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等等。
(3)以上是講的是禍福,而通過修身完德,超然物外而樂在其中,則是更深一層的天命。基於對天命這樣的看法,君子必定克己復禮。其存心動念,必定如《詩經》所謂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大學》還特別強調君子慎獨,雖在獨處時,也如同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點也不會放肆。
(三)釋「畏大人」
1. 那為何敬畏大人呢?大人是修道有成者,是前輩,是榜樣,是晚輩後學的良師益友,對這樣的大人豈能不敬。
2. 再者,過來人看沒過來的,就像大人看小孩兒,看得非常清楚。自己的私心雜念,對明眼人來說洞若觀火,在他們面前其實無可隱藏。知此豈可不畏,豈可不以大人為鑑,來攻己之惡!
(四)釋「畏聖人」
1. 為何畏聖人之言呢?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對天命已能透徹了解,到了七十則能“從心所慾不踰矩”——隨意發揮都不會出錯,都合於道理。
2. 聖人既然有這麼高的境界,那他所說的話當然不會錯。聖人之言正是在揭示天命的內涵。君子既畏天命,豈能不畏聖人之言?就像既然深信醫學,當然也不敢輕視醫生的話。
(五)小結
1. 三畏之關鍵
(1)顯然,三畏之畏,並非是一般的畏懼,而是指敬畏。敬畏其實也正是用功之法。既深信天命存在,人人不能出乎其外,想躲也躲不掉,所以自己就不能任性,必須小心舉止。雖然舉止有萬端,若能把握敬畏這個關鍵,就能提綱挈領,不會有太大過失。
(2)因為天命的總則,不出乎善、惡、苦、樂四字。“樂來自善,苦來自惡”,這幾乎是所有主流文化以及宗教的共同概念。儒家也認為:惡源自私慾,克己正要伐私,這是理所當然。而克己之法,正在於敬——對人對事,都要把握住自己的視、聽、言、動,不要讓它們滑向非禮。。
(3)因為長期以來,人都是被私慾所使,稍不留神,輕視或者損害別人的念頭就會跑出來作祟,所以要做敬的功夫,去多多考慮人家的利益,不要老是在盤算自己的得失。
2. 結攝:
(1) 我們對任何人都可能為善為惡,故敬也要普及於一切人。然而,做這樣普遍的功夫並不容易,靠一己之力恐有不及,所以一定要藉助外力。那麼向誰借?怎麼借呢?這裡就說到:一定要向大人、向聖人去借,也就是向過來人去借,從他們那裡得到指導、鼓勵和鞭策。
(2) 要想從他們那裡得援助,一定要“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也是要敬畏當頭、不敢苟輕。不過,因為大人、聖人是有德者,常人比不得,故敬重他們,應該相對容易。由敬大人到敬百姓,這也符合由易到難的原則。
(3) 總之,三畏既是檢查用功程度的標準,又是用功的著力點本身。對君子來說,應該是無一例外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