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2章-1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白話>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有誰稱得上好學呢?」孔子回說:「有一位叫顏回的,稱得上好學。他心中一有怒氣,便立刻化解;他犯了過,絕不會再犯。很不幸!壽命很短就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弟子了,也沒聽過那一位弟子是好學的。」

<文義>
1.孰為好學: 「孰」,誰;「好」,去聲。
2.不遷怒:「遷」,移也。怒於甲者不移於乙。
3.不貳過:「貳」,復也。過於前者,不復於後。
4.今也則亡:「亡」,與無同。
5.程子曰:「顏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遷。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

<思惟題綱>
1. 為什麼孔夫子以“不遷怒,不貳過”來說明顏回是最好學的?
2. 您對好學的定義是什麼?和孔子對好學的標準有何差異?
3. 為什麼在學習的歷程,”知見的建立” 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4. 顏淵好學的內涵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和”克己復禮”的關係為何?
5. 我們怎麼將公冶長篇27章的內涵和今天所學到的“不遷怒,不貳過”,用來練習觀察並調整我們的內心?

<義理解釋> /10’58”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6》季康子問: 「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2.《論語.雍也.5》第五章,子曰:「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3.《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論語.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5.《論語.述而.1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論語.雍也.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8.《論語.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論語.衛靈公.29》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0.《論語.述而.16》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二)重點摘記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1.論語各篇章對於顏回好學的說明
(1)《論語.先進.6》提問人季康子,孔子的回答缺少“不遷怒,不貳過”具體的說明。所以孔子評論顏回的好學,以這一章的內容最為詳細。
(2)《論語.雍也.6》孔子說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他的弟子是“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3)《論語.雍也.10》孔子對於顏回的評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跟這一章一起參看。

2.孔子對「好學」有高標準
(1)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秀的、或者出色的,有七十二賢士,孔門四科十哲,等等,人才輩出,可是孔子唯一承許好學的,卻只有顏淵,非常耐人尋味。
(2) 不是孔子嚴苛,而是孔子對於好學或者這樣的德行,是有非常高的標準。
(3) 《論語.公冶長.28》最後一章,孔子自己評述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也是以好學自居。
(4)《論語.述而.18》葉公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一個人?”子路回答不出來,回來請益孔子,孔子的回答:“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還是一個好學的形象。
(5)可以說,在孔門的弟子裡,只有顏淵是好學,還有加上孔子自己。可見好學是不容易做到的。

3.顏回和同學的差別
(1)一般弟子的學習 上上下下
一般的弟子可以做到什麼呢?《論語.雍也.6》︰“日月至焉而已矣”。這個跟“其心三月不違仁”的差別是什麼呢?一個是“三月”,三月是很久;“日月”就是時間很短。“日月至焉”就是有時候能夠做到,有時候就不能做到。常常在好學跟仁的實踐上,一進一出,頻繁地進出,上上下下。
(2)顏回的學習 安住在仁的實踐
顏淵能夠一直安住、恆常的安住在仁的實踐上面,也就是孔子講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顏淵是樂之者。

4.學習如何達到樂之者
(1)在學習的歷程裡面,第一個是知見的建立,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也是最根本。
(2)建立正確的知見之後,要把知見實踐出來,身體力行,證成之。
(3)要身體力行,證成之,必須要有持續的一種好樂,這個是好學。
(4)因為持續的好樂,跟身體力行,最後就能夠樂在其中,優游自得。
(5)知之、好之跟樂之,這個好之是在知之的基礎上,然後再加以勤奮的學習,持恆的努力,最後達到樂之的境界。

5.好學的內涵:“不遷怒,不貳過”,是克已的功夫。
這一章,好學的內涵,叫“不遷怒,不貳過”,其實都是一種克已的功夫。《論語.顏淵.1》顏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的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不遷怒跟不貳過,其實都是為仁的一個工夫,所以叫“其心三月不違仁”。

6.什麼是“遷怒”?第一個解釋
關於“遷怒”的“遷”,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遷”就是轉移。就是甲讓你生氣了,你把這個怒氣轉移給乙。這樣的怒氣,其實是非常難對治的。我們的生氣,我們的憤恨,我們的瞋心,是非常難對治。火冒三丈,惱羞成怒那種狀態,我們大概都有所體會。顏淵可以做到不遷怒。

7.顏淵如何做到不遷怒?
宋儒程伊川的解釋,因為顏淵在對治怒氣的時候,是喜怒在事,喜怒在外,喜怒在物,不在己。也就是喜怒當理的意思。也就是,該生氣的事情才生氣,不是因為自己的情緒而生氣,不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而生氣,而是面對該生氣的事,天下不公不義的事,該生氣,所以喜怒當理。所以,它不是一個血氣的一個生氣,順著自己感受的一種血氣的生氣。所以,這種生氣就不會轉移,因為針對這個事情,不是針對這個人。而且,該生氣的那個狀態,是因為這個事情值得生氣。好,這是一個。一般的解釋,也是從這個角度去解釋。

8. 什麼是“遷怒”?第二個解釋
另外一個“遷”的意思,我們常說升遷升遷,升就有升高、助長的意思,如果用升高助長來解釋“遷”,那不遷怒是什麼呢?不遷怒的時候,就是剛剛要發怒的時候,我們能夠止住這個怒氣,不讓這個怒氣助長、發酵、升高。我個人覺得這個解釋,應該是更深沉、更深透、更精彩。也就是顏淵的學習,在對治瞋心、怒氣,當他知道自己快要生氣,心有所不喜、不開心的時候,他就能夠觀察到這樣的狀態,然後用各種方式、用各種理路,去面對、去調整自己的心續,讓這樣的生氣的情緒,不會發酵、助長、升高。這個比前面那個已經生氣再去轉移遷怒,我覺得這個境界是更高,因為它對治瞋心是更根本。

9.什麼是“不貳過”?
不貳過,就一般我們理解就比較到位,也就說,對於犯的過錯呢,不會再重新犯。
(1) 怎麼才能夠不重新犯呢?
就是因為同樣的,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或者面對一個人事,我們犯了錯誤,那下次面對同樣的情境,我們就會很警惕自己,因為我們之前已經對我們怎麼樣犯錯的那個起心動念,以及最後的行為,都有很深刻的觀察,很清楚的思維,也很認真的去面對、調整它。所以,下次再面對這樣的情境的時候,就避免自己再重新犯錯。
(2) 儒家重視“改過”德行的修養
在我們心靈學習的過程中,儒家也非常重視,對於犯錯、改過這個德行的修養。比如說“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真正的過失,“不改”才是真正的犯錯。君子跟小人在面對自己錯誤的時候,也有不同,(小人)文過飾非,(君子)發露自己的錯誤,然後希望別人一起來督促,讓自己可以改過遷善。
(3) 學《易經》避免犯錯
孔子也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易經》是五經之首,也是要我們學習避免再犯錯的,這樣的一個智慧。

10.總結顏回的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1)顏回的好學,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個都是能夠觀察到自心,內心怒氣的初發、初萌、過錯,這個起心動念以及行為的偏失,這樣的過程都非常非常仔細的能夠觀察到,很清楚的觀察到。
(2)當自己要發怒,或者要犯錯的時候,就能夠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總結的經驗,去調整它。而且這個調整是非常快、非常及時的,所以怒氣不會增長,過錯不會重犯。這個是好學的內容。
(3)儒家的學,是一個聖人之學、是一個大人之學,主要就是要調整我們的內心。所以顏淵可以做到這兩點,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