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25章-1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白話>
孔夫子說:說討人喜歡的話,裝出令人喜歡的臉色,兩腳或趨前或後退顯得過度逢迎,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文義>
1.巧言:以言語悅人。
2.令色:以顏色容貌悅人。
3.足恭:有兩種解釋。
(1)「足」,音「巨」,過度的意思。過度卑恭。
(2)兩隻腳動得很勤快,趨前後退很順從。
4.左丘明:魯太史,與孔子是師友之間的關係。姓左,丘明是他的字。或說是《左傳》作者。
5.丘: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自稱。後學者為尊重故,不唸「丘」唸「某」。
6.巧言出於口,令色現於容,足恭表於足。此三者皆虛情,欺普通人可,欺有見識者則不可。

<思惟題綱>
1.何謂「巧言」?何謂「令色」?何謂「足恭」?
2.一個人為什麼要「巧言」?要「令色」?要「足恭」?
3.「巧言」「令色」在之前的《論語》篇章出現過,請找出來,孔子怎麼說?
4.為何「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和孔子都認為是可恥?
3.前一章講「微生高不直」,本章講「巧言、令色、足恭」,其相關性為何?
<義理解釋>
重點摘記
1.原文上半段解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如果有人,話都說得很好聽、言語都講得非常的巧妙;臉色,都裝得很好看;足恭,足恭就是他的兩隻腳,不管向前進,或者向後退,都表現得非常非常的恭敬,這三件事情,呈現在外的言語、還有臉色、還有行動,這三件事情都表達出這個人非常非常得恭敬、討好別人,可是他的內心,卻全是虛假。這個「足恭」,就是兩隻腳,動的非常得勤快,要往前挪、要往後退,都表達得小心翼翼,然後很順從的樣子。你們看過很多的電視劇、古代的舞裝劇,從前當差的人啊,主人一呼,他們就答著:“是、是、是”。那就隨著主人的意思呢,兩隻腳立刻向前、退後,身體也會跟著前俯後仰,呈現出很恭敬的樣子,那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是這樣的。那這三種人呢,呈現在外面的這三種人呢,左丘明是引以為恥的,孔子說,我也一樣的引以為恥。

2.左丘明
左丘明,他是魯國的史官,曾經在孔子的座下學習。那孔子著《春秋》的時候,左丘明就根據《春秋》寫了《左傳》。那他因為寫了《左傳》,所以他對那種褒揚貶損啊、辨別善惡啊、還有很多隱晦的地方呢,他其實在書裡都寫的,一一的把它總結出來。所以他對於這些外表跟內心不一致的這些心理形象,實質上是很容易就識破的。所以他認為一眼就識破這種人是非常的虛偽、非常的狡詐,所以他覺得他感到蒙羞萬分,“左丘明恥之”。下面那個“丘亦恥之”,我們為什麼把它讀成“某”呢?不念原來的音呢?這是古代的人,尊重父母師長,都不敢直呼其名、其本名。所以我們在讀到孔子的時候,我們也一樣把它讀成“某”,而不再讀它原來的音。這種真誠恭敬,是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的。

<相關資料>提供參考
1.《左傳》
※《左傳》是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脫胎於《春秋》,原名《左氏春秋》,全稱《春秋左氏傳》。評價很高︰「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深獲歷代文人喜歡。司馬光從小就喜歡,「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其撰寫《資治通鑑》,亦是承接《左傳》。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
有學者經查證,種種跡象表明,左丘明就是子夏,《左傳》是子夏寫的,而子夏,並不是魯國太史。所以,《左傳》的作者左丘明並非本章的左丘明。

2.《朱子集注》本章的註解
二者之可恥有甚於穿窬也(註),左丘明恥之,其所養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恥之」,蓋竊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學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註:穿牆越壁,進入別人家中竊盜的小偷。之後,形容心術不正,表裡不一的人--「穿窬之盜」。

3.微生高不直之心,其流必至有可恥之事
朱子言:「若微生高之心,久之便做出此等可恥之事。」,戒學者於细微事不可不謹。人心路要熟,若一時小事不謹,到大事亦以爲常,終爲惡人。微生高不直之心,其流必至有可恥之事。學者功夫皆如此,若凡小事件件致力,則到大事亦以爲常,終爲君子矣。

4.「巧言令色足恭」引以為恥
※「巧言令色足恭」是敗壞道德,會壞了本心,修養心性的人應引以為恥。更應認清這樣的言行舉止,其根源就是為私為我,而表現出虛假不實、妒嫉怨恨,對此不知羞恥,不知改過,那就要被人唾棄了。

5.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3》
話說得好聽得很,花言巧語;樣子做得非常好,畢恭畢敬,卻是在吹牛,拍馬屁,這種人,根本談不到真正的仁道。道理是要認真踏實地去做的,不是嘴上講講,不是裝個樣子看看就可以的,必須“真實受用”,並能夠步步增上,最后才達到儒家的“道”。

沒有留言: